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科学的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价值观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4]12-0012-05
生态环境价值,是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人类对 生态环境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把握生态环境系统的价值,以便从价 值角度更加切合实际地探寻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建构科学的 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从而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协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生态环境价值的含义
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既不限于经济价值,也不限于伦理价值或审美价值。它以 一切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价值现象或价值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是对自然、社 会和精神领域的价值现象的最一般的认识和概括。哲学视野中的价值是表示客体(一切 客观事物)属性与主体(人)的需要的关系,是表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 系,即表示客体能否满足、在什么意义上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价值”是表示物与人的一种关系,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 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 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1](P406),是“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 属性”[2](P139)。这告诉我们,离开了人与物的关系,或者说离开了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也就无“价值”可言。就是说,离开了人和社会的需要,物本身并无所谓有无价值 问题,也不能确定或确证自身的价值。价值同主体的需要有关,物只有同主体的需要发 生关系时才能形成或表现为价值;但单纯的主体需要本身也并不是价值,需要本身并不 能形成或产生价值,因为无论任何需要,都必须有需要的对象。总之,价值既不是单独 的客体属性,也不是孤立的主体需要,而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范畴,它反映的是客 体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满足与否的关系。价值只能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 理解,这是我们把握价值范畴涵义的关键所在。
根据价值哲学的观点,对价值一定要在确定的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这一点表现在 描述、概念和判断之中,就是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环节:何者(客体)的价值,如“某 物的价值”、“某人的价值”;对于谁(具体的人、主体)的价值。如“对人类的价值” 、“对我们(国家、民族或群体)的价值”、“对某(个)人的价值”等;什么性质的价值 ,即满足主体什么样的或哪一方面的需要的价值,如“经济价值”、“学术价值”等。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价值判断必须是明确地或暗示地包含上述三个方面,才是清晰完 整的,如“长江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资源价值”等。如果实际上缺少其中某个环节,那 么这个概念或判断就可能是不完整不确定的,在实际中就会带有某些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生态环境和人类这一对关系中,人类是主体,生态环境是客体,生态环境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因此,对人类来说,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一般而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的需要推动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这个客体就有价值;而主体需要的满足,就是客体价值的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只有适合主体需要的那些客体的特性和功能,才会与主体构成价值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首先决定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总之,生态环境价值是表示生态环境客体与主体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范畴。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论维度
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摆在一切问题的首位,认为它是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和基础:“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 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3](P23)显然,作为“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抽象的、 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现实的、有机的关系。那么,人和自然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什 么关系呢?马克思认为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意味着人和自然是一个有 机整体,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人和自然互为对象,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 自己的前提。“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 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 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4](P95)马克思用“自 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这一概念来阐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所存在着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 关系。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看作是与人类有着内在关系的生态系 统。其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是从物质的还 是从精神的层面上讲,都要依赖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生产资料,农业生 产对大自然的依赖性是十分明显的,即使是工业生产,它的原料也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 于大自然。同时,自然界也为人类提供着生活资料。“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自然界生 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 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 等的形式出现。”[4](P95)其次,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从理论领域 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 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 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4](P95)的确,是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灵性,是巧 夺天工的自然美培养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因此,人类要想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充实地惬 意地生活,就必须对大自然细心保护,倍加珍爱。其二,自然界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 人是类的存在物,类的形成是以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为手段的,而这种交往又是在生产 和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此,人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 能量的交换,于是自然界就成为人与人联系的纽带。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 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 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 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4](P122)
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首先使自然界人化。自然界的人化就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这种获得了人的主观性、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就是所 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来说,就是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纳入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 的自然界,这种自然当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观性的超越性本质。 于是,自然界本身则成为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实践不仅是 自然界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如果说自然 界的人化是使自然进入人类社会,进入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之中,使自然显现出人的本质 力量,那么,人的自然化则是在社会活动和人类文化中用各种各样的自然本质、自然力 量丰富和充实人类自身的创造活动,使大自然无限丰富的形式、力量和属性成为人类自 身的主体能力。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 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盲目性 和反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对待外部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上。就前一方面而言,人们对 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就后一方面而言 ,“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 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求。”[4](P134)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却又是对人的活劳动的巨大浪费。值得提出的 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环境污 染等,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同样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三、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架构
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的价值目标,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生 态环境发展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价值观
社会的细胞是人,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离 开人的发展去谈论社会的发展,将会导致机械的、片面的社会发展观。人作为社会发展 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人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在社会生产力中,物的因 素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因素。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 提高,其中既包括劳动者体力的增强,更包括智力的提高;既要重视人的科学文化知识 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忽视其思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当今 社会能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历史 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一 切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但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 增长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人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又总 是有目的的,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 要,发展经济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而已。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把每个人的充分 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尺度,经济的增长,只有在成为每个人不断发展的手段、基 础的情况下,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忽视人的发展,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势必违背经济发展的初衷,导致经济主义。
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念,具有如下内涵:第一,以“一切人”为目的。既 不以“未来”的名义,去抑制、取消或牺牲“现实”中人们的必要合理的欲望与利益, 也不以“现代人”的自私自利的挥霍耗费,去剥夺子孙后代应有的发展条件与选择机会 ,它寻求适度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使当代人在充分发展的同时,也留给后人以同样的自 由选择空间,并且以我们的努力给后代创造出更优越的发展条件。第二,人的全面自由 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指社会的个人通过以他们结成的社会关系为必然形式的实 践活动,使大自然演进过程和社会历史进程赋予自身的潜能素质得到充分的展开,即人 的一切个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关键在于人的需 要的满足。在人的各种需要中,物质需要是首要的。社会的发展只有不断满足人们日益 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所蕴藏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应不断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要创造条件使人们 受到能力的培训形成良好的教养,接受高雅优美的文化熏陶,提高生活的品味与情调; 另外,人们不仅最充分地增长了自身才干,还能够将这些才干自由地运用于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也即是每个人都平等地参与发展着与他命运攸关的全部社会生活。排他性地执著于物 质财富追求,过分沉缅于物质享受,不仅不是“人”的发展,反而使丰富多彩的人生应 有的特性彻底丧失,变得空虚无聊,这令生活的终极目标变得模糊不清。
(二)平等发展价值观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要经历一定时间和占有一定的空间。从一般意义上说,时 间是指事物运动过程的持续性,表现事物发展的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事物的广延 性,它是表示事物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以及形状、位置和排列顺序等特性 的。时间和空间对于运动着的事物来说是不可分离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对的 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大系统,有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需要布局、 支配、决策,如何在“时间序”和“空间域”上达到最佳的耦合,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研究课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全体成员在利用有限资源方面和享受物质消费品方面应当 享有公平性。这种公平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第二 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
作为整体的人类,是由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属性组成的人群共同体组成的庞大系统。 从共时性的角度看,人类是由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组成的,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 代中,共同拥有一个地球。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人类是由世代延续的代际人群有机体组 成的,本代人是在前代人遗留下来的既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开始生存与发展 的,又给后代人留下他们必须接受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共时性人类群体,还 是历时性人类群体,在满足本群体的需要的同时,都担负着限制自己的需求而减少和避 免为他人留下障碍和陷阱的责任。这里,限制是手段,满足其共时性和历时性人类群体的需要是目的,二者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解决二者辩证关系的原则就是人类平等相处的价值观,包括同代持续发展价值观和世代持续发展价值观。
同代持续发展价值观,是指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在人口增 长、利用资源和环境时,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危及其他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生存和发展 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能够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如果认为不 同代人之间的公平分配必须以减少同代人之间的公平分配为代价,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5](P187)。
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时链的角度,如果各个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都能以和谐 相处、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价值观指导其生存和发展,就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共时性 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平等价值观,要求任何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 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这有两层含义。其一,在“只有一个”的地球上,任何地 区、任何国家都没有无限的发展自由,都必须以不给其他地区和国家带来危害作为前提 。在环境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前提下,任何一个自由主义的发展行动都可能对周围产生不 可低估的副作用。在持续发展问题上讲平等,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 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必须服从全球利益。其二,整体发展的关键是要在地 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灭贫富两极分化。全球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起因,有富 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也有贫困地区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利用 资源。“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论点是:环境恶化应归咎于最富的五个国家和最穷的五个国 家。这些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如此;而最 穷的国家都由于滥伐森林和水土流失而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由于生存的需要,饥饿 的农民在过度开垦剩余的土地,砍伐幼林,从而减少了未来可持续增长和进步的机会。 在这些情况下,贫穷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能公平地 进行分配,那么毫无疑问经济增长无论从福利还是从环境的角度看都是非常有益的。在 这些方面,人类进步显然是有赖于经济增长。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的边际收益显然大大高 于发达国家,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边际环境成本甚至有可能是负数。鉴于全球环境因素 的抑制,与贫穷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相比,富裕的西方国家已经不那么需要经济增 长了,所以第一世界应该考虑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减少资源的消耗从而腾出空间让第 三世界有更快的经济增长。”[5](P187-188)“富裕的西方国家也应尽力减少发展中国 家的债务负担,因为发展中国家经常为获得偿还债务所需的外汇而鼓励砍伐热带雨林和 过度开发农田来种植出口的农作物。西方国家也应通过援助的方式把一些环保技术以较 低价格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而不是用专利进行保护。同时,也应该制定全球性的环境标 准协议。在自由贸易环境中,高污染和能源损耗多的工业会移往环保要求低的地区。应 该建立国际法规,以免贫穷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倾销废物和掠夺廉价的不可替代的资源的 场所。也要防止那种因为要实施环保而导致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像所有的公共物品一样 ,我们只有通过合作,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框架才能拯救我们的地球。正像所有的公共 物品一样,我们地球的命运要得到那些肆意滥用别人自律而腾出空间的人们的怜悯,没 有人想多付出成本。如果我们想解决环境危机、提高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水平,就必 须设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进一步的合作。”[5](P189-190)。所以,只有采取资源环境 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贫富两极分化,才可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世代持续发展的平等价值观,是指当代人自觉担当起为后代人留下可供利用的资源的 责任。因为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代际分配中,本代人同后代人相比,处于一种唯一 和无竞争的地位,后代人只能接受其前辈遗留下来的既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环境。 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说,当代人利用了,下代人就无法利用。如果当代人在利用资源 的时候,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对后代人造成了遗患,或者由于过量开采而剥夺了后 代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对他们的生存造成不应有的消极影响。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同样 如此,如果由于当代人在利用可再生资源时采用不适当的方式,破坏了可再生资源持续 繁衍和成长的条件,也会对后代人生活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世代 平等发展的价值观。
(三)整体发展价值观
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哲学特征是 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将社会当作复杂有机体看待。不能孤立地、 片面地发展某一方面,也不能以牺牲其它部分为代价换取某一方面的发展。应从社会的 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寻求最佳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确立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必须树立社会发展的“整体意识”,即与传统发展观把社 会发展归结为某个单项因素突破的单值还原论模式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必须以“整体 意识”取代单值还原论模式的理由既简单又充分:社会本身是一个有机体,它的发展并 不是靠某个单项因素的突破来实现的,正如任何其它有机体的生长都不是靠某个器官的 超常发育来实现的一样。
“整体性”是一切有机体的一个重要共性,它表示机体的任何一个部分若离开同其他 部分的联系就毫无意义。社会机体亦如此。社会机体中的任何部分(子系统)都不是孤立 存在的,而是同其它部分(子系统)相互联系而存在的。这种联系决非简单的、线性的, 而是彼此关联、互相迭加、错综复杂的“功能耦合网络”,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 都必然会通过功能耦合网络传递到整个机体。因此,简单因果律或任何形式的机械决定 论在这里都将注定失败!
传统的发展模式,将社会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战略目标追求的是国民生 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其增长率视为社会发展水平的尺度。实践证明,这种发展 模式并不令人满意:它主要依靠大量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得到这 种保证;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对有限资源的掠夺性浪费,破坏生态系统;它无法 使人们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得到真正的整体幸福。于是人们对其弊端进行反思,人们 逐步认识到,增长和发展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更不 能把发展简单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纯粹的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发展 则不仅指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高,包括经济结构、体制、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 其它方面的进步。要想克服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的种种祸害与弊端,要想使社会经济持久 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抛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 增长,转向追求社会的综合发展,从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总之,这种新的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虽然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归结到一点,就是 培根所说的一句名言:“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6](P8)由这样一个基本立场 出发,在对待自然的关系上,就应当实现这些关系方面的转变:一是由统治关系变为共 存关系。人自身的自然和身外的自然不管怎么有别,都是自然。在自然规律面前,二者 都是平等的,不应当用主奴关系来代替伙伴关系。二是由索取关系变为互补关系。人要 生存和发展,不可不向自然索取,但又不可过分索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应当是,既要 索取,又要给予,真正形成一种互补关系。最后是由权利与义务的分离关系变为相统一 的关系。人有任意占有、支配自然的权利,自然也有对人无情回报的“权利”;自然对 人所尽的义务取决于人对自然所尽的义务。因此,要使人与自然和谐起来,就必须改变 过去那种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分离关系,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这些关系的转变事实上提出了一个主体能动性发挥的“适度”问题。这就是说,人与 自然不仅有实践的需要的关系,而且也有伦理的审美的关系,因而,主体的需要要适度 ,主体对自己的估量要适度,主体行为的采取要适度。适度的标准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协 调、和谐。应当指出的是,“适度”的“度”,并非是一个刻板的尺度,而是一个动态 发展的尺度。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上,这个度是相对确定的,但随着人的能力的发展 ,在向自然深入进军的同时,如果采取相应的补救、平衡措施,那么,这个“度”也是 可以升高的。这是一种反馈回路,借助这一回路,“度”在深度上、广度上都会显示出 新的空间,这就意味着人与自然在新的高度上达到新的和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