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的症状和四种检测方法

计算机病毒的症状和四种检测方法

一、电脑病毒的症状及四种检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符太胜[1](2016)在《4-6岁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研究 ——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文中指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阶段是领域普遍性的,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既无演绎推理,也无归纳推理,对事物的认知不是从事物本身的特点及其内部关系出发,而是表现出“泛灵论”倾向,受限于知觉相似性和自我中心思维。领域特殊性和朴素理论的研究者有力的批判了对幼儿认知能力的低估倾向,幼儿也能将世界组织成有意义的范畴,儿童早期的概念不单单依赖于知觉外表,而且常常反映了某个范畴的成员间比较深层的不那么明显的关系。幼儿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丰富的前科学概念,逐渐形成一个类似“理论”的知识体系,虽然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但具有理论的性质和功能,能用于解释和预测特定领域中的现象。幼儿的前科学概念,即指幼儿的朴素概念、自发概念或日常概念,是在正式的科学概念学习之前,幼儿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途径所形成的对事物、事件和现象的理解、分类、解释与预测,以直观思维为主,体现了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前科学概念能帮助儿童将具体、丰富、零散、孤立的科学经验转化为概念化的认识结构。前科学概念是初级形态的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具有相对性,很难找出明显的分界线。前科学概念的研究是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和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研究幼儿的前科学概念有利于深入理解幼儿科学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特征,对幼儿科学素养启蒙有重要的教育启示。本研究从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现象出发,选择代表生命过程的四个基本概念——遗传、生长、生病和死亡,从三种类型的生命体——动物、植物、人体,结合图片和情境设计12个临床访谈题目。从三所城市幼儿园和三所农村幼儿园临床访谈159名4-6岁幼儿。本研究从判断水平和解释水平两个方面探索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发展水平。根据幼儿对生命现象的认知理解程度和正确性,对幼儿的解释划分为五个水平,由低到高依次赋予0至4分。从城乡差异、年龄段差异、子概念的认知差异、生命体类型差异等方面对前科学概念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幼儿的前科学概念总体水平年龄段差异显着,虽然总体水平城乡差异不显着,但是幼儿对生病现象的解释水平城乡差异显着;幼儿对动物认知水平与对植物认知水平差异不显着,对人体的认知水平显着高于对动植物的认知水平;幼儿的生命概念认知是不同步的,对生长的认知得分最好,死亡次之,之后是生病和遗传。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共同特征是:领域普遍性与领域特殊性共同制约幼儿的前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中有迷思概念;对生命现象持多元解释方式,幼儿对生命现象的解释方式主要有活力论、本质论、环境论、行为论和目的论,能根据不同的生命现象以某种解释方式为主,以其它解释方式为补充。城乡生活环境差异对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发展水平和特征有影响,城市幼儿的前科学概念更多来自于间接经验,农村幼儿的前科学概念更多来自于直接经验,城市幼儿相比农村幼儿有更明显的拟人化思维。前科学概念是生态系统综合影响的结果,前科学概念的获得方式是多元的。日常感受的作用最为重要,电视网络媒体对前科学概念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前科学概念有一定影响,但科学教育效能有待改进。幼儿自身特点也有很大影响,其中幼儿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经验和认知潜能是影响前科学概念的重要因素。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研究编制了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家长自评问卷和教师自评问卷。研究表明:教师自评总分城乡差异显着,但幼儿前科学概念总体水平城乡差异不显着,教师的科学教育效能有待改进。家长自评总分与幼儿前科学概念总体水平相关不显着,父母职业和家庭经济收入对幼儿前科学概念总体水平的影响不显着,但是父母学历和主要抚养人的影响显着。发展前科学概念需要保障和完善幼儿科学教育条件:保障电视网络媒体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性,家长科学素养的提高,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合理发展,教师科学教育效能的有效提升以及社区科学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持。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整合性、发展适宜性、领域渗透性、生活性、家园合作、探究性。基于研究的过程与结论,本研究提出发展前科学概念的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尊重和探查幼儿的前科学概念,注重正式科学课程与非正式科学课程的结合,合理运用概念转变策略,平衡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发展的关系,引导幼儿理解人类、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合理对待科学认知中的拟人化思维。

李淼[2](2015)在《Windows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扫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病毒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病毒变形技术,而且新的病毒每天都在变异干扰着网络,其病毒的结构和组成愈来愈来复杂化和成熟化了,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构成日益的威胁。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我们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要全力分析解剖了解病毒的变性特点和规律,制定查杀病毒措施,以达到有利于组织创新优化软件,完善抗病毒理论研究新突破的目的。创造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网络大规模工程。本文笔者从变形病毒的概念出发,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设计和实现一种Windows环境下病毒扫描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在传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组合创新科技化和人性化的新的代码演化式分析分类方法。在认识到传统的查杀病毒技术手段开始落后的情况下,我们实行的文件文头信息格式为PE格式、通过反病毒策略实行行为技术对病毒进行检测。此外,笔者在文中提出了引擎扫描校正及相应效率较高的算法以此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精准度。本文作为理论研究对网络工程和反病毒保障互联网的安全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曾丽丽[3](2015)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也一直在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研究性学习这个话题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追捧。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让“信息技术”这个词变得耳熟能详,学校和学生家庭信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令人遗憾的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过于僵化,教学模式墨守成规,这些都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停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声音。但是另一方面,各种新技术、新软件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让学生们非常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些新技术。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试图打造新型的信息技术课堂,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提出一己之见。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践探索法、实践研究法等开展研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详细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基本特征及理论依据,提出新的见解。并对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和评价机制进行了分析。3.结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和教学现状的分析,说明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和原则,为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切实保障。4.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剖析,分析其中存在的弊病与不足。然后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及优势,构建了四种适应时代发展和教学现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并在大丰市白驹镇第二中学初二学生中实施进行了实践教学。同时,对案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力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全面探索。5.本文通过实验班、对照班的对比实验,用SPSS软件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得出了本课题的主要结论。最后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本论文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对3种在国内广泛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新的补充,并对现在风靡全球的“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模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希望能对目前我国的“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朱成萌[4](2015)在《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计算机病毒是最大的安全威胁之一。随着计算机病毒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已经很难应对其威胁,人们开始研究一些智能病毒检测技术以应对各种未知的恶意软件,其中人工免疫系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针对检测未知恶意软件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否定与肯定选择算法相结合的人工免疫算法。根据否定选择算法与肯定选择算法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种先将未成熟检测器与自我集中的特征数据源进行否定选择得到一批成熟检测器,然后再将这批成熟检测器与非自我集中的特征数据源进行肯定选择得到精选的成熟检测器的方法来提高检测器的检测效率;同时将克隆算法应用到改进的人工免疫算法中,先将经过否定与肯定选择算法耐受后得到的成熟检测器变异增殖,然后将这些变异的成熟检测器作为记忆检测器放到未成熟检测器集合中重新进行耐受,从而得到更优秀的成熟检测器。本文所提的方法能更有效的提高检测的效率。对改进的人工免疫算法进行了实验认证,实验中得出改进算法的误检率远远低于仅采用否定算法的误检率。通过本算法以及否定选择算法的对比说明在不降低检测率的同时改进的算法能有效的降低检测器的误检率。

贾丽丽[5](2014)在《《思维因子—论新型科学模因》(简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翻译项目原文为美国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ie)编着的《思维因子——论新型科学模因》。该书通过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从更为实用的角度对模因学和模因进行了浅入深出的分析和研究,并跻身世界畅销书之列。译者选取了简介、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进行了翻译。项目内容主要是对模因学和模因进行循序渐进的分析和研究,文本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贴近,富于生活气息,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去了解模因学的相关知识,最终帮助人们从实用角度理解并能够利用模因对生活进行改善和提高。翻译项目除介绍模因学的相关知识外,整个翻译过程也是对模因学的完整阐释,翻译是各种模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本翻译报告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翻译项目介绍,包括翻译该文本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第二部分,对翻译项目原文的分析,包括作者简介、原文内容、原文问题特点的分析;还有国内外模因学研究现状简述。第三部分详述了翻译的过程,总结了翻译的难点,通过各类翻译实例,采用不同翻译理论,将模因学相关知识呈现给读者,同时也证明了翻译过程为各类模因综合作用的事实。第四部分归纳了翻译启示。

钱松岭[6](2014)在《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的理想公民,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发展状况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计算机课程,还带着强烈的工具主义烙印,存在着技术至上的倾向,内容上缺少对信息权利与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息系统等信息社会学方面知识,忽视了课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一定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的综合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彼此发生转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STS综合化的促动。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框架内,以信息社会学为切入点,试图探求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策略与评价,使之更好地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内容合理融合、有机统一,以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底蕴。为了以上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专家审议、教学实验研究包括问卷、观察、访谈等方法。本文共分六章。本研究通过对课程开发理论、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和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分析了这些方面对中小学社会学课程开发的适用性;然后对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四国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商业性出版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又阐述了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出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要体现文化传承、社会科学、反思探究的三个社会学课程传统;同时,还从社会、个人和学科三个维度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与归类分析,确定了相关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种基本开发形式,并提出了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K(Information Sociological 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P(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流程: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方法特质与过程原则;R(Social Relationship)学生的社会关系;C(Cultures)文化: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此模式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数字公民”,并通过专家审议确定了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级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社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和信息科技发展史五个领域,并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关系来组织这些内容,并分为四个水平阶段。基于以上工作,本研究在调查了教学实验对象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三种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专家审议,然后在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结论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学生能充分思考信息社会学议题;师生对信息社会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给予肯定;学生家长的意识和行业自律可能成为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相关课程教学行之有效。最后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学习内容、教学评价和未来研究四方面提出了建议。

张磊[7](2013)在《初探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文中研究说明该文简要的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史,分析了计算机病毒及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特点、分类及其造成的危害。列出了几种典型的病毒,并对其进行技术分析,从而来初步探讨对付计算机病毒的方法和预防措施。

邹凌伟[8](2013)在《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免疫系统是一种高度并行的自适应信息学习系统,人们通过对生物免疫机制的学习研究,产生了许多基于生物免疫系统的新型智能算法。本文针对传统故障诊断方法存在的不足,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工免疫系统进行分析,并对人工免疫算法加以改进,和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对人工免疫系统在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上的应用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给出了一种基于核参数免疫优化的非线性故障分类方法。针对过程采样数据之间非线性耦合的特点,利用所得观测数据研究基于KLPP算法的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并根据先验知识确定分类较好的核函数矩阵,利用矩阵间的相似度量关系,采用免疫优化算法寻找近似该矩阵的核参数,确定当前观测数据所属的故障类别。最后以TE过程为对象对该方法进行仿真研究。(2)通过对NK细胞的识别机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NK细胞的故障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故障检测上。在分析NK细胞的识别过程中,首先根据NK细胞受体“至少一个”的理论和“零和平衡”模型建立其初始化过程,然后通过在NK细胞表面的激励和抑制受体之间的相互平衡来调节达到成熟,最后检测靶细胞表面的激励信号和抑制信号的改变来识别自我与非我,将该机制的人工NK算法运用到故障数据的检测上,在DAMADICS平台上进行故障检测实验。(3)针对传统的故障诊断模型无法跟踪故障动态变化问题,首先采用人工免疫网络算法训练初始故障类型抗体库,同时采用增量式浓度算法来感知故障特征数据的动态变化,新出现的故障特征数据训练得到新的故障抗体,并将其添加到抗体库,标记为新型故障类型。另外,为了节省抗体库大量重复的识别运算,将检测与诊断分开进行,建立了一个故障类型识别的自适应更新模型,在DAMADICS基准平台上对方法有效性进行验证。

张剑光[9](2012)在《企业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日益复杂、动荡的环境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空前严峻的挑战。如何使企业适应环境的复杂与变化,持续健康的发展,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发现,企业跟人一样,有自己的免疫力。试图借鉴生物免疫思想来探讨企业的免疫行为,并产生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笔者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免疫系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重新界定了企业免疫力、企业异己和企业细胞的概念,分别分析了不同的企业异己和企业细胞之间的关系,扩展了企业免疫系统的功能,描述了企业免疫系统的构成和层次结构,探讨了企业免疫系统与生物免疫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和不同之处。界定了企业异己的内涵和特征,从生命周期和过程两个角度揭示了企业异己的演化机理,构建了企业异己的扫描系统。描述了企业免疫系统的异己应答过程,界定了应答流程所涉及的几个概念:免疫耐受、免疫记忆、异己库、策略库,从结果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免疫应答的类型,基于案例推理技术提出了企业异己案例库的构建思路。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软件探索出了企业免疫力的影响因素模型,模型包括企业制度和能力的影响因素、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和企业战略和对外的因素3个维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从生物免疫学的角度构建了企业免疫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如何影响企业免疫力的大小进行深入剖析,之后运用D-S证据理论对企业免疫力展开算例评价。从七个方面探讨了提升企业免疫力的途径:坚持运动——创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均衡营养——平衡管理,健康体检——企业诊断,巩固第一道免疫防线——风险管理,接种疫苗——“病毒”应急预案,注重养生。从理论的角度来讲,研究成果可以丰富现有的企业免疫理论体系,本文的研究不足以及提出的研究难点和空白点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活跃了该领域的研究。从实践的角度来讲,本文所提出的理论为企业增强其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新的思维,促使企业去反思,如何更加的健康,而不是怎样强大,因此,具有较好的实践参考价值。

杨婷[10](2010)在《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病毒、蠕虫、僵尸网络等恶意代码的出现和发展,信息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随之出现的恶意代码分析检测技术,包括特征码扫描等,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分析检测工作,但仍无法避免各自的缺陷。于是,迫切需要一种恶意代码的分析检测手段对恶意代码进行详尽的分析。本文研究恶意代码种类及特征,充分讨论各种分析检测方法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监控系统调用以及重要内核数据来获取一段可执行代码的行为。通过对行为的分析检测其是否是恶意代码。这种技术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已知的、未知的恶意代码;有效应对各种变异或加壳的恶意代码;有效检测恶意代码的隐藏行为;可以自动分析恶意代码行为;生成详细的行为分析报表,作为判断以及进行进一步分析的依据。本文研究恶意代码的用户态行为分析、内核态行为分析等技术,完成了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包括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中断处理模块、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模块、通信模块、用户界面五个模块。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以监控系统调用为技术核心完成二进制可执行代码的用户态行为分析,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通过监控SSDT等重要内核数据完成二进制可执行代码的内核态行为的分析。中断处理模块、通信模块为这两个模块分别提供下层的支持和上层的交互接口。中断处理模块完成设置隐蔽断点的功能,从而为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提供系统调用断点处的上下文信息。用户界面生成分析日志,并返回所有的分析检测信息呈现给用户。在完成了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的设计开发后,使用不同类型的二进制可执行代码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能获得多个样本的大量行为信息,包括具有典型恶意代码特征的隐藏行为。该系统生成样本完整、全面的分析结果,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多个维度的行为特征判断样本是否是恶意代码,提高了准确性,并克服了单一特征码扫描、完整性检测无法检测未知恶意代码的缺陷。

二、电脑病毒的症状及四种检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脑病毒的症状及四种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4-6岁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研究 ——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幼儿科学教育应该尊重并且发展幼儿的前科学概念
        二、发展幼儿的前科学概念是科学素养启蒙的重要内容
        三、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科学知识与概念的目标定位有困惑
        四、对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诉求与隐忧
        五、幼儿的前科学概念可能存在城乡差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命
        二、科学
        三、儿童的科学
        四、概念
        五、前科学概念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三、朴素理论
        四、多元智能理论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国外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二、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前科学概念的相关研究
        一、前科学概念的来源
        二、前科学概念的特征
        三、前科学概念的诊断方法
        四、前科学概念的转变与干预
    第三节 幼儿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科学概念
        一、幼儿关于遗传的前科学概念
        二、幼儿关于生长的前科学概念
        三、幼儿关于生病的前科学概念
        四、幼儿关于死亡的前科学概念
        五、幼儿关于动物、植物和人体的前科学概念
        六、概念转变教学与幼儿科学教育
        七、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与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过程
        一、临床访谈法
        二、对教师和家长的问卷调查
        三、研究过程
第四章 4-6岁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发展水平
    第一节 幼儿关于生命体遗传的前科学概念水平
        一、幼儿关于生命体遗传的判断水平
        二、幼儿关于生命体遗传的解释水平
    第二节 幼儿关于生命体生长的前科学概念水平
        一、幼儿关于生命体生长的判断水平
        二、幼儿关于生命体生长的解释水平
    第三节 幼儿关于生命体生病的前科学概念水平
        一、幼儿关于生命体生病的判断水平
        二、幼儿关于生命体生病的解释水平
    第四节 幼儿关于生命体死亡的前科学概念水平
        一、幼儿关于生命体死亡的判断水平
        二、幼儿关于生命体死亡的解释水平
    第五节 幼儿对不同类型生命体生命现象认知水平的比较
        一、对动物生命现象认知的解释水平与比较
        二、对植物生命现象认知的解释水平与比较
        三、对人体生命现象认知的解释水平与比较
        四、幼儿对动物、植物、人体的生命现象认知水平的比较
        五、幼儿关于生命体生命现象认知的总体水平的比较
第五章 4-6岁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共同特征与差异
    第一节 领域特殊性和领域普遍性共同制约前科学概念
        一、领域特殊性理论对领域普遍性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二、领域普遍性与领域特殊性共同制约幼儿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节 前科学概念中的迷思概念
        一、前科学概念与迷思概念
        二、前科学概念中迷思概念的表现
        三、如何看待儿童前科学概念中的迷思概念
    第三节 幼儿对生命现象的解释方式是多元的
        一、多元解释方式的内涵
        二、多元解释方式的表现
        三、如何看待多元解释方式
    第四节 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城乡差异
        一、诠释前科学概念城乡差异的社会文化理论
        二、前科学概念城乡差异的表现
        三、学前教育实践要尊重和回应城乡差异
第六章 4-6岁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4-6岁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获得方式
        一、研究幼儿前科学概念获得方式的临床访谈法与幼儿元认知
        二、幼儿关于遗传的前科学概念获得方式
        三、幼儿关于生长的前科学概念获得方式
        四、幼儿关于生病的前科学概念获得方式
        五、幼儿关于死亡的前科学概念获得方式
    第二节 幼儿教师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幼儿生命科学教育教师自评分数的学历差异显着
        二、教师自评总分城乡差异显着,但幼儿前科学概念总体水平城乡差异不显着
    第三节 家庭对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一、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家长自评总分与幼儿前科学概念总体水平相关不显着
        二、父母学历不同组别的幼儿前科学概念水平差异显着
        三、父母职业不同组别的幼儿前科学概念水平差异不显着
        四、家庭经济收入不同组别的幼儿前科学概念水平差异不显着
        五、主要抚养人不同组别的幼儿前科学概念水平差异显着
    第四节 幼儿自身特点的影响
        一、幼儿科学思维的特征
        二、幼儿的知识经验
        三、幼儿的认知潜能
    第五节 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体的影响
        一、电视、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体缘何成为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电视、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体对幼儿前科学概念的正面影响
        三、电视、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体对幼儿前科学概念的负面影响
        四、辩证看待电视网络媒体的利弊
第七章 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对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启示
        一、目标整合性
        二、发展适宜性
        三、领域渗透性
        四、生活性
        五、家园合作
        六、探究性
    第二节 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对幼儿科学教育策略的启示
        一、尊重和探查幼儿的前科学概念
        二、注重正式科学课程与非正式科学课程的结合
        三、合理运用概念转变策略
        四、平衡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发展的关系
        五、引导幼儿理解人类、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
        六、合理对待科学认知中的拟人化思维
    第三节 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对幼儿科学教育条件的启示
        一、保障电视网络媒体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性
        二、家长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合理发展
        四、教师科学教育效能的有效提升
        五、社区科学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持
结语
    一、本研究的结论
    二、本研究可能的贡献
    三、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幼儿前科学概念的临床访谈提纲
    附录2 临床访谈幼儿所用到的图片
    附录3 幼儿临床访谈记录表
    附录4 幼儿关于生命现象前科学概念的解释水平的评估标准
    附录5 幼儿生命科学教育教师自评问卷
    附录6 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家长自评问卷
后记
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其着作情况

(2)Windows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扫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及症状研究
        1.2.2 变形病毒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具体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及UEFI架构概述
    2.1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
    2.2 开发平台UEFI架构概述
        2.2.1 启动管理器
        2.2.2 EFI系统表
        2.2.3 服务
        2.2.4 协议
    2.3 EDKII概述
        2.3.1 EDKII概述
        2.3.2 模拟开发平台
        2.3.3 模块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算机病毒扫描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特性概述
        3.1.1 设计目标
        3.1.2 系统特点
    3.2 系统运行环境
    3.3 外部接口需求
        3.3.1 用户界面与接口
        3.3.2 运行方式
    3.4 需求规格
        3.4.1 系统组成
        3.4.2 功能型需求
    3.5 开发环境选择
第4章 算法设计与分析
    4.1 病毒扫描算法
    4.2 校正算法
        4.2.1 校正方式
        4.2.2 规则校正分析
        4.2.3 单条规则校正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算机病毒扫描系统设计
    5.1 总体设计
    5.2 系统结构与程序的关系
    5.3 接口设计
        5.3.1 用户接口
        5.3.2 外部接口
        5.3.3 内部接口
    5.4 数据库设计
        5.4.1 数据结构设计
        5.4.2 数据库结构与程序的关系
    5.5 功能模块设计
        5.5.1 PE格式文件判断
        5.5.2 判定规则设计
        5.5.3 历史记录模块
        5.5.4 数据备份与恢复模块
        5.5.5 用户管理模块
        5.5.6 登陆模块
第6章 计算机病毒扫描系统实现
    6.1 功能实现
    6.2 磁盘文件病毒扫描功能的实现
        6.2.1 命令行解析模块
        6.2.2 初始化模块
        6.2.3 扫描模块
        6.2.4 结果处理模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性学习综述
    2.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2.1.1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2.1.2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
        2.1.3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的研究性学习
        2.1.4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2.2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2.3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2.3.1 新知识观: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论基础
        2.3.2 新学习观: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论基础
        2.3.3 新课程观: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论基础
        2.3.4 主体性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
    2.4 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
    2.5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
    3.1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及现状
        3.1.1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3.1.2 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
    3.2 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3.3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的条件
    3.4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建模
    4.1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剖析
    4.2 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建模
        4.2.1 任务驱动型研究性学习模式
        4.2.2 基于“问题场”研究性学习模式
        4.2.3 WebQuest研究性学习模式
        4.2.4 “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与分析
    5.1 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模式案例——《PowerPoint的使用与美化》
    5.2 基于“问题场”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案例——《电脑病毒知多少》
    5.3 WebQuest研究性学习模式案例——《Photoshop滤镜的使用》
    5.4 “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模式案例——《网上搜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实证研究
        6.1.2 研究的结论
    6.2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4)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与简述
2 计算机病毒检测与人工免疫系统
    2.1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说明和主要的特征
    2.2 计算机病毒的工作原理以及当前的病毒检测技术
    2.3 生物免疫系统
    2.4 人工免疫系统
    2.5 本章小结
3 一种改进的人工免疫算法的研究
    3.1 人工免疫系统的关键技术
    3.2 人工免疫算法的弊端
    3.3 一种改进的人工免疫算法的研究
    3.4 改进免疫算法的具体实现方式
    3.5 本章小结
4 克隆选择算法与改进免疫算法的有效结合
    4.1 计算机恶意代码文件判定总体架构
    4.2 克隆选择算法的详细说明
    4.3 克隆选择算法与改进人工免疫算法相结合
    4.4 本章小结
5 仿真实验
    5.1 环境定义
    5.2 实验数据集获取
    5.3 实验数据集的处理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思维因子—论新型科学模因》(简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目标和意义
    1.3 报告结构
第二章 原文背景
    2.1 作者简介
    2.2 原文内容
    2.3 原文文体特点
    2.4 国内外模因学研究现状
    2.5 模因学对翻译过程的解释
第三章 翻译难点
    3.1 重点词汇的翻译
        3.1.1 virus 在标题和书中的译法
        3.1.2 meme 的译法
        3.1.3 metameme 的译法
    3.2 特定词汇、专业科技词汇、习语、比喻等翻译
        3.2.1 人名、地名、国家的翻译
        3.2.2 书名的翻译
        3.2.3 报纸、网络、公司机构以及学科术语的翻译
        3.2.3.1 科技词汇及学科术语的翻译类型
        3.2.3.2 模因学
        3.2.4 比喻
        3.2.5 习语
        3.2.6 人称的处理
第四章 结语
    4.1 翻译项目内容回顾
    4.2 模因角度的翻译理解
    4.3 思维发散:模因、语言、文化、翻译四者之间关系
    4.4 跨学科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6)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之处
    五、 概念界定
        (一) 信息
        (二) 信息社会
        (三) 信息社会学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
    六、 文献综述与评价
        (一) 课程开发理论
        (二) 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的梳理
        (三) 与信息社会学相关的学校教育内容
        (四) 社会系统中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课程
        (二) 英国 ICT 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日本中小学“信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四) 印度计算机科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对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比较分析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比较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三) 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比较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组织
        (五)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六) 息社会学课程的评价
第三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 哲学基础
        (二) 心理学基础
        (三) 社会学基础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社会价值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个人价值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学科价值
第四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 KPRC 开发模式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归类分析
        (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 KPRC 模式
        (一) K(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
        (二) P(Processing)信息处理过程
        (三) R(Relationship)社会关系
        (四) C(Cultures)文化
第五章 KPRC 开发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设置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定位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 课程目标的叙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基本目标
    二、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二) 数字公民与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基本组织要素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 专家审议
        (一) 编制专家意见调查表
        (二) 聘请专家
        (三) 进行审议
        (四) 审议结果
第六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
    一、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工具
    二、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一) 教学资源设计的目标
        (二) 教学资源内容选择
        (三) 教学资源结构设计
        (四) 教学资源案例
    三、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实施
        (一) 学生需求分析
        (二) 实验教学资源设计
        (三) 教学实验实施
    四、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一) 课堂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二) 教师意见访谈结果
        (三) 综合讨论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结语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不足
    (三)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初探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和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特点及危害
    1.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1.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 传染性
        2) 隐蔽性
        3) 潜伏性
        4) 破坏性 (表现性)
        5) 不可预见性
        6) 触发性
        7) 针对性
        8) 寄生性 (依附性)
    1.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3.1 基于破坏程度分类
        1) 良性病毒
        2) 恶性病毒
        1.3.2 基于传染方式分类
        1) 引导型病毒
        2) 文件型病毒
        3) 混合型病毒
        1.3.3 基于算法分类
        1) 伴随型病毒
        2) 蠕虫型病毒
        3) 寄生型病毒
        1.3.4 基于链接方式分类
        1) 源码型病毒
        2) 入侵型病毒
        3) 外壳型病毒
        4) 操作系统型病毒
        1.3.5 基于传播的媒介分类
        1.3.6 基于攻击的系统分类
        1.3.7 基于激活的时间分类
    1.4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概念
        1.4.1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概念
        1.4.2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方式
    1.5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特点
        1.5.1 传染方式多
        1.5.2 传播速度快
        1.5.3 清除难度大
        1.5.4 扩散面广
        1.5.5 破坏性大
    1.6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分类
        1.6.1 网络木马病毒 (Trojan)
        1.6.2 蠕虫病毒 (Worm)
        1.6.3 捆绑器病毒 (Binder)
        1.6.4 网页病毒
        1.6.5 手机病毒
    1.7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
2 几种典型病毒的分析
    2.1 蠕虫病毒
        2.1.1 蠕虫病毒的定义
        2.1.2 蠕虫病毒的基本结构和传播过程
        2.1.3 蠕虫病毒实例——震荡波
    2.2 木马病毒
        2.2.1 木马病毒的定义
        2.2.2 木马病毒工作原理
        2.2.3 木马病毒的检测
        2.2.4 木马病毒实例
    2.3 宏病毒
        2.3.1 宏病毒简介
        2.3.2 宏病毒的特点
        2.3.3 宏病毒的预防
        2.3.4 宏病毒的清除
3 计算机病毒的症状
    3.1 病毒发作前的症状
    3.2 病毒发作时的症状
4 反病毒技术
    4.1 预防病毒技术
        4.1.1 病毒预防
        4.1.2 网络病毒的防治
    4.2 检测病毒技术
    4.3 杀毒技术
5 计算机病毒发展的新技术
6 防杀网络病毒的软件

(8)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故障诊断技术介绍
    1.3 生物免疫系统概述
    1.4 人工免疫系统的概述
        1.4.1 人工免疫算法
        1.4.2 人工免疫系统的发展
        1.4.3 人工免疫系统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1.5 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核参数免疫优化的非线性故障分类方法
    2.1 局部保持投影与核局部保持投影
        2.1.1 局部保持投影(LPP)
        2.1.2 核局部保持投影(KLPP)
    2.2 免疫优化机理
        2.2.1 优化算法的计算过程
        2.2.2 与其他优化算法的对比
    2.3 基于免疫优化的 KLPP 故障分类方法实现
        2.3.1 方法原理图
        2.3.2 方法步骤过程
    2.4 仿真测试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自然杀伤细胞的无监督故障检测方法
    3.1 NK 细胞的免疫机制
        3.1.1 NK 免疫细胞受体初始化过程
        3.1.2 NK 免疫细胞的培养过程
        3.1.3 NK 免疫细胞的识别阶段
    3.2 基于 NK 细胞的故障检测方法
        3.2.1 人工 NK 细胞群初始化的过程
        3.2.2 人工 NK 细胞培养过程
        3.2.3 人工 NK 细胞故障检测过程
    3.3 在 DAMADICS 基准平台上进行故障检测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自适应故障诊断
    4.1 人工免疫网络模型
    4.2 自适应故障诊断模型的建立
        4.2.1 诊断思路和原理
        4.2.2 诊断步骤叙述
    4.3 仿真测试
        4.3.1 实验 1:免疫网络的特征提取效果
        4.3.2 实验 2:在简单故障数据上的仿真
        4.3.3 实验 3:在 DAMADICS 基准平台上的仿真
    4.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企业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企业免疫系统的基本理论
    2.1 生物免疫系统介绍
    2.2 企业免疫力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3 企业免疫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2.4 企业免疫系统的种类及层次结构
    2.5 企业免疫系统的特征
    2.6 企业免疫系统与生物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免疫系统的异己识别机制
    3.1 企业异己的内涵及特征
    3.2 企业异己的演化
    3.3 企业异己扫描系统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免疫系统的异己应答机制
    4.1 生物免疫系统的应答机制介绍
    4.2 企业免疫系统的异己应答流程
    4.3 企业免疫应答的类型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免疫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验证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免疫力的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
    6.2 评价方法的选取
    6.3 评价算例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免疫力的提升机制
    7.1 坚持运动—创新
    7.2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
    7.3 均衡营养—平衡管理
    7.4 健康体检—企业诊断
    7.5 巩固第一道免疫防线—风险管理
    7.6 接种疫苗—“病毒”应急预案
    7.7 注重养生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10)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恶意代码及其分析检测方法概述
    2.1 恶意代码种类及特点
        2.1.1 病毒(Virus)
        2.1.2 蠕虫(Worm)
        2.1.3 后门程序(Backdoor)
        2.1.4 木马(Trojan Horse)
        2.1.5 僵尸程序(Bot)
        2.1.6 间谍软件(Spyware)
        2.1.7 逻辑炸弹(Logic Bomb)
    2.2 恶意代码行为概述
    2.3 恶意代码分析方法
        2.3.1 恶意代码静态分析方法
        2.3.2 恶意代码动态分析方法
    2.4 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2.4.1 特征码扫描
        2.4.2 完整性检测
        2.4.3 虚拟机检测
        2.4.4 启发式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技术研究
    3.1 手动恶意代码行为分析
    3.2 恶意代码用户态行为分析技术研究
        3.2.1 用户态行为分析总述
        3.2.2 获取系统调用函数地址序列
        3.2.3 用户态行为分析技术的原理及问题
    3.3 恶意代码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技术研究
        3.3.1 恶意代码隐藏行为详析
        3.3.2 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技术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总体框架
    4.1 总体目标
    4.2 系统总体框架
        4.2.1 系统结构
        4.2.2 安全虚拟执行平台
        4.2.3 真实的测试分析平台
    4.3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3.1 断点处理机制
        4.3.2 通信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详细设计
    5.1 初始化详细设计
        5.1.1 断点处理模块初始化
        5.1.2 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初始化
        5.1.3 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模块初始化
    5.2 断点处理模块详细设计
        5.2.1 断点处理模块设计
        5.2.2 断点的设置与处理
    5.3 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详细设计
        5.3.1 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设计
        5.3.2 用户态行为分析分派函数
        5.3.3 用户态行为分析功能函数
    5.4 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模块详细设计
        5.4.1 SSDT 完整性检测
        5.4.2 基于线程调度链表的检测
        5.4.3 IAT 完整性检测
    5.5 用户界面详细设计
        5.5.1 主界面设计
        5.5.2 子界面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果与分析
    6.1 测试结果
    6.2 测试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电脑病毒的症状及四种检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4-6岁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研究 ——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D]. 符太胜.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2]Windows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扫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淼.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
  • [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践[D]. 曾丽丽. 扬州大学, 2015(08)
  • [4]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D]. 朱成萌.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5]《思维因子—论新型科学模因》(简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翻译报告[D]. 贾丽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6]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D]. 钱松岭.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7]初探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和处理措施[J]. 张磊.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26)
  • [8]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邹凌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9]企业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D]. 张剑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10]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D]. 杨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计算机病毒的症状和四种检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