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灭绝理论_数字图书馆论文

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灭绝理论_数字图书馆论文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消亡论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图书馆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图书馆消亡论”的由来及其评说

“图书馆消亡论”由来已久,在电子计算机诞生并应用于图书馆之初,有人就预测了图书馆的消亡,只是到了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消亡问题从理论认识到实体发展都逐渐成为一种清晰、具体的概念。

“图书馆消亡论”最早诞生于70年代中后期,由国外的一些图书馆学家提出。1977年,H.Falk在讨论未来的电子系统时指出:图书馆将逐渐消亡,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1978年,兰卡斯特在《情报检索系统》第2版的结论中说:“我们正在迅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无纸社会”,“图书馆主要是处理机读文献资源。读者几乎没有必要再去图书馆,地方图书馆已无足轻重,甚至消失。”他认为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电子出版物、机读文献的普及,传统的图书馆将完成历史使命而走向消亡,并预言:“再过20年现在的图书馆可以消失。”从此,“图书馆消亡论”开始流行于世,并在图书情报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引无数人为之讨论、争论,其场面之热烈一度成为图书情报界的一大“景观”。不过,讨论归讨论,传统图书馆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发展的步伐,相反,倒是一直呈繁荣发展之趋势,于是,“图书馆消亡论”之热潮也逐渐“冷却”。但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在世纪之交,人们又开始思考传统图书馆的存亡命运,因为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图书馆消亡论”又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图书馆是否将会消亡的讨论又逐渐多了起来。

纵观20世纪末国内对图书馆消亡之命运的讨论,仍然是赞成和反对两种观点,其中后者似乎更多,他们不赞成图书馆消亡之说,对传统图书馆的前途充满信心。且观其部分论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传统图书馆)不可能被电子图书馆完全取代”,“21世纪将只能是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的时代。”[1]“虚拟图书馆不可能在21世纪替代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在21世纪仍是图书馆母体。”[2]“从人文的层面看,人类不能没有纸质图书,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传统图书馆也会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行”。[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图书馆还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4]“现在难以想像数字图书馆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场所图书馆。”[5]“可以肯定地说,数字图书馆不可能完全取代或取消普通图书馆……不过数字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普通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6]“传统图书馆不会消亡,它将在21世纪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7]“我们预测未来,图书馆不会消亡,它将长久地存在下去,不论大型的或小型的均是如此。”[8]仔细分析上面的论述,我们从中发现,除了最后一个论述还显得语气较为肯定和坚决外,其他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局限性的措辞甚至有点自相矛盾的表达,比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等,这些都是表示时间限定的概念,只能说明传统图书馆在这个时间内不可能“消亡”,那么,在这个时间之外呢?“21世纪”传统图书馆将会存在,那么,到了22世纪、23世纪甚至更远的时代,传统图书馆还会不会存在?从“人文”的角度来看,传统图书馆不会消亡。那么,从“技术”以及其他因素来看呢?决定传统图书馆命运的恐怕不单单是“人文”因素吧。既然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发展“不可避免”,又怎么能“可以肯定说”数字图书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呢?

看来,图书馆命运虽引人关注,但又因其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而使预测者不敢轻言,即使敢言传统图书馆不会“消亡”,其措辞也谨慎,显得不够坚决和理直气壮,甚至有些人干脆避重就轻地大谈“21世纪”传统图书馆的命运,我想,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也只能如此。当然,也不乏理直气壮的“图书馆消亡论”者,如孙维钧就坚决地认为“图书馆将会消亡,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消亡过程可能要经历一百年或更长时间。”[9]只是这种声音到了现在反而显得势单力薄,附和者寡,甚至还引出了“所谓的‘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是不可能取代‘传统图书馆’”的商榷。[10]就连“图书馆消亡论”的代表人物兰卡斯特先生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即出现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强劲势头,也不再轻言图书馆之消亡,而是“一改大胆放言的作风而变得谨慎起来。”[11]如此看来,目前的传统图书馆是不是就不存在什么消亡问题了呢?我想,事情恐怕还不是这么简单吧,舆论的多寡还决定不了图书馆的存亡命运。

2 “图书馆消亡”的含义

2.1 几个概念:图书馆消亡、传统图书馆消亡、数字图书馆、完全数字图书馆从“图书馆消亡论”的由来以及后来人们的普遍论述来看,“图书馆消亡”实际上就是指“传统图书馆消亡”,二者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特别是到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消亡”更是指以收藏印刷型为主的传统图书馆被完全收藏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图书馆所取代,传统图书馆不复存在。“数字图书馆”正如传统图书馆一样,也是图书馆的一种形态,只不过它是基于数字技术之上的代表图书馆发展方向的一种新形态,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完全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最高阶段,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图书馆实现数字化,而是指全社会都实现数字化,“传统图书馆”将彻底消亡。于是,在我们看来,“图书馆消亡”就是指一种新的先进的形态代替旧的落后的形态,而且这种更替只是在图书馆历史长河里完成,怎么也没有脱离图书馆这个实体,没有危及图书馆自身的生存,并且在这种“消亡”和更替中,图书馆一步步走向先进和高级。

2.2 数字图书馆与“图书馆消亡”

目前,数字图书馆发展十分迅猛,且不要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数字化成就,就是起步较晚的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也日新月异,尤其是一些有规模、有基础、有技术的图书馆,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从最初的探索进入实际的操作与实施阶段,并开始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在线服务。种种迹象表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似乎正在加速传统图书馆的消亡,但是,传统图书馆毕竟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有根深蒂固的基础,并形成了优良的社会文化传统,其消亡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目前来看,如果说传统图书馆会消亡,那也只是处在慢慢走向消亡的过程中,至于这个过程有多漫长以及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和反复,那也是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只要图书馆里还存在着印刷型的纸质文献,哪怕只是作为一种纪念和历史文物保存在那里,我们都不能称这个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就不能说图书馆消亡了,当然,博物馆要除外;如果整个社会哪怕只有一个被称之为图书馆的地方还保存着印刷型文献,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完全数字图书馆的实现。

2.3 “图书馆消亡”新解

前面已指出,在一般人看来,“图书馆消亡”只是图书馆形态的更替,不危及图书馆自身的生存。那么,在数字化时代,这种概念会不会发生改变?有没有可能改变?在这里,我尝试着重新解释“图书馆消亡”之含义。

2.3.1 图书馆名称之虞

在我国,“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在这之前叫“藏书楼”,虽说从外在形式到收藏内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图书馆”之称谓却体现出近、现代的时代特点,代表着开放与进步。几千年以来,图书馆以其丰富的藏书仁立于世,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图书馆自身也在不断求发展,所收藏的文献也慢慢不再限于图书、报刊等传统印刷型文献,先有缩微资料、声像资料等非印刷型文献涌进图书馆,到后来的电子出版物,以至现在的网络数字资源,都极大地冲击着图书馆收藏体系和服务体系。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势头正猛,它似乎决计要取代传统图书馆,所有文献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使用,这还能叫“图书馆”吗?恐怕就连数字图书馆也不该叫了,因为这个称谓中毕竟还有“图书馆”几个字。前几年,有不少人撰文将图书馆称之为“信息中心”,这多少有些让人觉得有赶时髦和哗众取宠之嫌,及至到了发展数字图书馆的今天,我们才发现图书馆恐怕真该改名叫“信息中心”了。给某一事物或现象命名,依据的是该事物或现象的内在的特点和本质,一个图书馆即使其服务的功能没变甚至服务更便利、更有效,但连一本书刊都没有,再称它为图书馆恐怕也是有些牵强附会了。“数字图书馆将来完全可能不再叫图书馆,而被贴切地命名为信息中心或信息馆。”[12]

2.3.2 图书馆实体之忧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两种形态,它们毕竟都还是图书馆,因此存亡之论还危及不到图书馆实体本身,即使是完全的数字图书馆,与图书馆的原始意义相去甚远,但起码还有“图书馆”这几个字存在。只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数字化的全面实现,图书馆最终可能不再称之为图书馆,而叫什么“信息中心”、“数字资源中心”或“信息馆”,就连“数字图书馆”之名恐怕也不存在,图书馆这个被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将从此消失。既然名称已不存在,这算不算是图书馆的消亡?也许有人会说,名称的消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图书馆所固有的本质上的东西还没变,这叫“名亡实存”,总比“名存实亡”要强。那么,我们不妨来分析和预测一下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我们暂且还称之为图书馆)还保留了图书馆多少本质的东西,这个“实”到底还存在不存在。图书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那是一个提供知识、提供信息、提供学习、提供服务的充满人文情感的地方,其他任何场所都无法替代,而且这种观念已根植于社会思想之中,植入于人们的大脑之中。在未来的数字化社会,虽然取“图书馆”之名而代之以“信息中心”或“信息馆”的地方,它同样具有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之本质和功能,甚至服务技术更先进,水平和效率更高,这样的地方现在就有很多,不只是未来数字化社会所独有,而目前这样的地方是无法取代图书馆的。那么,我们能指望这样的地方在未来能全面具备图书馆之本质特征,并取而代之?我们可以想象,到了那个时候,人们足不出户,坐在家里就能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这样的地方显然也缺乏情感的交流,是一个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地方。如此看来,在未来的数字化社会,图书馆不仅是“名”之将亡,“实”恐怕也难保,而且消亡的恐怕不仅仅是传统图书馆,而是整个图书馆实体,连数字图书馆也不能幸免。

3 影响传统图书馆存亡的几个因素

兰卡斯特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曾预言传统图书馆在20年后会“消失”,如今,20年过去了,传统图书馆的地位虽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显露出“消亡”之态,甚至目前还呈现出一种发展之势。于是,人们不禁要问:传统图书馆到底会不会消亡?对此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3.1 技术的因素

从几十年前的计算机技术,到现在的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它们是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自动化迈进的最主要动力。目前我们所积极发展的数字图书馆就是高技术的产物,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其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压缩与传送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安全保密技术、可靠性技术、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没有这些技术支持,发展数字图书馆永远只是一句空话。随着数字图书馆朝纵深发展,还会出现技术上的许多新问题,并且有些技术因为难度较大还会一时影响到数字化的进程,但从目前技术发展的能力来看,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此,单纯从技术上来讲,完全数字图书馆是可能实现的,传统图书馆也是完全有可能消亡的,它的许多作用和功能将被数字图书馆所取代。当然,技术作为一种非人格化的力量,它只能决定传统图书馆是否能够消亡的命运,而不能决定传统图书馆该不该消亡,因为,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传统图书馆的存亡。

3.2 人文的因素

在图书馆读书其实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寻求精神家园的基本活动,让这么美好的地方从此消失,社会也好,个人也好,恐怕从情感上难以接受,这就是情感因素对传统图书馆的挽留。想要传统图书馆从此消亡,情感的需要可能会是第一个站出来的阻力,这其中还包括对图书馆美好传统的守旧和长久怀念。另外,数字化技术将彻底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引起人们阅读习惯的空前不适,当然,新的阅读方式最终会被接受和使用,但人们为适应新的阅读方式所牺牲的精神的、情感的东西有多少?数字化发展对此要不要给予关心和关注?最主要的是人们的阅读习惯到底有多牢固,目前还无法预测。所以,发展数字图书馆不能无视人们的情感、习惯等一些人文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无从考证。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的数字图书馆什么时候实现,我们无法预测;传统图书馆还会不会存在,如果存在又会存在多久,我们对此也无法预测,因此,完全数字图书馆的乐观论和传统图书馆的悲观论同样显得乏力。

3.3 pbook与ebook

从传统图书馆的消亡,又引出pbook与ebook的关系问题。纸张型的文献即pbook,电子文献即ebook,而这种关系的最终结果直接影响了传统图书馆的存在与否以及还会存在多久。正如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论在图书情报界已非一日,pbook与ebook之争在出版界也很久了,从目前来看,ebook的发展势头正劲,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那么,到底ebook会不会取代pbook?一部分人如潘宏丽者认为:“纸张的优越性是电子出版物无法代替的,整个社会难以完全电子化。”[13]而另一部分人如仍然、倪波者则认为:“电子出版物普及发展趋势已成定局,只是与传统出版物尚有一段共存期。”[14]微软公司技术开发副总裁布拉斯还预言:“到2006年大街上将有可供人们下载报纸与杂志到便携式电子阅读器上的电子报亭;到2018年便携式电子阅读器将变得更轻巧,并附有24小时使用的电池;2018年,报纸也不再印在纸上了。”[15]这种预测也许过于乐观,但ebook将大面积取代pbook将会是一种趋势,至于能否完全取代,目前还很难预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pbook如果真的会消失,那也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pbook实际上还处于一个十分繁荣的发展时期,图书出版的种数和册数都还呈上升趋势,并没有因为ebook的迅猛发展而成萎缩之状。比如,2000年我国共出版新pbook 84235种,比1999年增长了1.4%。这也给我们一个信息:且不要说无纸社会到底会不会实现,即使真的有无纸社会,那也是离我们还很遥远的,与纸质文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传统图书馆的消亡自然会有一个漫长过程。

4 传统图书馆持久论:永远存在的可能性

客观而言,传统图书馆存在下去的可能性有没有?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虽然数字图书馆和完全数字图书馆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数字图书馆也完全可以取代传统图书馆,但是数字图书馆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它其实并不排斥传统图书馆,甚至还十分需要传统图书馆的支持。实际上,两者的优势与劣势正好形成互补,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样,那不就更加完美了吗?如果说它真要取代传统图书馆,那也恐怕只是觉得再保存传统图书馆就有一点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而并不是因为传统图书馆再无人利用,再无存在价值。正是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国外就有了一种“复合图书馆”(hybird library)或“混合式图书馆”之说,认为未来图书馆的最佳状态就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共同发展。果真如此,传统图书馆不就没有了生存之虞了吗?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共存,可以统一在一个图书馆之中,也可以表现为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作为个体独立存在。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将对传统图书馆还有着十分强烈的需要,但这种力量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足以让传统图书馆永远存在下来,这只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知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人对传统图书馆的情感会慢慢淡漠,习惯也会慢慢改变,传统图书馆消失后的失落感也会逐渐在数字图书馆中找到慰藉。因此,传统图书馆欲以长存,把希望寄托于社会人文力量的保护和支持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可能性是寻求国家或社会的强制性保护。当然,这种保护不是盲目和随心所欲的行为,最主要的还是传统图书馆非常值得保护。一方面,保护了传统图书馆,就是满足了人们对图书馆的情感、习惯以及怀旧等需要,也是保存了一种场所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技术因子无孔不入的数字化时代将显得十分难得和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传统图书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昭示和代表着一种文明,若干年后传统图书馆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文明的消失,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的一大损失。现在,在很多地方,人们在努力恢复和重建业已消失的古代文明,我们是不是也要等几百年后再来重建今日传统图书馆文明的辉煌呢?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让传统图书馆长久地发展下去,而不仅仅是作为博物馆保留下来?因此,国家或社会的强制性保护是传统图书馆免于消亡的另一种可能性。

从文献出版印刷业的发展来看,传统图书馆也有长存的可能性。虽然pbook受到ebook的冲击,但纸质文献到底会不会彻底消失,无纸社会会不会实现,这在目前也是难以预料的;退一步讲,即使纸质文献真的有了“灭顶之灾”,国家或社会是不是也会出面给予强制性的保护,那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印刷术和pbook也是一种发展了一千多年的人类文明。纸质文献的存在,决定了传统图书馆的存在,当然,pbook博物馆是肯定会存在的,但我想,我们不可能仅仅为了把pbook作为文物保存而去出版印刷纸质文献吧,或者说去保留传统印刷术吧。

标签:;  ;  

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灭绝理论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