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药性的寒温之争论文_张璐

人参药性的寒温之争论文_张璐

哈药集团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150000

【摘 要】随着医疗领域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相关医药科研团队都对很多珍贵药物的应用原理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人参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一些医药研究团队除了对人参的药性、入药原理以及应用要点等进行了多方位探讨,还对一些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为日后人参的高效应用提高有利条件。但是人参药性的研究力度还需要加强,需要相关医药科研团队能够提高重视。本篇文章就人参药性的寒温之争进行简单论述,并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能对相关人士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参;药性;寒温

人参是医药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与人体健康、疾病治疗以及药物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很多医药研究团队都对人参的药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方面是由于相关医药专家对人参的寒温药性研究还在继续,在一些临床治疗中还需要对药性的具体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以此来为日后人参的合理应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参的药用价值很高,需要医药领域能够对人参的使用要点、药性利用以及注意事项的进行全面的掌握,从而为相关患者的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一、人参的概述

人参之所以被医药研究领域重视,是因为人参除了明显的药用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美容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滋补效果的明显的药物。人参属于草本植物,喜欢在阴凉的地方生长,生长周期较长,还会被称作为神草、土精或者黄参等。在我国,人参的主要分布区域在黑龙江一带,是国家重点保护药材,在医药研究以及临床质量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参的种类也很多,如今市场中的人参商品种类多样,除了红参、白干参以及野山参等,还会有生晒参和参须等商品的出现,对市场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小的帮助。

虽然人参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在栽培种植人参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很多方面提高关注。比如人参的种植也需要工作人员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在田间管理方面,还需要对周围杂草进行处理,做好有机肥料的施加工作。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人参的生长水平,提高人参的产生与质量。另外,人参种植者还需要对所在地的气候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做好妥善的防寒措施,以免人参出现冻害现象,降低药效与产量。

二、人参药性的寒温研究

《神农本草经》已始有对药物四气、五味的论述,称人参“味甘,微寒”,即认为人参药性偏寒凉。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人参药性的认识已开始有了变化,《名医别录》谓人参“微温”,且能“主治肠胃中冷。”著名中医药学家叶显纯教授以“周秦未见人参名,东汉人参非今品,梁朝人参混同用,明清人参始分明”四句概括人参品种的变迁实为中肯。仲景及《千金》等方中所用人参均当为山西上党人参,且当为五加科植物,但后来因滥挖滥采而致其绝迹,故自清代以降,辽参(即东北参)、高丽参逐渐取代山西上党人参作为道地药材使用。

古之山西上党人参、辽参、高丽参虽同为五加科植物,且功效基本一致,但药效、药性可能还是存在一定差异。从仲景用人参来看,故仲景方中不仅用其补气,还用其养阴生津止渴。故山西上党人参当具甘寒之性,药性偏于寒凉,补气之中养阴之效也极明显。

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说:“余细味经文(按:指《神农本草经》),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故仲景于汗、吐、下阴阳之症,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后也。”明确指出人参善于补阴而非补阳,用于回阳方中反会牵制其药力。并具体之方加以说明:“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皆是因汗、吐、下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多,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说明人参在仲景方中长于“存津液”,故其药性也当为“甘寒”。

仲景制有四逆加人参汤,后世医家多将其功用归纳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并认为方中人参功能大补元气,益气固脱,使阳气回复。但细考《伤寒论》原文,日:“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因下利大伤津液,故有亡血津枯之变。而方中四味药仅人参具有生津之力。因此,《张卿子伤寒论》中明确提到:“与四逆汤温经助阳,加人参生津液益血。”更需要注意的是,四逆加人参汤中人参用量仅为一两。

而同出自《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人参用至三两。若人参具甘温之性,何以回阳的四逆加人参汤仅用一两,而治疗热病伤津的白虎加人参汤却用至三两。再如小柴胡汤,方中人参功以助正祛邪为主,也用至三两。由此说明,仲景用人参是重在其“化生津液”的功效而非“回阳固脱”的功效,而所用之人参可能是已绝迹的山西上党人参,并非今之东北人参。

三、医家对人参药性寒温的学术思想

对人参药性的认识,还离不开医家自身的学术思想。诚如前述,仲景制方重在“扶阳气”、“存津液”。用人参重在“存津液”,故亦以人参偏凉立论。到了金元时期,随着升降浮沉、归经学说的兴起,对人参药性立论的依据有了理论铺垫,并通过医家创制的新方加以体现。补土派的医家李东垣当为其杰出代表。

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杂病,重在补益脾胃,升发元气。对脾胃气虚而致发热,李东垣以“阴火”立论,谓:“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由此可见,“阴火”的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所致。在治疗上,李东垣提出:“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而补中益气汤就是体现东垣“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方中用黄芪最多,辅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

此处的“泻火热”就是“甘温除热”。这首名方的诞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巩固了人参乃甘温之品的立论依据。由此可见,药物的性能通过方剂得以体现,而方剂的创制又以药物的性能作为依据,方药共荣贯穿于中医学发展的始终,但其立论依据也离不开医家自身的学术思想。

四、结束语

如今,人参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很多疾病的治疗中,不仅为患者的治疗与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还对医药研究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虽然人参具有很多有益人体健康的有点,但是它的药性一直是医药领域研究的重点。对于人参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以及注意事项,医药人员也会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人参内部成分和结构的研究,对人参的使用方式进行优化安排,以此来发挥人参的真正价值。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参会被应用到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医药研究团队对人参的认知与掌握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为国家医药领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保障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汉裕, 陈凤丽. 人参的寒温属性探讨[J]. 光明中医, 2014, 29(4):850-851.

[2]朱凯, 贾艾玲, 徐瑶,等. 人参药性菌质对小鼠Lewis肺癌的作用[J]. 中国老年学, 2013, 33(23):5882-5883.

[3]刚婉娇, 王明蛟, 关升远,等. 人参药性菌质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17):114-116.

论文作者:张璐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  ;  ;  ;  ;  ;  ;  ;  

人参药性的寒温之争论文_张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