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1]2004年在《近代河北植棉述论》文中提出元末明初棉花传入河北,在明代逐渐普及。清代由于家庭手工棉纺业的发展,植棉的专业化和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河北植棉得到空前发展,如形成叁大着名植棉区,棉田面积、专业化程度、产量和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棉花已基本商品化。此期植棉发展之原因,除了自然条件的优势以外,其他因素更值得关注,如背靠天津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棉花集散市场,铁路运输给棉花的运销带来了便利,农民在生存压力下的利益选择,以及中国政府、民族工商业对植棉的推行,日本对植棉的干预等。植棉的扩大对区域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成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农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市场交易以及近代机器工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栋[2]2016年在《1928-1937年河北省农事试验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西方农业科技传入中国以后,出现了以农业科学试验和农产品种推广为主的农事试验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农业建设工作相继开展,河北省在省农矿厅督导下,形成了农业管理部门、农业教育部门、农业改良和推广部门,农业改良及推广机构不断完善。随着省立、县立地方农事试验场相继组建,各农事试验场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选择试点各有侧重地进行农事实验,选定优良品种进行推广,特别是美棉等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一系列的改良和推广活动,尽管在当时成效十分有限,但推动了河北省传统经验农业逐渐向近代试验农业转变的进程。本文对1928-1937年河北省主要农事试验体系建立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梳理,并以农事试验场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为线索,将当时河北省的农事试验工作对农业和农村产生的影响做了一些考察。
参考文献:
[1]. 近代河北植棉述论[D]. 刘洁. 河北大学. 2004
[2]. 1928-1937年河北省农事试验场研究[D]. 王栋. 陕西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