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应用Bobath 技术联合抗痉挛体位摆放在偏瘫患者分段干预的临床改善疗效。方法:经临床确诊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组42 例,以尽早介入康复治疗为目的,每天应用以Bobath 技术联合抗痉挛体位摆放在偏瘫患者分段干预的康复训练30-40 分钟,疗程为3 个月,Bobath 技术联合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为主,利用Bobath 技术指导脑卒中患者早期卧床体位,通过反射抑制抗痉挛模式,对患者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进行良好肢位的摆放。对照组42 例,除常规神经科用药外不做正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观察,评估方法采用Barthel 评分等方法。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效果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评分率明显提高;对照组患者前后临床观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张力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Bobath 技术联合抗痉挛体位摆放在偏瘫患者分段干预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卧床体位中痉挛姿势的出现和加重,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将是我们今后护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Bobath 技术;抗痉挛体位摆放;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024-02
脑卒中主要是指起病迅速,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h 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1]。
多数患者于脑卒中7?10 天后出现瘫痪肢体痉挛,而在患病的早期对瘫痪肢体进行良姿位摆放的护理,能够避免或明显抑制痉挛的发生,从而为后期肢体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奠定基础。脑卒中病人生存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而肢体的恢复又与早期的康复训练密切相关,其中良肢位的摆放是康复训练的基础。
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常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临床许多患者因为痉挛而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它常常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脑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只有准确掌握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机,标准,介入原则和方法,不同病人设定不同的康复目标,积极的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2]。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 年3 月—2015 年5 月收治经临床确诊的84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其中男性48 例,女性36 例,平均年龄39 岁。均为脑卒中所致。
2 方法将该组病员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对照组42 例,除常规神经科用药外不做正规康复训练[3]。治疗组42 例,以尽早介入康复治疗为目的,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当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病情不再发展,48h 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
按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循序渐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运用Bobath 技术联合抗痉挛体位摆放在弛缓期、痉挛期和相对恢复期偏瘫患者不同时期的观察,方法具体如下:Bobath 技术即双手叉握,偏瘫手拇指置于健侧手拇指关节之上,用健侧上肢的力量做双上肢的伸肘,肩关节的前屈、上举运动。也可采用改良Bobath 握手法可减少手指对指动脉微循环的影响。联合使用抗痉挛体位摆放的方法:(1)仰卧位 枕头置于患侧臀部、大腿下面,使骨盆向前,以防止膝腿外旋。在偏瘫肩胛下放一个枕头,保持其前伸,并使上肢处于正确抬高的位置,即伸肘、腕背屈和伸指。
(2)患侧卧位 头应有良好的支持,使头稍高于胸部,头部应在上颈段屈曲而不是使其后伸。躯干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牢固地支持住。患侧上肢应前伸,与躯干的角度90°以上,一般不超过130°,前臂旋后,腕被动地背伸。帮助者站在患者的前面,将一只手放在患肩和肩胛骨下面,使肩胛骨前伸。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下肢呈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并由枕头支持。髋和膝不应完全屈曲,而应以小于80°的舒适体位放置,把大枕头放在健腿下面也有助于使偏瘫腿保持在伸髋并且屈膝的体位。
(3)健侧卧位 头仍由枕头良好地支持,以保证患者感到舒适并保持颈椎向患侧侧屈,躯干与床面成直角,即患者没有向前倾成为半俯卧位。偏瘫上肢由枕头支持在患者的前面上举约90°,伴肩胛骨前伸。如果患者肩内旋,前臂旋前,肘就应该内屈曲,以避免固定的伸肌模式。
Bobath 将偏瘫患者恢复阶段划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弛缓期、痉挛期和相对恢复期,各期治疗技术均有所不同。迟缓期患者,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无自主性运动等为主要问题。
因此,训练计划主要包括: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床上转移训练及关节的被动主动运动等。痉挛期主要训练目标是:抑制痉挛、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关节分离运动,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完成基本动作。恢复期患者痉挛渐渐减轻,关节出现分离运动,协调性开始接近正常,平衡性开始接近正常,需要进一步提高精细运动训练及步行训练等。
每天应用以Bobath 技术联合抗痉挛体位摆放在偏瘫患者分段干预的康复训练30-40 分钟,疗程为3 个月,Bobath 技术联合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为主,结合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等技术。同时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应用以Bobath 技术联合抗痉挛体位摆放在偏瘫患者分段干预的康复训练重要意义,并教会患者或家属方法,从而监督患者主动参与,达到持续性,恒久性。
3 结果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每4 周后各评定1 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 量表);日常生活活动(ADL),采用Barthel 指数进行评价后: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效果不管是脑功能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患者前后临床观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张力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社会适应力治疗组较对照组也明显提高。
4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康复护理介入是实施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患者康复成功与否的关键[4]。只有尽早介入康复护理掌握其时机,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康复护理目标实施护理,让患者学会变替代护理为自我护理,后期教会患者主动参与Bobath 技术联合抗痉挛体位摆放在偏瘫患者分段干预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障碍可有效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保持正面的个人形象,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1]陈立典,吴毅.临床疾病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高聪,蒲蜀湘,朱德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01):27-29[3]侯红,王彤.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06):437-438[4]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论文作者:王芳 陈华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
标签:患者论文; 体位论文; 脑卒中论文; 放在论文; 上肢论文; 技术论文; 功能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