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评价到真诚写作--2010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作文试题分析_中考论文

从真实评价到真诚写作--2010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作文试题分析_中考论文

从真实评价走向真诚写作——2010年全国中考作文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作文题论文,真诚论文,走向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三大回归

1.从话题作文向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回归

笔者在今年全国的中考题中随机抽查了46套试卷,仅就作文的命题形式进行统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别:

①话题作文:只有3套,占6.5%,这些试题分别是云南楚雄以“感激”为话题、湖北随州以“快乐”为话题、山东聊城以“自视”为话题进行作文。

②材料作文:单纯的材料作文只有3套,占6.5%,这些试题分别是浙江温州、浙江宁波、湖北武汉。

③半命题作文:26套(含“二选一”中的半命题作文),占56.2%。单纯的半命题作文有15套,分别是浙江金华、浙江嘉兴、湖北荆州、湖北黄冈等,“二选一”的命题形式中有11套。

④命题作文:27套(含“二选一”中的命题作文),占58.7%。单纯的命题作文有24套。

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命题形式正从“话题作文”向“命题、半命题作文”回归。这种回归源于“近年来,由于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试题总体上过于强调给考生宽松的写作空间而导致了很多问题,而最为突出的问题在考生写作上表现为无原则的套作和抄袭,在评卷者评卷上表现为要很牵强地用同一标准去评判不同类型的作文”(王臻《2010年中考命题的四个趋势》)。

更重要的是话题作文过于宽泛,“过多的信息等于没有信息一样”,学生天马行空无所适从。这种现象无疑使近年的作文教学陷入了一种群体无意识——只有能够出神入化“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才是最优秀的“舞者”。因为中考除了毕业考试功能以外,更大的职能还是用一个相对公平的标准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的生源,而并不完全是要真正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2.从“虚无的自我”到“本我”的回归

笔者还是就上述46套题进行统计,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本我”意识非常强烈。题目中直接含“我”“自己”字眼的达17题之多,占37%。“我不只是一个角色”(浙江义乌),“________给了我________”(山东东营),“我的初中生活”(山东济宁),“那一次我真的很棒”(山东滨州),“我多想________”(湖北黄冈),“阅读,让我________”(湖北襄樊),“这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湖北荆门),“总有我的季节”(江苏苏州),“让我悄悄地告诉你”(江苏南通),“那天我捡到快乐的钥匙”(广东),“奖励自己”(广东广州),“你的________让我记住你”(湖南长沙),“那曾感动我的________”(湖南怀化),“________让我陶醉”(甘肃兰州),“我要________”(青海玉树),“自视”(山东聊城)。

作文教学一直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独特体验、真情实感。可是,长期以来我们还一直沉醉于“虚无的自我”,“假大空”弥漫在学生的习作中,学生的习作几乎就是“虚无自我”的“乌托邦”。从今年各地中考题来看,似乎正在对这种现象进行矫正。

3.从“宏大叙事”到“细节真实”的回归

如果我们把2010年山东济宁作文题《我的初中生活》视为“宏大叙事”的话,那么,2010年的全国作文题更注重“细节的真实”。

如:宁波以“一个________的微笑”为题,上海以“黑板的记忆”为题,成都以“听听________”为题,山东滨州以“那一次我真的很棒”为题,湖北荆门以“这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为题,湖北黄石以“那一缕春风”为题作文。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许多,在此恕不一一列举。

反复咀嚼这些题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直播“细节”。对于写作素材有一个框定,比如“这一次”“那一次”不仅对事件有一个数量的控制,而且对事件作出指向性的调控;再如“一个________的微笑”,不仅强调了“微笑”内涵的明确指向,而且以“一个”为限制,这样处理,犹如摄影的“特写”镜头,明确而具体。

今年上半年以《北京晨报》为首的多家媒体曾在全国范围内就“作文的真实性”问题展开讲座。韩寒就说“我的撒谎是从第一次作文开始的”。“虚假作文”,诟病已久,导致虚假的原因虽有许多,但“宏大叙事”罪当其首。向“细节真实”的回归,并不是在题干中加上诸如“真的被感动”“真的很棒”这些字眼就能够力挽狂澜的,不过这些“真的”表示我们正开始与虚假作文划清界限。告别“宏大叙事”,强调“细节真实”是作文教学走向“生态”和“绿色”的不二法门。

二、从“细节的真实”到“诗意的追求”

1.内涵建构: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以上海“黑板上的记忆”为代表的作文题昭示着今后作文教学的方向——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

“黑板”是具体的物象,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承载着学生太多的喜怒哀乐,这个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感可抒发,可以让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思考。命题中心词“记忆”是抽象的理性的时间概念,考生在事件叙述过程中,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否则就不能构成“记忆”。“黑板”是载体,“记忆”是内涵,从某种意义上形成因果关系。

“这是个不错的作文试题,因为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老师认为,学生几乎天天跟黑板打交道,写作时,考生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唤醒尘封的记忆。“应该说,这道作文题开放性很强,学生可写的面当然就很大。”在上海嘉定区语文教研员沈国全老师看来,这道作文题对今后的作文教学有正面引导作用,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从而体会细节中所蕴含的情感。

2.价值取向: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当下学生的作文,在结构上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倾向——“故事+道理(感悟)”,笔者通过多年的跟踪调查,把这种结构称为“智慧背囊体”。先大篇幅、完整地引用一个故事(或者道听途说、或者全文转述),然后在结尾加上一段与故事相关联的感悟。由于同一故事可以多元解读,所以学生储备几个故事就可以“笑傲江湖”,只需换个角度,写写感想即可。

这种作文毫无个性而言。我们的作文教学究竟应该“从何时何地出发”?湖北武汉作文题无疑高屋建瓴地予以了应答。

花园里的小橡树愁容满面,看到别人在开花结果,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苹果树说:“你为什么不能结出一个美味的苹果呢?你太不努力了!”玫瑰也对它说:“别听它的,你应该开出一朵玫瑰花,你看多容易!”小橡树非常努力,可是既未结出美味的苹果,也未开出漂亮的玫瑰花,它越来越迷茫。

迷茫中,小橡树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棵橡树啊,我永远结不出苹果,也开不出玫瑰花。我的使命应该是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

小橡树顿觉浑身充满力量,它快乐地生长着,很快就成为一棵大橡树。

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小橡树的经历应该能引发你一些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本题虽然是一个材料作文,而且没有要求以第一人称写,但是“寓言式的材料,从小橡树的成长经历折射出青少年发展中的一个问题,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就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那些来自外力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不必去管它。这就使我们自然联想到当前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往往不切实际地提出要求和期望。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考生也会有一定的感受和认识”(洪镇涛)。

这不仅是一次卷面意义的考试,更是对人生的一次总结和反思;这不仅是对个体的测试,也对当下的教育问题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

作文教学的价值观一定要彰显个性——“本我”。“本我”就是弗洛伊德认为的人的精神活动的原动力,它宛如“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文学艺术是‘本我’升华或转变的结果”;或者说,文学艺术的“本源”是人的“本我”,文学艺术表达的是“本我”,不过,这个“本我”要符合道德伦理。这个“道德伦理”就是共性。作文命题,既要有利于个人生活的抒写,又要有利于共同价值的体认。今年武汉市中考作文命题应该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3.素材选定:求真与求美的结合

“求美”“求真”,两者得兼是什么样子?我们读作品读到写实和写意,“美学感情”和“社会效果”,人性和理性,成色和败笔……我们需要钥匙,打开一些疑团。(林斤澜《拳拳》,《随笔》2003年第6期)

寻求这把钥匙,南京中考作文题“我作主”(命题作文)给我们以启示。南京九中特级教师袁源就此进行如是点评:文题简洁明了,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障碍,有利于考生快速选取合适的素材构思成文。题中“我”字,能够迅速贴近考生,不仅会让每一个考生产生亲切感,更有利于考生们回放自己十几年来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经历,找到真切感受。“我”字既可指生活学习中的“小我”,也可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大我”。试题中“作主”一词,内涵丰富,几乎所有考生都能对此表达出自己深浅不一的思考。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力求素材“求美”“求真”两者得兼,将是我们思考的课题。笔者还是援引林斤澜《拳拳》中的一段话来作为“打开疑团的钥匙”:“真情实感”,“真实”可以和“情感”剥离,“真实”好比是昨天的创伤,是发生过了发展定了的。“情感”若是“美学感情”,那是今天的需要,是应该的快乐,是要把它写得很美。

4.导写途径: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智慧的美丽》一文中,小伙子的智慧为什么显得如此美丽?那是因为他的善良为他的智慧打下了靓丽的底色,不错,善良的智慧应该是最美的智慧,但创造的智慧,生活的智慧,学习的智慧,劳动的智慧……同样也是美丽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美丽的智慧”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湖北宜昌中考作文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优势众所周知,笔者之所以就湖北宜昌中考的两个亮点简要评说,因为它是关于考场作文如何昭示人文关怀、如何以建构主义引领学生进行写作的代表,特别是在导写途径方面独出机杼,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是继续秉承板块集约式的命题思路,全套试卷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读美文《智慧的美丽》,构建自己的作品《美丽的智慧》,形同质异。不仅有美文的经典引领,而且有唤醒生活的引言开启。二是对于作文的文体进行了鲜明的限制,一段时间里,由于“淡化文体”的观点误导,“四不像”的作文越来越多,甚至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宜昌在全国“文体不限”的浪潮中,独树一帜,限制文体,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美丽的智慧”。

“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虽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其实也可以视为作文教学的最高法则。放眼四望,尽管还存在许许多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但我们依然有理由教导孩子们去热爱自然、感念生活、回报社会,因为只有善良、同情、正直、勇敢、豁达、向上等意志品质深深根植于学生的性格之中,他们才会发现生活原来竟是如此地可歌可泣。

作文教学的改革,尚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打开生活之门,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才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愿我们共同努力。

标签:;  ;  

从真实评价到真诚写作--2010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作文试题分析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