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大张八小学 266000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复述原文,而是通过学生兴趣盎然的“品味”,从认读——揣摩——自培——练习——学会——会学等一系列的阅读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纳能力、评价能力的目的。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能准确、迅速辨认语言文学符号,并基本理解表面意义的能力,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语文和汉字本身的特点,置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和词汇。
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是指学生在认读文字符号的基础上,凭借原有的知识,经过比较、联想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品味”读物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方面的能力。
吸纳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节心理因素,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把读物中对自己有益的知识信息吸收并贮存在大脑中的能力。
评价能力是以理解能力为基础,在学生大量阅读,不断积累之后,对读物的内容、思想等方面做出理性评价的能力。
现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读”字上(包括朗读和默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读书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读出情(感情),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和能力
以笔助思,即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能力呢?
1.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在文中的重要或关键字句上圈、点、勾、画、批。
2.在读的过程中,摘录佳词妙句,写读书笔记或作简要批注。
3.会查工具书,除了自觉查阅字、词典外,还应学会查阅图书目录和参考资料。勾、画、圈、点、批不仅在课内要求,而且在课外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品词评句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不会品词评句,严重地影响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的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四、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同样,我们读文章离开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
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三是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
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因此,小学生在努力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大量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尚需语文教师长期培养,持之以恒,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论文作者:周兆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6月总第1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2
标签: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感情论文; 《教育学》2018年6月总第1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