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蒋海霞,王国玲,闫爱美

潍坊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261041

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4 年 1月至 2014 年 12 月间 49 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49 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输注红细胞出现输血反应共 24 例,占 49.0%,输注血浆类出现输血反应 23 例,占 46.9%,输注血小板类出现输血反应 2 例,占 4.1%。输血反应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共 38 例,占 77.6%,其次为发热反应共 9 例,占 18.4%,恶心、胸闷反应各 1 例,占 4%。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医务人员应增强成分输血安全意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成分输血;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主要是补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液不足,可有效且迅速地纠正患者缺血的状况,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成分输血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制品,以供临床输用,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血液充分复杂多样,近几年成分输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成分输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将进一步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 2014 年 1 月至 2014年 12 月间共有 49例患者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其中男性患者 21 例,女性患者 28 例,年龄 32 ~ 67 岁,平均年龄(43.5 ± 1.8)岁。血液病患者 13 例,肿瘤患者 8 例,妇产科手术 4 例,脑创伤患者 1 例,骨科手术 5 例,消化内科 9 例,普外科手术 9 例。1.2 方法 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患者每次输血或血制品都由临床医生和护士按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要求填写 《输血记录单》,若有输血不良反应者,则填写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并送输血科保存。

2 结果

本组 49 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输注红细胞类出现输血反应共 24 例,占 49.0%,输注血浆类出现输血反应 23 例,占 46.9%,输注血小板类出现输血反应 2例,占 4.1%。输血反应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共 38例,占 77.6%,过敏反应共 9 例,占 18.4%,恶心、胸闷反应各 1 例,各成分血输注不良反应见表 1。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统计结果表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最为常见。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机制可能是同种免疫反应导致,尤其是反复输血的患者,受血者体内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和(或)血小板抗体再次遇到含有相应抗原的血液成分时,就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刺激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引起发热反应。IL-1β 是机体发热反应的主要内源性致热原 IL-6 是急性期反应的主要诱生因子,它在 IL-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的协同下可诱生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如 C- 反应蛋白、α-1 抗凝乳蛋白酶、补体 C3 等引起机体发热反应[3]。IL-8 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因子,可加强 IL-1β、TNF-α 等炎性作用,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起一定作用。也与血液储存时间有关,白细胞崩解释放出白介素,IL-1β、IL-6、IL-8 浓度的增高也可引起发热反应。有研究表明[5],白细胞碎片和其释放的细胞因子(白介素等)很难滤除,这可能就是尽管输注了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仍发生发热反应的原因。过敏反应属于血浆蛋白质的免疫性反应,可能是由于 IgA 或 IgE 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也可能是被动获得性抗体,献血者的抗体通过输血传递给受血者,如果受血者体内有相对应的抗原或以后输入此抗原,就可以产生过敏反应;还有些可能由于受血者过敏体质,对普通特异性变应原(如花粉、尘埃、牛奶、鸡蛋等)敏感,输注含这类变应原的血液后,也可以产生过敏反应。此外白细胞活化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如白三烯、组胺、嗜酸性趋化因子、髓细胞过氧化物酶等,这些物质的释放也可引起过敏反应。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环节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临床安全输血的原则是在最需要的时期将最适量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给予最需要的患者,而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合理输血,最为常见的是把输注血浆作为营养支持,以及为了保险起见给患者输血。因此临床医生应充分理解本专业范围内的输血适应证,合理输血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可让患者免于承受因不必要的输血而感染的风险。

有效开展献血者的教育宣传活动。对献血者进行教育宣传,必须让献血者懂得献血前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使其了解危险行为,了解可能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了解献血前的准备。比如,清淡饮食以免摄入过多高脂、高蛋白影响血液质量,让献血者提供精确完整的病史资料及可能用过药物情况,使献血者安全献血,可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一些过敏反应。完善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国内制备血液成分的原料全血多为站外采集,全血的保存运输过程直接影响了成分血的制备。因此应严格按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制备各种血液成分,使各类血液成分达到要求,严格把握储存运输的各个环节,也是可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而言之,输血作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除确保治疗有效必须同时确保输血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邱威,黄玉香. 输血不良反应 8532 例情况分析 [ J] .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62 - 63.

[2] 孙秀娟.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 J] .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4):58 - 59.

[3] 张美萍,张孟尚,田志彬,等. 濮阳市医院成分血输注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 J] .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60 - 261.

[4] 徐敏,王华. 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 [ J] .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23 - 2524.

[5] 张朝云.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 [ J] .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96 - 97.

[6] 袁青,王萍,廖思红,等. 我院 2006 - 2008 年临床成分输血应用情况回顾分析 [ J] . 实用医技杂志,2010,17(4):316 - 317.

论文作者:蒋海霞,王国玲,闫爱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  ;  ;  ;  ;  ;  ;  ;  

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蒋海霞,王国玲,闫爱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