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新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压力论文,我国论文,大学生论文,新出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2)06-0054-04
当今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压力。那么,就业的压力从何而来?本文将对有关就业的压力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新出路作出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四大压力
(一)高失业率
1.失业情况
我国的就业问题集中体现了我国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即过多的人口与相对紧缺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2)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相对稀缺的工业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预示着中国的就业问题将持久性的压力。[1]根据《中国统计摘要》和《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52.8万,失业率为3.0%;1997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78万人,登记失业率3.1%;2001年,国有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515万,登记失业率为3.6%,如果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的未登记人数,我国城镇目前真实的失业人员约1200万左右。
不仅城镇出现建国以来的高失业率,而且农村也出现了大量的隐蔽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根据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9年底中国农业人口为92216.3万人,其中76.01%为劳动力,劳动力人口为70093.6万,农村从业人数只有4957万,而就业率为70.72%,农村真实失业率近30%。
2.高失业率有望在一段时间后逐步降低
目前虽然失业率较高,但这种状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从党和国家颁布的许多政策和措施中可以看出,为了解决高失业率问题,我国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有效地利用、合理地配置、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适度增长和结构变动,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由高失业率对就业市场构成的压力,有望在一段时间后逐渐缓解。
(二)WTO对就业的影响
WTO的宗旨中的第一条就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3]但是,因为对有关WTO的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的错误,有些人认为中国“入世”将进一步冲击劳动力市场,给已经严峻的中国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1.有些国外的传媒预测说,中国“入世”后,可能有1/3的中国企业将面临倒闭,2000万人失去工作,这是缺乏基本常识的判断。的确,中国加入WTO后,一些没有竞争力的生产企业自然会受到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和冲击,面临发展的危机。但与此同时,将会有一大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迅速崛起,并且逐渐扩充实力和发展壮大,足以和世界市场上的一些企业相抗衡,从而也会陆续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2.国内有些人认为WTO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和扩大贫富差距,这也是不确切和片面的。WTO是“贸易”的组织,而贸易是创造就业和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当然,有时经济的结构调整可能会造成暂时的结构性失业,但它并不是WTO造成的,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来加以解决。[4]
3.中国加入WTO后,随着直接投资自由化和其他外资投入的急剧增长,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专业人员借此机会大量进入国内寻金。WTO要求给外国人“国民待遇”,表明外国人与中国人在就业方面具有同等的地位,其中有一部分人势必要挤占国内的工作岗位。可是如果先用“加法”再用“减法”计算,因为投资和贸易增加而增多了的工作岗位肯定会超出被挤占的工作岗位。
因此,中国加入WTO并不会进一步冲击就业市场,中国社会的一切问题、一切特色都是人口压力造成的。不过,在失业压力仍然很大的情况下,预计将会出现全面的人才荒,富有经验的市场或行业管理者、成熟的专业和技术人士将会供不应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加入WTO将是促进和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动力。
(三)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失业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从90年代初的不足3%迅速发展到2000年的超过11%,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相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比例都是较低的。因此,国家继续实行“扩招”的政策无疑是明智且必要的。
扩招使更多的年青学子得以步入高等学府(表1仅为普通高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还不包括各级各类成人高校的学生数),但随着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不断加剧,每年都有一部分不能及时就业,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暂时失业现象,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入了失业行列。
表1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
单位:万人
普通高校本专科
普通高校研究生
年份招生人数
在校生人数
招生人数
在校生人数
1998年
108.40
340.90 7.25 19.89
1999年
159.68
413.42 9.22 23.35
2000年
220.61
556.09 12.8530.12
资料来源:2001年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会议报告
有人认为,高校扩招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笔者不以为然。以美国为例,它的高等教育是全世界最发达的,美国人口2亿人左右,却拥有3800多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300多万,研究生180多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7%的水平上,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和发明家,此外,美国还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吸引世界尖端科技人才的机制。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存在,提高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成为美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动力。过去十年间美国持续降低的失业率可以证明:高校毕业生的增加不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和失业的真正原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高校扩招将会导致新一轮的失业。事实上,部分大学生的失业是因为社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这种“有限”是在市场经济转轨后一定时期内的必然现象,只有在社会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后才能有效解决失业问题。但就业岗位的增加,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和政府的调控,而是要集全社会之力共同解决,其中,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自主创业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流。高校的扩招,不仅增加了高素质的就业人口,还增加了高素质的创业人口。要解决失业问题,高校扩招不失为可行之路。
当然,扩招不应是盲目的,中国也不适用于采用与美国相同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因为两国的国情和国力不同,但别国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高校招生可以“适度超前”。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人数众多,每人平均占有资源数量极为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据估计,1990~2000年我国农村需要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剩余劳动力大约在2亿人左右,平均每年需要消化约2000万人。同时,从国民经济构成来看,加入WTO后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这是因为我国农业受资源短缺、规模经济、组织化程度的约束。农业生产的收缩将使农业就业人数趋于下降,这些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将大量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增加就业压力。不过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会对大学生就业构成威胁,因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就业的基本要求。中国劳动者中,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是:1236:38:11:3。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与农村劳动力相比,前者在就业方面将长期保持明显的优势。
2.城市下岗职工
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有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1997年有1200万职工下岗,其中只有半数能够找到新工作岗位,亦即每年有数百万职工面临失业威胁。截止1998年9月底,国有企业下岗的人数仍有717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6.8%。面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就业间的替代性始终是影响就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属于结构性的失业所产生的失业人员,在劳动力市场的再就业过程中,对于新增劳动力只有很小的替代性,因此城市下岗职工也不会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直接的冲击。
二、大学生就业新出路——走向农村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并不足为惧,短期内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不大,然而,任何人都不能满足于现状。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的新出路是“走向农村”。
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广大,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所谓占世界1/5的人口和吸引大量外资蜂拥而入的极富潜力的市场,主要就是由农民和农村市场构成。在外资纷纷将目标瞄准我国农村市场的时候,我们本国企业和民众却几乎忽略了这片广阔的天地。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地,也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极少有毕业生愿意主动到农村去工作。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里,到发达地区就意味着“发达”,去农村就意味着“贫穷”,这是偏见,也是浅薄之见,既然20年前的深圳可以发展成为今天的深圳,为什么今日的农村不能有明天的发展?既然很多人可以感叹自己没有赶在深圳开放之初前去“淘金”,为什么现在仍少有人能意识到今天农村潜藏的巨大机会?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走向农村”就是去当农民种地耕田,他们没有看到农村地区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他们也不了解蕴藏在广大农民心中对知识、对进步的渴求,这些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可以这样说:除了那些交通极为不便的老、少、边、穷地区在短期内有较大的发展困难之外,我国现在已经有许多农村地区具备了创业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
1.在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和政府已经把农村人口城镇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地矛盾和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滞后、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降低,还有农业企业及经营者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参与和努力。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不仅可以带动部分农村人口脱贫致富走向城镇化,逐步解决农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可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和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2.从可利用的资产来看,农村实行承包制改革以后,我国农民的资产有巨大的增长,到1992年,我国农村的总资产有95196.12亿元,其中22.71%为农户私人财产,77.29%为集体地产和企业资产。此后的近10年里,我国农民和农村资产持稳步增长态势,数以万亿计的巨大资产和财富,基本上都处于隐性状态,不但被闲置甚至根本没有被意识到其存在,所以也就谈不上“资产”转化为“资本”并发挥效应了。大学生们的智慧和“大脑”,就是资产转化和资本增值的途径和保障。
3.从人力资源来看,家庭承包制的推行,首先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原来的隐蔽状态下浮显了出来,并且合法地拥有了向非农产业流动的自由,这一方面为在农村创业和农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供给;另一方面,也使农村中的各种“能人”得以发挥出自己的创造精神。其次,困扰整个就业局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发展农村产业的积累。[5]低廉而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使在农村创业和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可以把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4.农村市场的建立为大学生走向农村提供了活动平台。中国农村市场体系大体分三层:第一层是集贸市场,第二层是批发市场,第三层是正在规范整顿的期货市场。这三层市场体系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统一的农村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不仅是亿万农户受益,也为在农村创业和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市场运作基础。
5.如果要求大学生在毕业伊始就自己到农村创业,从资金、经验和能力方面来考虑当然不现实。但是,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可以给广大毕业生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8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到9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了乡镇企业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一大批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壮大,成长为本行业的领先者。[6]这一方面是得益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全面好转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为乡镇企业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得益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和城乡交流增强为乡镇企业的产品开辟市场,还有一方面就是得益于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加入到了“以立足农村为根本”的乡镇、个体和私营经济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让一部分人富了起来,还缓解了就业的压力(见表2)。
表2 乡镇企业单位数和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年份单位数
职工人数
1978
152.42826.6
1980
142.52999.7
19851222.5
6879.0
19901850.4
9264.8
19952202.7
12862.1
19962336.3
13508.3
19972014.9
13050.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年)
因此,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为了缓解和避开就业的压力,为了抓住时机,大学生们应该认识到走向农村之后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