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教育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西方发达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普遍采取弹性开放师范教育制度。师资由“分离培养”向“统合培养”转化,师范院校也逐步趋于综合化。这是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师范教育也必然向这一方向演进。
关键词 普通教育 师范教育 分离培养 统合培养 综合化 多样化
一、世界师范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专职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师范教育起源则更迟。
原始社会教育是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的,因而没有专职教师,一般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专门教育机构学校产生,奴隶主控制学校并培养为他们服务的人,学校设在官府,以官吏为师。在古希腊的雅典学校里,也有少量的“以智者为师”的情况。后来奴隶制瓦解,封建个体经济兴起,随之“官学废驰,私学兴起”,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这时出现了“以吏为师”到“学者为师”、“典范为师”的重大转变。欧洲封建社会早期,由于基督教完全与封建世俗政权密切结合,所以宗教控制了学校,这些学校均以僧侣为师。
封建社会教育以“学者为师”、“典范为师”是一大进步,但由于当时的教育主要为统治集团培养人,规模小,学生少,对教师需求量不大;又因为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古典学科,相对贫乏,对教师资格要求不高。所以这一历史时期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渠道。
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伴随着经济的飞跃和教育的普及,在人类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世界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师范教育的产生及其体系形成时期
早在17世纪上半叶,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六年初等教育的思想,他说:“我们坚决主张对一切人授予一切知识的普通教育。”他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围绕班级授课制的需要又订立了相应的学期、学年和假期制,为推进普及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普及教育的思想在当时无法实现,但这一时期毕竟到了实施普及教育的前夜。普及教育是师范教育产生发展的土壤,所以师范教育也进入萌动时期。
12、13世纪,欧洲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手工业行会学校和商人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体现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随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这类学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势头,对教师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于17世纪末叶师范教育产生,当时主要是一些培养教师的短训班和一些规模不大的师范学校。如1684年法国天主教兄弟会开办的“教师讲习所”,1694年德国哥达举办的师范学校等等。这些师范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对教师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和教师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到来。
18世纪后半叶,蒸汽机发明和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这是一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把资本主义社会推进到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新阶段。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不仅给教育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校教育要迅速扩大教育对象,给未来的劳动者以文化科学知识、机械原理和技能的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机器大生产的新型劳动者。学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反映现代生产的要求并要培养出适应现代生产的有文化的大批劳动者。第二,教学内容全面更新,自然科学知识进入学校教学且比重大为增加。第三,教育对象不断扩大,普及教育由必要性变为现实性。很明显,现代教育的产生及发展,对教师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因为这一社会客观需求才促使了师范教育的迅猛发展。到19世纪,各国都普遍设置了师范学校,由初等师范、中等师范到高等师范,形成了师范教育体系,使普及初等教育有了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来源。
2、师范教育的发展时期
19世纪后半叶,工业生产进入电气化时代,生产水平提高要求劳动者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或者说生产水平与劳动者文化水平成正比。因此,各工业国不得不延长普及教育的年限,由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向普及中等义务教育转化,这对师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因此而得到迅速发展,并且中等师范教育也逐渐向高等师范教育转变。比如美国,1893年纽约州奥尔巴尼市把师范学校升格为州立师范学院起,到1917年取消中等师范学校,此后中小学师资均由师范学院培养。德国在19世纪,小学和国民学校的师资一律由师范学校培养,由于工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在国民学校高年级开设专业课,相应要求教师要有大学文化程度。于是,德国于1926年在普鲁士邦成立第一批师范学院,并且确立了以高等师范为主、综合大学教育系为辅的师范教育体系。苏维埃政权也十分重视师资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1917年10月革命胜利,第二年即召开全苏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并颁布《师范学院新章程》,第三年即1919年便创建了全苏第一批统一的高等师范学校和缺陷儿童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到30年代,苏联即确定了从师范学校到师专、师院和大学教育系这样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
3、师范教育的改革提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工业社会开始转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作为知识智力社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本世纪50年代末,美国脑力劳动者就已经占整个就业人数的40%以上,到70年代,即上升到50.1%,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工具的广泛应用,脑力劳动者就业人数的比例还在继续增长。所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不仅继续延长中等义务教育年限,扩大多种类型的中学后教育,而且把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也提到议事日程;到7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到8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毛入学率已超过60%。这种形势对师资在质量和多样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师范教育进行改革和提高。
第一,师范教育向着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在信息社会知识产品成倍增长,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新月异,教育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所以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师范教育都在向着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这一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教师要求高学历水平加实习试用期。如许多国家提出必须具有高等教育程度、受一到两年教育专业训练、经考试取得教员证者,或得到学士学位乃至硕士学位者才可分别充任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比如,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即取消了中师学校,中小学教师一律由师院培养,现在各州将在大学里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年限由四年延长到五年,并规定综合大学毕业生若要选择教师职业,必须再接受一两年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训练。原西德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实行的师专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的做法,改为现在由大学本科培养小学教师。比利时、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英国等对教师除高学历要求之外,规定教师候选人被正式任用前,必须有一年的使用期,德国和卢森堡则设立8至24个月的带薪实习期。(2)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西方许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这些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以便使教师职业有相当的吸引力,如丹麦、德国、西班牙、希腊、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葡萄牙、日本等国规定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工作稳定、待遇高。比如日本,本世纪70-80年代,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超出国家公务员的16%,教师职业在社会上声望较高并具有相当吸引力。另一方面,对教师候选人要经过严格考核,考核内容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等。英、法、德等国还要求在通过国家考试或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再经过一定时间的试用,实际考察合格者方可任用。据1985年日本调查,全国大学毕业生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任用考试的人数达20万人,而实际被录用的人只有3.5万人,可见进入教师队伍竞争之激烈。(3)师范教育由职前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教师在职进修已从自由选择教育变成了义务教育,即教师有义务或者说必须接受国家举办的在职进修教育以便更新知识,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本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家詹姆斯·波特提出“师资三段培训法”,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环节,这一主张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首先英国的教育和科学部以及地方教育当局,迅速采取措施,建立了有系统的、以短期进修为主、长期离职带薪进修为辅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美国为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各地均订有加薪办法,如任何教师利用暑假、周末或夜间在大学学习有关学科而获得学分者,根据学分高低加薪,修满足够学分获得更高学位者,则按学位加薪。日本也制订了严格的教师进修制度和教师晋升、资格鉴定的考核制度,即使连续任教15年的教师,也要接受例行的资格鉴定考核,这就迫使教师要不断学习,否则就要落后。
第二,各发达国家日趋普遍地采取弹性开放制的师范教育制度。所谓弹性,即非定向型师范教育,学生所学专业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毕业后就业门路广。所谓开放,即无单一定向的师范学院,所有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凡经认可均可培养师资。同时,以培养师资为主的学校,即使教育学院,再也不限于专门培养师资。这些国家这样做的原因如下:(1)旧的封闭式的师范教育制度,学术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容易脱离飞速变化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招生来源与毕业生出路局限性很大。如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等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其师资培养就从完全由师范院校实施转向主要由普通大学实施,或者两者共同实施。他们均规定在大学学满一定年限并得到相应学分者,才有资格申请就读师范专业,这些学生一般科学文化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应变能力较强。而且这些学生年龄大,对自己的志向、爱好了解深刻,所以容易吸收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人参加学习。(2)这些国家基本上普及了中小学教育,近十年来又面临人口增长率下降,学生人数减少的问题,因而,不仅需要补充的师资人数迅速减少,在职教师也出现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当初为了普及中小学教育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为数甚多的师范学院,其存在就发生了困难。有些师院与综合大学合并,有些改变培养功能或增加培养功能,朝综合大学发展,有些规模小水平不高的师院则只好关闭。事实上,只要普及了中小学教育,当初为普及中小学教育而兴建起来的众多的师范学校,必然会出现生存危机,部分关闭、取消、升格或转变培养功能是势在必行的。
二、中国师范教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中国的师范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期,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师范院,1902年开办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相对于1684年法国的教师讲习所,1694年德国哥达的师范学校,中国的师范教育比欧洲晚了200多年。中国师范教育产生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教育均发生了两次根本性变革。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随之,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浪潮中,现代教育代替封建旧教育。一次是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教育代替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100年来,中国的教育和师范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以前,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内政腐朽、战事频仍的情况下,又面临强敌入侵、灭族灭种的危机,所以教育的发展极端缓慢、极端艰难,据1949年统计,当时5.4亿人口80%以上是文盲,妇女98%以上是文盲,全国大中小学教职工不过101万人。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12所,从1928年到1948年20年毕业生总数不过2.1万人,平均每年毕业1000余人,全国中师学校600所,1931-1946年15年毕业生总数36.6万人,平均每年毕业2.4万人。1949年以后,中国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都有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1993年全国共有小学69.7万所,在校生1.2421亿,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97.7%,基本实现了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规划目标。1993年全国共有初中(含职业初中)6.98万所,在校生4138.5万人。目前,部分大中城市和少数沿海省份已实现初中普及教育,正在规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余地区包括边远省、区也要在2000年基本普及初中教育,即在85%以上的人口地区中,做到85%以上的适龄人口接受初中教育。中国的义务教育在较短的时间里有如此大规模的发展,这与师范教育的迅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已形成了如下特点:
第一,已形成两个稳定的、完整的师资培训体系。一是职前师范教育体系,一是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师范教育体系。据1990年统计,职前师范教育全国现有中师学校1041所,每年为小学输送20多万毕业生;师专学校185所,每年毕业10万人;本科院校72所,每年毕业5万人。可以说职前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属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支系统。这是由师范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工作母机”的地位决定的,以高师学校和普通高校相比,高师学校无论在学校数还是在校学生数上,都占到普通高等学校的1/4左右。由于我们是独立设置师范院校,属于单一定向型体制,这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了稳定可靠的师资来源。又据1991年统计,在职师范教育全国已有省、地、市教育学院265所,在校学员10.56万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2067所,在校学员46.32万人。另外,卫星电视教育、函授、夜大等在职师范教育也初具规模,形成了省、地、县三级教师培训网络。据1988年统计,全国参加各类进修机构学习者已超过100万人,所占比例在国际上都是比较高的。
第二,我国师范教育已开始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据统计,1993年我国小学教师总数为555.2万人,学历合格率84.7%,初中教师264.1万人,学历合格率59.5%。中师每年毕业20多万人,实际需要仅为17万,总体出现过剩。初中教师学历不合格者约100万人,按师专每年10万毕业生计算,十年即可全部更换完,事实上这100万人大部分不能更换,因为他们经过进修学习可以拿到合格学历,再加上他们有长期教学实践经验,有些在艰苦地区已适应胜任工作等等。所以不出三五年,师专毕业生也会出现总体过剩。这就要求我们师范教育不仅要考虑,而且要着手实施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一是中师学校要分流,大部分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延长学制,逐步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但仍继续为小学培养师资,逐渐提高小学教师原学历档次。一部分转向培养幼儿师资,少量撤销或转变培养功能。全国已有60多所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实验大专班,无疑预示了这种发展趋势。国家教委1986年发布《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其中规定: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是:“中学二级教师任教四年以上,或者获得硕士学位者……”。高级教师任职资格是:“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五年以上,或者获博士学位者……”。该条例还规定:“凡具备中学高级教师任职条件的中学教师,到小学任教并从事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者,可聘任或任命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由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通过有关规定,鼓励一部分中学优秀教师到小学去工作,鼓励一部分硕士和博士到中学去工作,这不但是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学术水平的需要,而且从一个侧面预示了我国师范教育开始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的趋势。事实上,我国已有一些师专升格为师院、师院升格为师大或综合大学,这是发展的必然。
中国师范教育在向高水平高层次迈进的时候,其存在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师范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难以提高。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是师专与教育学院并存,而且一般是当地的两个最高学府。这两个性质相同、任务相近、目标一致的师范类学校在同一地方,不仅争夺生源,而且使资金分散,师资分散,图书设备器材分散,办学规模小。据专家研究,根据我国条件,高校在校生平均每校达不到4000人的规模,就不会有最高效益,而我国师专每校平均1000多人,教育学院平均不到500人,而且还在下降。正是由于条件差,师资缺,全国师专按国家教委要求达标的不过一半,教育学院办学更是困难重重。1984年唐山师专和唐山教育学院合并,不仅很快发挥了资金、师资、图书、设备、器材相对集中的优势,而且两校结合,在当地形成高等师范教育中心,教学与科研,特别是与教育科学研究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结合,生源充足,学科门类齐全,很快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全国不少地区的教院和师专也走上了合并或联合的道路,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容易上规模、上水平、出效益,出质量的优化发展路子。
2、我国师范教育“封闭单一”,学术水平偏低。“定向单一型”师范教育体制,使普及基础教育有了稳定可靠的师资来源,所以世界各国在迅速推进普及教育阶段,大多采用了这种体制。我国是一个穷国,但却在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在教育投入少和规模大的矛盾较长时间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没有“定向型”师范教育,基础教育的师资来源就没有保证。但是,也正因为我们过分强调了定向型和独立办学,对师范教育统得过死,在“内向”封闭的圈子里,学术水平难以提高,知识面狭窄,而且往往脱离复杂多变的社会实际。学生来源不足,素质不高,毕业生出路局限很大,特别是科学研究能力差,对科技新成就接受得慢,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的活力,这是高师在人们心目中声誉不高的主要原因。
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轻视自然科学、鄙薄技术和工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所以,普通中学一直实行单轨制。对职教师资需求不大。80年代以来,我国不仅职业高中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初中也逐步实行分流制,即实行普通初中、综合初中、职业初中三种办学模式,特别是3+1学制,即初中学生要增加一年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这就对职教师资需求猛增。如何使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尽快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这也成为我们师范教育全面改革提高的一个课题。
4、专业门类不齐全。我国师范教育一些短线专业如体育、音乐、美术缺口很大,造成长线越来越长,短线越来越短的局面。致使中小学体、音、美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全面发展教育。这个问题应以省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各地各校一般难以解决。
三、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展望
邓小平同志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会会议上讲到:“我国的经济,到建国100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在同一个会议上,万里同志也讲到:“没有好教师,有经费也办不好教育。”好的教师要靠好的师范教育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师范教育发展水平,制约着整个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决不可忽视师范教育的改革和提高。对我国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看法:
1、“分离培养师资”向“统合培养师资”发展
所谓“分离培养师资”制度即我国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师资分别由中师、师专和师院培养的体制。所谓“统合培养师资”制度即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一律由高师院校或综合大学培养的体制。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的分离培养最终要发展成为统合培养师资制。对此大家没有分歧。现在有分歧的是“何时”和“何种方式”由分离培养向统合培养转变。我们认为,现在就着手彻底转变当然不具备条件,但也不能等全国经济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等条件彻底具备再全部转变,而应该成熟一批转变一批。比如上海、深圳等城市已提出,小学教师须要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学历要求,特别是上海还提出,到2000年底,全部小学在职教师的学历应提到大专以上,凡不达标者,不得上岗执教。并且已经着手在小学在职教师中进行有一定规模的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活动,逐步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象这些地方的中师学校就应着手分流,或升格、或转变培养功能、或撤销。转变过程可以拉长一些,但不应停止。应该明天办的事不能不顾条件提到今天来办,但今天可以着手准备。有人提出,我国大约21世纪20年代左右可以取消中师学校,到建国100周年时,即邓小平同志说的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时,师专全部升格为师院,中小学教师完全进入统合培养。我们认为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提法,只要经济发展没有大的波动,只要扎扎实实地去做工作,这一天可能会比预想更快一些到来。
2、师范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
所谓多样化,即师范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和在职学习相结合,函授、夜大、电大学习和短训相结合,普通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相结合,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相结合。在行政上,主要应着手进行使一个地区教育学院和师专、师院合并或联合办学的工作。所谓综合化,即在经济发达地区,师专或师院以师为主的情况下,可以面向社会,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根据学校实际开办非师范专业,特别是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主要为地方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和部分理论人才。有人说这是背离方向,是功利主义。我们认为,综合化抓得好,不仅不会影响以师为主,综合化还可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师范院校在教育系统多属“贫困户”,抓一点功利,改变一下办学条件是有好处的。广东的佛山师专、韶关师专、湛江师专都是经过与其他学校合并而转变为综合型地方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