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论文_刘怡,兰彦

威海市胸科医院 威海山东 264200

【摘 要】目的:探究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对45例艾滋病患者给与心理护理方法。结果: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艾滋病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方法,有助于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及治疗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艾滋病又称为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感染性疾病,通过母婴、性和血液接触方式传播,以青壮年为主,现阶段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本文将45例艾滋病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提出了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方法。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选取2015年3月份2017年6月份本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4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年龄(38.5±2.6)岁。年龄为18~30岁13例,36~50岁28例,51~65岁4例,所有艾滋病患者经检验均被确诊为艾滋病阳性,其中,有16例是通过性传播途径传播,29例是通过血液传播途径传播。排除标准:①患有躯体疾病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患者。我院对所有的艾滋病患者均实施心理护理方法。

1.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2.1恐惧、害怕特点

由于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患者担心会传染给自己的家人,更担心他人知晓后会躲避自己,嘲笑自己,由于对艾滋病的治疗方法不清,产生恐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并发症,存在不配合护理人员治疗等情况。

1.2.2自卑、被歧视特点

由于一些艾滋病患者是通过性传播所产生的,正常人会对患有此病患者持有色眼镜,患者存在不敢去正规医院治疗,而采用迷信方式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再去医院治疗时,由于难以启齿自己的病情,没有向医生说出真正的发病原因,因此耽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1]。

1.2.3自罪心理特点

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是由于不卫生的性生活和滥交所感染的病毒,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歧视,使患有此病的患者存在极大自罪心理。家人、朋友、同事的歧视目光,艾滋病患者产生独孤无助和自暴自弃心理,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出现自虐和自杀行为,给治疗工作的开展造成极大阻碍。

1.2.4失落、悲观心理特点

大多数艾滋病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对日常生活、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及性生活都造成一定影响。还有一些患者由于久治不愈,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产生失落、悲观心理情绪,开始仇视社会,企图将自己的艾滋病传染给他人,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

1.2.5疑病心理特点

一些患者由于接触过不干净的床单、不经意间的性生活,而怀疑自己患有艾滋病,会反复检查自己的生殖器官,将小阴唇、丘疹、皮肤腺异位判断为是艾滋病的症状,通过多次检查,仍保持怀疑态度。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将肌肉跳痛、包皮龟头红斑、腰背酸痛等病症与艾滋病对号入座。一些不良庸医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将病情夸大为艾滋病,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1.3艾滋病心理护理措施

1.3.1健康宣教

大多数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艾滋病后,会处于崩溃的心理状态,对未来自暴自弃,甚至对自己产生自虐和过激行为。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针对患者对艾滋病认识的偏差,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疾病产生原因、疾病治疗方法、疾病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要由浅入深向患者进行讲解,提升患者的救治信心。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发泄负面情绪方法,与患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使患者保持健康心理,用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提升疾病治愈信心[2]。

1.3.2保护患者隐私

艾滋病患者对自己的隐私尤为看重,护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患者隐私的重要性,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与患者签署保密协议,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向护理人员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便护理人员能够有针对性的去护理,提升疾病治愈效果。

1.3.3情绪疗法

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到了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促进护理工作的持续开展。通过护理的过程,消除掉患者存在的自卑、自罪、害怕、恐惧、悲观、失落等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缓解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在突然遭受到刺激之后,能够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调整,避免产生严重的过激行为,确保社会的稳定。

1.4 观察指标

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方式,比较护理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分成三个满意度等级: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以下。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 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致死性疾病,具有死亡率高、病程长等特点,现阶段,尚未有根治方法。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疏远和歧视,大多数患有艾滋病的患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出现恐惧害怕、自卑歧视、自罪、失落悲观等不良心理情绪,甚至还会出现伤人伤已等现象,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艾滋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要求医务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与患者进行积极的互动和沟通,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的疾病治愈信心[3]。

本文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方法,护理前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80.00%,护理后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78%,护理后高于护理前,说明心理护理方法有助于提升艾滋病治疗效果及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梅.艾滋病患者心理特点及临床心理护理体会[J/OL].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181+183.

[2]程文芳.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4):218.

[3]彭云波.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04):22-23.

论文作者:刘怡,兰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5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2

标签:;  ;  ;  ;  ;  ;  ;  ;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论文_刘怡,兰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