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金融创新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金融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掀起了一场金融创新浪潮,一直持续至今。但我国由于建国以来30年一直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在80年代以前,不要说金融创新,就连金融这个概念,居民也是陌生的。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此后金融体制改革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逐步展开。这一时期,我国吸收了大量国外金融体制方面的已有经验,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批判地加以借鉴,循序渐进地进行着适应我国国情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制度向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转变,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我们将其称为经济转轨时期的金融创新。从广义上说,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内的所有创新活动,包括市场型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市场型金融创新包含市场主体自发进行的工具创新、机构创新、业务创新及技术创新。金融制度创新则是指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近些年来,随着国外金融创新方面的知识逐渐被引进至国内,我们可以看到国外60年代以来进行的金融创新与我国现在搞的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很大区别。我国的金融创新是以制度创新为主、市场型创新为辅的模式;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则是以市场型创新为主、制度创新为辅的模式。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
本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场以金融创新为标志的金融革命。这些金融创新主要是发生在国际银行、金融业的微观领域,是直接由金融中介发动的市场型金融创新,同时也是辅以政府为适应市场而进行的制度创新。
60年代末,由于各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这样对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相对固定汇率制度提出了挑战。为实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承诺,也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都进行了干预,实行资本控制。银行为了保持其自身的发展,获得资金来源,则不断进行金融创新,这一阶段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款等,其目的在于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创新活主要形式为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交易等,其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80年代,金融创新活动达到高潮。由于80年代初能源市场需求过剩转变为供给过剩,石油价格大跌,发展中国家又发生债务危机,所以转移信用风险、改变银行体系信贷质量恶化状况成为当务之急。银行家们迫切感到要建立一个强健的银行资产结构。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及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强使银行筹资成本越来越高,迫使银行家不断进行创新以求生存。其他的一些影响因素还有:新持术的应用、汇率及利率的易变、政府放松管制及金融自由化盛行。这一期间主要创新活动有:票据发行便利、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各国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赢利机会与风险。金融创新活动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浪潮,一切金融创新都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作出的反应,但它不是一种制度的自身演变过程,事实上,自从银行金融业产生以后,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在任何一种金融体制下,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会受到相应的法规或条例限制。特别是在60年代以来,高通贷膨胀、政府的管制(例如美国的《Q条例》等)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更加困难,如果不绕过政府管制,他们就会有生存危机。这样为了追求利润,谋求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避管制的市场型金融创新活动此起彼伏,延续至今。然而随着市场型金融创新活动的日益扩大,旧的金融制度法规已名存实亡,政府于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制度创新,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朝着金融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孙杰(1995年)提出:“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可以概括为市场型金融创新和制度型金融创新的结合。但是,来自市场方面的金融创新总是先于管制者安排的制度型创新,而制度创新总是后来才使工具创新的成果规范化,合法化,并最终保存下来。”可见,政府进行的金融制度创新是被动的,是为了适应主动的市场型创新活动,以促进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是以市场型创新为主、制度型创新为辅的创新活动,这是与中国的金融创新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三、中国的金融创新
反观中国进行的金融创新,主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改革。从金融体制发展的概念上,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场制度革新,完全不同于西方那种建立在完善金融市场之上的市场型金融创新。由于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金融结构极其单一,全国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大一统”的银行,实行上人民银行根本无法行使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商业银行的职能,只不过是隶属于财政的“出纳机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掀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展开,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1984年以来,我国打破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立了中央银行,设立了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发展了多层次,多种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计划性金融向市场化金融转化,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加强;尝试着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向间接的转化;同时,金融监管工作有重大改进,已经建立了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等重大金融法律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稳妥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另外,我国还建立了形式上齐全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结构日趋合理;金融资产从过去单一的银行储蓄形式发展为现在的多种金融资产并存;金融技术创新迅速,尤其是在金融电子化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短短十几年,我国的市场化金融改革,从无到有,虽然大多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但不是盲从,而是结合国情、批判地加以吸收,创造出一种渐进的金融改革新模式,所以,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本质上也是创新活动,是从产生原因、内容及效果上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的金融创新。
1.原因上
财政力量的弱化及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率是我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直接原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的“放权让利”、“利改税”等措施使政府收入急剧减少,财政出现赤字,财政充当经济主角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开始推出“拨改贷”等措施,把国企投资负担转给银行,银行从此担当起经济的主角,这是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随着国有企业越来越信赖银行获得资金,国企负债率越来越高,导致银行被套牢。为改善这一状况,我国开始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基金等直接融资,从而形成了发展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手段,全面推进金融改革的格局。
促进经济的发展,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顺利转轨,成为我国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金融的发展水平。但是,金融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经济,金融的改革发展可以冲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束缚,提高金融效率,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和推动力。这也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中国是在市场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金融制度创新,而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发达市场经济上进行的市场型金融创新。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完善,市场不发达,金融机构刚刚建立,内部机制还不成熟、有待健全,金融工具简单,竞争并不激烈,所以追求利润和避规管制的欲望较小,创新活动也就不多。单靠市场自发进行金融创新,市场金融至少还要几十年才能建立健全,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不适应的。我国经济要实现快速增长,建立适应市场的金融本系,只能进行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而舍弃市场型创新为主的模式。西方的金融体系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金融体系比较完善稳定,无须进行从无到有的制度建立,因此它们的金融创新也就表现为市场主体自发地、为逃避政府管制而进行的创新活动。
2.内容上
由于我国经济、政治条件与西方各国不同,市场经济不发达,我国金融创新活动主要是联系国情,进行市场金融体系框架的建立和金融市场化的改进。市场自发的金融创新活动较少。具体内容如上面提到的,初步建立了中央银行领导的国有商行为主体,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金融开放不断扩大,加强金融监管,改进金融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方金融创新则主要是市场主体(主要是银行)自发地为谋求利润,逃避管制进行的金融工具、业务、技术等创新,尔后政府再将这些市场型创新规范、制度化,形成制度创新。
我国也存在市场型创新,尤其是近几年金融机构的发展,使行业竞争有所加强,各金融机构开始不断推出自己的创新工具,如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业务,功能强大,很具吸引力。这表明我国的金融机构已逐渐成熟,开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积极主动地开展新业务,追求利润,自负盈亏。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工具还有:短期商业票据、债券、融资券、回购协议、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国债、股票、收益债券、股权证、基金证券等等。
3.效果上
中国十几年金融改革,初步建立了市场金融体系框架,金融环境稳定,没有发生大的金融危机,有力地促进了转轨时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保证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顺利过渡。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令东南亚各国经济水平倒退10年,甚至连金融市场化改革较早、经济实力强大的日本和韩国也未能避开国内金融风暴的袭击,使其金融秩序混乱,经济受损。而中国成功地抵制了邻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继续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说明我国进行渐进式金融改革是正确、有效的。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冲破了与现代经济不相适应的管制束缚,引用了先进的科技成果,创造出许多新颖的、能满足国内外资金供求者的不同需求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扩大了市场容量,提高了金融效率,增强了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和扩张力,从而保证了西方各国经济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但我们也应看到,国际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困难,金融业风险加大,稳定性下降的弊病。近些年西方国家一些大银行的倒闭、信用危机可说明这一点。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创新与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性质不同,原因条件不同,改革方式、方法有异,改革的后果也不相同。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的内在关系,对外开放、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展开,使这两种金融创新不断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当代国际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其总体发展趋势是向着市场化、国际化、全球化、证券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市场建立式的制度型创新,这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稳健发展的一种模式。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中国的金融创新也必然朝着发达国家的方向发展,依据国际金融创新、改革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以中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造为基点,加速推进国际化、全球化、证券化、自由化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中国金融创新与世界金融创新的差距,实现中国金融业的大发展。
四、中国下一步金融创新的重点
中国下一步金融创新的步骤,目前还只能说处于探索阶段。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在市场引导下建立完善而成熟的金融制度,还将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任何激进的措施和偏颇的决策都会阻碍金融市场化的正常进程。近年来,国际上金融风波此起彼伏,引起人们对金融创新的关注。目前,我国的金融形势虽然是稳定的,但潜在的风险正在膨胀,如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偏高、社会乱集资现象有所抬头、证券市场发展尚不够规范等等。
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对宏观经济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必须与监管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根据我国的国情、经济发展水平有条不紊地推进改革。只有等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金融业经营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全国金融秩序明显好转,金融隐患得以化解,防范和抗御金融风险能力加强时,我国才可能广泛进行市场自发的金融创新,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水平,最终实现金融自由化。所以,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金融创新将仍旧以制度创新为主,同时在不影响正常经济、金融秩序下进行适当的市场型创新。
今后几年,我国应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1、逐步实现货币政策体系由直接向间接的过渡,增强金融宏观调控能力,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
2、丰富、健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全企业性质的各种金融机构,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
3、进一步深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改革,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均衡与共同发展。
4、建立健全金融制度法规,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为各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的金融环境。
5、实现金融文化、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受几千年封建文化影响的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思维方式,逐步完成人们思想向市场经济文化的转变,从而塑造了更高层次的金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