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对策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对策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考察及提升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03)01-0063-04

一、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我国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解决经济短缺问题,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成绩令世人瞩目。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有了明显的提高,从1985年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8.9%提高到2001年的23.7%。 而且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和位次也有较大的提高,分别从1985年的1.5%, 居世界第17位,提高到2001年的3%左右,居世界第11位。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从1985年的56.9%提高到2001年的86.5%,整体出口竞争力在逐年增强。

1.我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工业出口竞争力可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计算和说明。

贸易竞争指数=(E[,i]-I[,i])/(E[,i]+I[,i])

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的大小揭示了该产品所处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贸易竞争指数又称为水平分工度指标,表明各类产品的国际分工状况。其中,E[,i]是产品i的出口总额,I[,i]是产品i的进口总额。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示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高于国际水平, 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贸易指数为负则表示该国i 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

从我国2000年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的计算来看,我国有4 类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他们是:食品、饮料、酒、醋、烟及烟草代用品(0.493);皮革制品和旅游制品(0.261);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0.359);木及木制品、编结材料制品(0.112)。我国是这4 类产品的净输出国,说明我国这4类产品的生产高于国际水平。 而诸如电子通讯设备、光学仪器和精密仪器(-0.127);机器设备及其零件(-0.452);塑胶制品(-0.472); 化工产品(-0.205);纸制品(-0.636);运输设备(-0.624)等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 从计算结果可知,我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产品,即出口竞争力强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其国际竞争力较强;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比较弱,其国际竞争力较弱。

2.我国工业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用i类产品的出口额与世界i类产品出口额的比值计算而得。其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

从2000年我国出口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有4 类位于世界第一,他们是:棉布(13.08%)、非针织男外套(12.78%)、非针织女外套(12.40%)、纺织品(16.82%),其中纺织品是我国出口商品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位于第二位的有6种, 他们是:贱金属制品(2.44%)、摩托车(4.06%)、旅游用品和手提包(14.03%)、 非针织内衣(11.75%)、钟表(8.14%)、玩具和体育用品(13.06%);位于第三位的有4种,他们是:纱(5.34%)、合成纤维布(5.40 %)、收音机(11.93%)、鞋类(12.45%)。这些大部分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到1 %且位次比较靠后的有:型钢(0.92%),世界排名第5位;内燃机(0.24%), 世界排名第8位;非电力机械零部件(0.84%),世界排名第7位;自动数据处理设备(0.30%),世界排名第13位;办公设备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0.69%),世界排名第12位;电力机械(0.96%),世界排名第9位;半导体(0.47%),世界排名第12位;配电盒及零部件(0.99%),世界排名第9位。其中,内燃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低。 可以看出,在附加值比较高的出口商品中,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

3.我国产业利润率的国际比较。

由于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变化必然引起生产者利润的变化,因此,可以用产业和企业的利润率水平来衡量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利润率主要指投资利润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常用税后投资利润率(税后利润/投资总额)反映产业经营效益的高低。该值越高,证明该产业处在比较良好的经营状态,其竞争力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某产业利润率长期居高不下,则证明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源配置得不合理,生产要素不能在各产业间通畅流动,有违背自由市场竞争规则的力量在起作用。为了研究方便,我们这里的产业利润率是假定在国际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利润率。

从2000年我国工业的产业利润率来看,我国食品加工制造业(6.6%)、鞋帽制品业(15.91%)、纺织业(10.88%)、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2.73%)的产业利润率较高, 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4.91%、11.2%、7.82%、10.11%), 而且也高于美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2%、8.83%、6.66%、5.12%)。除此之外,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9.54%)、化工原料及制品业(7.35%)、 医药制造业(12.93%)、金属制品业(17.53%)等产业利润率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0.14%、7.1%、10.26%、15.34%)。而诸如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9.36%)、橡胶制品业(10.18%)、塑料制品业(9.57%)、普通机械制造业(8.3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1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9.88%)、电气机械制造业(8.36%)、专用设备制造业(6.09%)不仅低于美国平均水平(分别为25.13%、15.53%、13.97%、20.13%、16.23%、15.43%、13.97%、10.31%),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24.56%、13.63%、10.38%、16.9%、 13.32%、12.55%、10.14%、7.15%)。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利润率相对较高,而像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等附加值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仍然较低,而这些产业正是代表当前工业进步的方向。因而可以说,我国工业总体的资金利润较低,我国工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走的是粗放式经营的路子。

4.我国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他作为衡量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研究的是产业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往往是产业技术进步越快,其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竞争力越强。为直观起见,我们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即各产业的劳动者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总额来反映产业的竞争力大小。其值越高,产业的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从国际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简单的对比来看,在2000年,我国工业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0.25万美元,而同期美国则为4.3万美元, 世界的平均水平则为0.65万美元。从工业各产业部门来看,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也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低于美国平均水平。我国总体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国际平均水平明显偏低,这是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国情分不开的。

二、提高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提高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应从产业以及产业的微观主体入手,采取有利于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和措施。

1.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促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必要手段,应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真正形成优胜劣汰机制。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建立和健全与投融资相关的服务体系。发展和规范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存量资产调整,优化企业规模结构以及加大债权转股权的力度,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同时注重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基础性作用。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端正政府行为,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减少投资审批,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建立公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制定技术、资源利用效率、安全、卫生和环境等标准入手,建立市场准入规则。加强行业管理,根据行业特点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和管理方式;适当提高部分行业进入的门槛,控制企业的数量和提高企业的素质;减少行政手段干预,多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竞争领域,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促进有效竞争;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适当引入竞争和加强规制建设,提高效率,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立法和改进立法程序,尽快制定反垄断法,清理现有行业法规,改进行业立法程序,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强行业立法监督;加强市场的各种制度性建设,如建立覆盖全国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财税体制等。

2.加快产业重组的步伐。

要实施产业重组,通过产业的“进”与“退”,企业购并、破产的方式,使产业形成规模,发挥竞争效应。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重组的方式主要应为“退”,即一些国有经济从普遍存在但效益又较为低下的许多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让给众多有能力、有效率的非国有资本去经营。在退出的方式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一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行破产,结束国家对亏损企业的不断补贴,终止国家对亏损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二是国家通过出售和拍卖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收回在原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投向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企业,也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的途径与非国有企业重组,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国有资金只有不断退出旧有领域,才有能力不断进入新的领域,整个国有经济也才会有活力,有竞争力,这实际上是一个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此外,还需推动优势企业购并劣势企业,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和壮大一批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并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由母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本,自身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建立合理运转的集团治理机构,真正实行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扶优支强政策,促使优势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同时,按照发展集约经济的要求,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破产等形式,对那些分散的中小企业实行改组、改造,把有效的资产盘活,集中、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集中度。产业重组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通过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国有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及市场环境和制度改造效应。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产业重组需要有健全的经济法律制度作保障,应用法治的手段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制止化公为私、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3.采取加速结构转换的政策。

在工业发展战略上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一种选择是实行结构缓慢转换政策,即按产业结构演进的典型过程,任其自然循环渐进,逐步转换。这种思路要求,当前把重点继续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上。这适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也能够带来经济的暂时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从长远看,产业结构只能沿着现行趋势缓慢演进,整个经济难以高质量的运行和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另一种选择是加速结构转换的政策,主动引入创新机制,加速结构转换,尽量获得与新技术相关的新的生产函数,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部门转移,使主导产业高速增长,这是一种跨越式发展道路。根据这种思路要求,在当前我国应把工业发展重点放在重化工业和高加工度工业基础上,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是一国工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产业政策,扶持电子工业、汽车工业、高技术机械制造业、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群,使其成为主导产业。由于这些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发展这些产业又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是我国实施赶超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在结构转换过程中,应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入手,营造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利益驱动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形成引进、消化吸收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在投入来源上实行多元化战略,吸收各方资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造就技术创新人才。通过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带动工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实现企业的科学运营。

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低,因此,需要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入手,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培育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能力,企业的高层和战略研究人员应放眼世界,潜心研究国际战略环境和战略资源,根据国际市场的情况做出战略部署。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克服经验管理、“人治”管理,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按国际惯例管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工业企业来说,应加强生产管理和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的管理,包括应用先进的制造与管理系统, 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柔性制造系统(FMS)、企业资源计划(ERP),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提高生产系统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能力,以及满足国际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注重信息化手段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通过企业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同时,企业要努力培养一批辐射作用强、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品;要发展名牌产品,重要的是使现有名牌产品进一步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此外,应培育国际资本经营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求企业不仅进行产品经营,而且,应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公司进行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海外投资,采用国际渗透战略。从国外中小企业并购入手,逐渐占领国际市场,因为中小企业可能在过度竞争中困难重重,但他们有技术、渠道、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这样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进入国际市场,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竞争中锤炼、提高竞争力,进而带动工业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标签:;  ;  ;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对策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