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全球化对我国产业技术安全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产业生产逐渐由国内延伸至全球,如波音公司客机的全部零部件,是由包括美国在内的23个国家的340万个企业协作生产的。全球生产链的出现是发达国家整合全球生产要素资源的结果。然而全球生产链背后隐含的是全球技术链,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控制着技术链的高端,掌控产业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标准与设计标准,这无疑对我国不利。我国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大多处于弱势,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和产业技术链的末端,有的处于技术链的侧链或支链(配套技术链、辅助技术链)。我国产业链若长期游离于全球技术链之外,则无疑有被支解或边缘化的危险;若要融入全球技术链,则又有沦为“代工”(OEM)的境地;若要自主进行产业技术创新,则又有跃入“创新陷阱”的危险,即陷入所谓“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尴尬境地[1]。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技术全球化及其对我国产业技术安全的影响。阐述产业升级的实质是技术升级,分析产业技术升级路径,从而充分说明我国产业融入全球技术链不能盲从,要靠不断提升自己的产业技术水平,缩短产业技术差距,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技术全球化
技术是自主的,是自由流动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技术也变得全球化了。技术是人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劳动工具、生产技能和规则的总称。技术是同生产实践相联系的,直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是知识,也是信息,技术在空间上可以任意转移和流动,在时间上可以继承即遗传,技术在演变中的改进即变异。技术决定了社会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创造了历史。全球互联网络加速了包含信息、知识和意识形态的流动,从而加速了技术的流动。
当前,技术全球化正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其所产生的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
技术全球化(techno-globalization)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海外从事产品开发、试验和科学研究活动。国际性的研发合作是技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二是技术成果的全球共享。即在一定的规则和条件下,科技研究成果的应用是全球性的。国际技术转移是技术成果全球流动的主要途径。三是全球性技术管理。即不仅研究开发的组织形式是向全球开放的,而且各国均须在统一的制度框架和标准下,按照共同的国际规则进行科技成果的交易与管理,并为科技成果的持有者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等[2]。
其中,研究开发资源的全球配置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技术活动的全球管理和技术成果的全球共享。由于技术全球化的直接动因是以跨国公司生产和经营国际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它直接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利益。因此,技术全球化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所主导和操纵的,由技术全球化所引起的国际科技结构变化也主要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至少在短时期内,技术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挑战而不是机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然要拒绝或者反对技术全球化浪潮,因为研究开发的溢出效应不仅可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分享一部分技术全球化收益,而且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有可能通过积极参与技术全球化进程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4,5]。
二、技术全球化对我国产业技术安全的影响
(一)技术全球化、发达国家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同时,对我国产业技术的封锁有增无减,导致我国产业技术获取困难
发达国家产业在向我国转移的同时,集中资源从事技术的研发,掌控产业核心技术,把生产制造环节通过OEM形式转移给我国。发达国家通过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以获取产业核心技术,申请专利,获取专利使用费,同时掌握产业的发展,达到控制产业之目的。
这方面典型案例就是烟台万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解决10亿中国人的穿鞋问题,万华从日本引进了一套相当于欧美60年代水平的年产1万吨MDI生产装置。该装置是日方在2万吨/年装置的基础上缩小而成,在设计上就存在缺陷,先天不足。装置1984年初投产后长期运转不正常,每月数次停运,经常突击抢修,年产量多年徘徊在5、6千吨。
为了生存,万华希望通过市场换技术。万华首先找到日方,但日方明确表示:新技术不能给,可以帮助改造老装置,使年产量达到设计水平。即便如此,日方还开出了17亿日元天价的技术转让费。满怀希望的万华眼睁睁地看着这条路被堵死了。
接下来,万华开始和欧美跨国公司洽谈技术引进。他们除了让万华多添几分失望外,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在屡遭碰壁之后,欧洲某跨国巨头似乎伸出了援助之手。万华以极大的合作诚意,领着他们到烟台MDI装置仔细察看,带他们到全国调研市场。当了解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后,外方决定自己在中国建厂,还是不肯转让核心技术。万华引进技术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
全球最大的几家生产MDI的跨国公司,万华都去拜访过,恳求合作过,但都一无所获。消化引进装置、引进技术整整花了10年时间,几乎还在原点徘徊。经过一番屈辱经历之后,万华的领导者终于悟出一个道理: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是引进不到的。
经过无数次试验与挫折,万华终于自己开发成功了4万吨、8万吨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技术。2005年底,烟台万华年产16万吨MDI工程装置在宁波大榭工业园建设完成,整个工程软件包完全由烟台万华技术人员独立开发。这标志着万华MDI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一举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五MDI生产供应商,世界上第六个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6]。
(二)技术全球化使我国产业弱势地位更弱,并有被边缘化与支解之危险
全球化条件下,企业不参与全球竞争已不可能,因为企业已置身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市场与技术的“交叉影响”。
我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和产业技术链的末端,有的处于产业链的侧链或支链(作为配套、辅助链或支链而存在),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弱。我国若采取技术民族保护主义,不参与全球竞争,则我国的地方产业长期游离于全球技术体系之外,无视主流技术而不重视学习借鉴,就不能跟随发达国家主流技术的发展,很可能被主流技术排斥在外,而逐渐被边缘化,最后遭遇淘汰。若参与全球竞争,我国的地方产业由于技术基础差,技术积累薄弱,在跨国公司强大的压力下,则又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三)地方产业长期代工,产业技术含量难以提高,产业难以升级
跨国公司由于本国劳动力、原材料资源成本不断上升,不得不将它的大部分产业转移到我国,或将它的生产制造过程外包给我国。中国廉价的土地、原材料和人力资源,还有良好的市场环境,自然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和生产外包的首选。OEM正是我国地方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原始设备制造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进口外国的设备,利用外国的设计、外国的技术,组织简单的生产加工(即代工)。处于代工的企业,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企业只管生产,不涉及技术的任何问题,无从谈起技术学习与技术积累。长期致力于代工的产业难以提高技术含量,产业不可能升级。
(四)产业若要自主技术创新,又有跃入“创新陷阱”之危险
不创新等死,创新则又陷阱重重。由于产业技术替代原因,创新时机难以把握,若对技术创新时机选择不当,极易跃入“创新陷阱”。
技术的发展经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其发展呈S型曲线,这是由技术发展规律决定的。在技术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涉及技术的攻关,无数难题的克服。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且被人们所接受以后,则技术的成长与扩散相当的快。等到这项技术成熟以后,再想获得重大改进已非可能,到达了它的极限。
一项技术到达它的极限后,投资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法收回。好多企业感觉不到这种技术极限的到来,在这时投资进行技术创新,导致企业投资的失败。产业技术到达技术极限时,出现创新陷阱,表现为原技术的投资边际报酬率极低,而此时新技术的起步也极其艰难,而且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新旧技术交替过程中,无论是原技术的创新还是替代技术的创新都存在极大的风险[7,8]。从整个产业来看,产业技术链出现不连续,存在间断期,这个间断期正是技术创新陷阱。这种产业技术的间断也是产业升级到来的象征,其直接原因是产业替代技术的出现。
(五)技术全球化,使我国科技型小企业成长困难
跨国公司为强化其垄断地位,对出现的新兴技术不顾一切据为己有,对这类科技型小公司采取掠夺-挤压-封杀的连环计。跨国公司依靠业已形成的技术优势,垄断市场份额,为保持其技术的市场领先地位,跨国公司千方百计对新兴技术予以封杀。对新兴的技术、全新的新产品来说,有的现在就已经构成了对跨国公司的威胁,有的虽然暂时没有构成威胁,但将来肯定会构成威胁,所以跨国公司对这种新技术或产品给予极大的关注。跨国公司采取的措施是:一、高价兼并、收购,使之成为其子公司;二、技术跟踪、研发同样新产品与之抗衡,直至挤垮这类小公司为止;三、不惜代价对新产品予以扼杀,依靠垄断技术资源、挖走人才、釜底抽薪等手段抑制小公司新技术的研发,进而取而代之。
(六)跨国公司对华并购,造成我国珍贵的技术资产流失
一提起资产,大家立即想到资金、厂房、设备,这些有形资产是大家司空见惯的。随着企业生存竞争,技术资产越来越重要,也是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且对企业长期经营、获取持续增长的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技术资产呢?技术资产,又称为技术型的无形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直接载体(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或间接载体(与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和其他与技术相关的权力构成。作为一种可控经济资源,技术资产必须是有用物,即具有使用价值,可以满足控制主体生产、经营的某种需要。技术资产还必须具有获利能力的社会属性,这就是说,一项技术成果,只有当为控制主体带来超额利润时,才能称其为技术资产。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并购,特别看重我国的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在这种并购中,无疑造成我国技术资产的流失。
例如装备制造行业外资对“西北轴承”“无锡威孚”等龙头企业的收购,计算机控制系统对“上海新华”“浙大中控”的收购,瑞典“利乐”对灌装机生产线的垄断,美国凯雷集团对徐工机械的并购,这些都造成我国技术资产的流失。而且,外资对华并购加强了垄断,抑制了产业技术创新,弱化了产业创新能力。
日化产业也一样,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许多耳熟能详的中华名牌如活力28、熊猫、白猫、美加净、中华等逐渐被人们淡忘,是由于这些企业被外资并购,长期积累的技术资产也随之消失。
三、我国应对技术全球化的措施
(一)融入全球主流产业体系,避免边缘化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产业的全球化。在长期的信息、知识、技术以及人才的流动过程中,我国产业要借助全球化的趋势,扩大与发达国家主流产业的对接,逐步实现我国产业由OEM向ODM、OBM转化。在这种交流学习转化过程中,跟踪学习国外产业技术、营销手段,提升我国产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实现产业技术的升级,拉长产业链条,从而有效避免我国产业被边缘化的危险。
产业升级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角色转换过程。产业升级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产品层次的升级,即从简单到复杂的同类型产品;二是在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升级,包括不断提升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三是在部门内层次的升级,如从最终环节的制造到更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也包括供应链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四是在部门间层次上的升级,即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Humphrey和Schmitz明确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升级分类方法:一是流程升级,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重组或引入高级制造设备提高生产条件;二是产品升级,开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增加附加值;三是功能升级,即获得链上新的、更好的功能,如设计和营销,或放弃现有的低附加值功能而集中致力于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四是链升级,把从一个特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GVC[9,10]。
通过制造过程外包,先进产业技术进入发展中国家后,对发展中国家同样会产生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模仿,特别是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配套商和协作商,这时就可以融入发达国家的主流技术体系,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二)依靠产业技术创新保持产业的生命力
实际上,地方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真正使一个地方的产业升级,两者融合并不能使地方产业的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得到提升。地方产业升级关键是地方产业的技术系统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体系对接,融入全球技术链,融入国际技术体系,不断进行产业技术创新[11]。
1.产业的升级换代,靠的是产业技术创新
由于产业技术总是不断升级换代的,技术总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有的是渐变,有的是突变。产业技术突变往往是由于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的改变造成的,这就不可避免带来技术的中断。技术中断给许多产业带来威胁,若不能及时进行技术监视与预见,即容易跃入创新陷阱。这对我国产业技术安全尤为重要。
2.避免产业技术创新风险
渐进性产业技术创新易跃入“创新陷阱”。渐进性技术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微小改进或改良,虽不存在技术失败的风险,但存在新技术替代的风险,若在原有技术接近技术极限时进行产业技术创新,这种产业技术创新肯定是失败的。
重大的产业技术创新存在技术风险。重大的产业技术创新大多属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由于技术的初次研发,处在创新陷阱中新技术研发陷阱区。新技术(替代技术)由于刚刚起步,技术本身存在极大的失败可能性,且新技术将来能否被市场所接受也很难说,所以重大的产业技术创新风险极大。
3.避免产业技术创新陷阱的对策
避免产业技术创新陷阱的对策,就是要开展技术监视-跟踪,然后进行技术预测,准确把握技术生命周期,在恰当的时候进行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这样就不会跃入“技术创新陷阱”。
技术监视就是跟踪、监视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态势,了解其产业技术创新的走势和所开展的研发试验,从而准确判断产业技术的发展所处阶段,从而把握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12]。技术预测就是利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如前兆预测法、前景预测法、外推法、因果关系预测法、概率法等对技术走势进行预测,从而把握产业技术创新机会。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产业技术创新则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有效避免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避免创新活动跃入技术创新陷阱。
(三)促成有利于技术学习的技术与外资引进
我国在引进国外技术时,既要考虑引进的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即是否是新兴技术、成长技术还是成熟技术甚至是落后的技术,同时应考虑引进的技术是否与我国的技术基础、所需的配套技术、辅助技术相关联,能否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否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在引进、合资中,我国企业如何学习、模仿、积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引进本身不是目的,引进是为了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实现技术的赶超。没有创新就没有赶超和突破,没有创新的技术引进必然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同时,没有创新,引进技术就无法真正大面积地实现本土化。技术引进的过程是外部的先进技术在本土消化和扩散推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根据我国劳动力素质状况以及配套制备的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对引进的技术进行调整和创新,使之融入我国相关技术体系,迅速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进而达到带动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目的。
此外,要把引进的技术作为新的平台,通过创新发展新技术以及与其他技术进行集成和融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避开跨国公司的“专利壁垒”,赋予引进技术以新的生命力。
技术引进,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关键设备、成套设备为主的技术引进格局,转向以引进专有技术、专利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技术引进方式相结合的新局面;要从单一生产技术水平的引进转向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从传统的设备与技术购买、技术许可、合作生产、作股投资、补偿贸易转向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合作开发、特许专营等引进方式。
(四)注意保护我国新兴技术、科技型小公司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兴技术亦可以燎原。当初很少有人想到计算机的诞生会改变世界,成为今天这样影响深远的产业。
科技型小公司是指那些靠自己力量开发出来新产品并在市场中成长较好的小公司。这类科技型小公司,由于其新兴技术可能会对当今盛极一时的跨国公司构成威胁,所以跨国公司十分看重这类小公司。
对这类科技型小巨人,我们应采取扶持、保护的政策措施。扶持主要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如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在企业需要资金支持时予以支持,以产品开发的形式申请科技创新基金,实施新产品开发投入资金免税政策等等。保护就是防止这类小公司被国外巨头并购,使之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五)加大产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改变发达国家对产业核心技术垄断的局面,冲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
产业关键技术涉及我国产业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产业关键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手里,致使我国产业每年要向跨国公司缴纳巨额专利费。跨国公司为了控制产业,获取专利费,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控制愈演愈烈。
要确保我国产业的长治久安,必须开展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国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中介、企业联合起来开展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改变发达国家对产业技术垄断的局面,冲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
产业创新离不开产业内企业的创新,企业创新特别是产业内几个特大型企业的创新往往是产业创新重要的推动力和中坚力量。但产业创新又不同于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是基于企业内资源的组织、利用与开发,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而产业创新则不是单个组织内部的事,而是整个产业内所有企业的竞争行为,是松散开放的。产业创新依靠产业内企业的竞争,竞争是产业创新的力量源泉。产业创新离不开竞争,但这种竞争又必须是合作的竞争。因为除了竞争之外,产业链条上(上中下游)的各个企业又是相互依赖的,它们是相互配套、相互供应、相互依存、互为用户的关系,特别是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是价值链共同体的基本单元[13]。正因为这种关系的存在,产业创新就离不开产业内企业的相互联动和协同配合,只有做到产业联动和协同,才能确保产业创新有序高效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