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声乐审美及教育之比较论文_刘秋雨

中西方古代声乐审美及教育之比较论文_刘秋雨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 要: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使中国和西方欧洲在古代社会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声乐审美意识和声乐教育形态。然而,从音乐的起源上看,中西古代的声乐艺术又体现出了某些同宗的现象,使两者在声乐审美与声乐教育上存在了共性的一面。该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史为证,凭着和而不同的研究态度,分析中国与西方欧洲古代声乐艺术在其审美意识与教育方面的异同,并探求两者造成其差异及共性的原因和对当今社会声乐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声乐;声乐审美;声乐教育

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音乐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把人类本能声音进行丰富多彩的组合,并加以一定的节奏,按照相关的规律发声,由此形成了声乐,这便是音乐的最早形态。中国古代声乐发展的历史镶嵌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上五千年的灿烂辉煌中,使中国的音乐文化相得益彰。从欧洲声乐史中,我们可以知道,西方欧洲古代社会声乐史专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历史。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不管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在声乐审美与声乐教育两方面都表现出许多惊人的相似点;但是,毕竟双方还是客观地存在着民族以及地域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所特有的特点。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并探求中国与欧洲古代声乐艺术在其审美意识与教育方面的异同。

一、中西方古代的声乐审美比较

声乐作为中西古代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欧洲古代社会,不同的时期,不通的统治王朝,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加上人类社会拥有各个不同的、种类繁多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审美取向。在两者的差异中,又可以看到不约而同的共性镶嵌在其中。

(一)中国古代声乐审美基本状况

中国的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其审美意识自然而然与整个音乐艺术审美有异曲同工之处。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声乐艺术就随着原始音乐的起源而产生,到先秦时期,随着社会音乐文化开始逐步繁荣,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同时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也随着中国音乐审美意识的产生而成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声乐审美主要表现在以孔子为主的儒家学派的审美意识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他在音乐美学上主张“尽善尽美”,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尤其强调“善”的作用。儒家学派的音乐审美观注重内涵的修养,所提出的一字一语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统治阶级的统治息息相关,而且都深刻地影响着其社会活向美与善的方向前进。中国古代声乐审美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和”的本质,并且深入地渗透到我国古代声乐艺术中,构成我国古代声乐艺术审美鲜明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审美形态丰富多彩,从整个音乐审美的发展特点来看,我国古代传统的声乐审美意识不仅是我国声乐艺术宝贵的遗产,而且它还继续对现在以及未来的声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西方古代声乐审美情况

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审美注重内在的涵养,而欧洲古代声乐艺术的审美则着重于外在的表现。在西方音乐史中,欧洲古代社会的音乐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生活。在整个欧洲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其音乐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它是随着古欧洲文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古希腊文化可以说是欧洲文化的鼻祖,深刻地影响着欧洲文化的每一个细胞。古希腊文化分为荷马时期、希腊化时期、古典时期三个组成部分。而古代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则是从荷马时期开始的。著名的《荷马史诗》反映了当时希腊的社会状况,有点类似于我国古代的《诗经》;荷马时期的声乐类型有弗兰、潘、酒神之歌三种,弗兰是在葬礼中所使用的悼歌,潘是人们献给道德之神阿波罗的颂赞歌,酒神之歌则是献给酒神巴克斯的抒情颂歌,由此可见,“英雄主义”则成为了其声乐艺术审美的主要标志。欧洲古代声乐艺术审美的一大特点在于模仿。模仿是人类社会音乐起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欧洲社会,大多数人认同音乐起源于模仿说,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人类学会了歌唱”,毕达哥拉斯同样也提出过“万物模仿数”的主张。与中国古代儒家注重内涵的声乐审美特点不同的是,古希腊的声乐审美由于它主要认同模仿说,使其更注重于表现外在的事物,而且是真实地模仿,由此形成了欧洲艺术严谨的审美原则,让人对其所表达的艺术产生完美无缺感。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经提出:“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真实的模仿,目的在于还原大自然本来的面目,在精神上寄托于自然,崇尚大自然,已达到表现自然之美的境界,这与中国古代的道家遵从自然的观点不谋而合。

(三)中西方古代声乐审美比较

与中国古代声乐审美意识中的“和”相比,欧洲古代社会的声乐艺术同样出现了具有和谐因素的音乐审美意识,其集中表现在古希腊悲剧之中。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基本上是同度或者是八度的单声部声乐演唱,他们强调声音的和谐统一,没有复调及对位等的花样,这体现了一种纯真的、真实反映现实的审美意识,注重形式上的表现。在古代欧洲声乐艺术的和谐观点上,毕达哥拉斯为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是音乐艺术美的本质,其产生取决于数量关系,和谐不仅是音乐的本质,而且是宇宙的法则;它不仅是外部世界的规律,而且是人体内部的秩序,因此,在他的声乐审美意识中,声乐具有一种神秘的净化作用。这与中国古代声乐审美中的“和”思想是相同的,都主张音乐对人们思想的净化作用;所不同的是,两者在寻求和谐观的出发点上存在差异,中国古代社会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而欧洲古代社会则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探求。总的来说,中欧古代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即见仁见智又不谋而合。中国古代声乐审美偏向内在的涵养,而欧洲古代声乐审美则偏向外在的真实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不管是内涵的还是外表的,在当时当地的社会中,声乐艺术都在以“和谐”的主导审美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自己的政治经济状况。直到当今社会,人们还在歌唱声音的统一、作品表达的完整性等方面体现着这种和谐的观点。中欧声乐艺术审美都在该时期为后世的声乐审美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通过声乐教育为后世所传承。

二、中西古代声乐教育之比较

古代声乐教育贯穿在古代声乐史中,作为音乐审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声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从中欧古代社会声乐教育,横向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既有差异又有惊人的相同点,即伴随着各自民族的特点发展,有在某些教育理念上体现出人类文明所共有的性格。

(一)中国古代声乐教育的情况与特点

中国的声乐教育是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起源,例如音乐模仿说,它也是音乐起源的重要学说种类。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以地域和民族相区分的王国,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专职的乐官和乐奴。而在周代,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开始逐渐成型,音乐成为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有效工具之一,因此,便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机构,即最早的音乐学校。比如周代出现了由乐官“大司乐”领导的职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的声乐教育才开始步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期,这得益于该时期统治者以礼乐教化人的思想的盛行。“乐”在此被摆在了仅次于“礼”的重要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音乐思想与道德理想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结合人们声乐教育的实践,将音乐教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理想和美德结合起来,使得音乐教育趋向社会化。音乐教育被赋予了社会功能,主张用音乐中的美来教化人们,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为社会服务。在该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如韩娥、秦青、薛谭等。在我国古代声乐教育总的特点中,最突出的是我国声乐教育的大多理念和观点都出自各大文人所著的论著中,这些论著基本上都属于非专业的,像《唱论》这样专门阐述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的论著比较少。而且,这些声乐著作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文人雅士,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而非以实践者的身份来阐述声乐理论知识。

(二)西方古代声乐教育的基本状况及与中国古代声乐教育的比较

古代欧洲社会声乐教育的基本状况在其丰富的音乐教育理论中所折射,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有许多思想与中国儒家学派的思想相类似。古希腊时期曾经出现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以及柏拉图三位大思想家,他们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论也颇有建树,柏拉图曾说:“只有为最好的和收到最好教育的人所喜爱的音乐,特别是为在德行和教育方面都首屈一指的人所喜爱的音乐,才是最优美的音乐。”柏拉图作为古希腊的哲学家,曾写了《理想国》与《法律篇》两部著作,在其著作中,他主张音乐应具有社会教育方面的功能,音乐应是与人们的理想、道德、品行相联系的,他的思想与一些认为音乐的功能应是娱乐身心是背道而驰的。而另一位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也在他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强调音乐得到的作用于教育作用十分重要,他还提出音乐教育的影响要远远超过音乐娱乐人们的作用。在具体的声乐技巧方面,欧洲古代的声乐作品主要是单声部音乐,其题材大多是希腊神话,这与古希腊大文化背景是相一致的。在古希腊同样出现了一些蜚声艺坛的演唱家,如平达、依维克等,他们也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声乐理论,用于教育后代。古代欧洲的声乐教育形成了一种纯真的自然传授的教育特点,在教学方面,大多都是以被教育者对教育者声音上的模仿来实现声乐教育的。西方欧洲古代的声乐教育与中国古代声乐教育的比较主要是从乐教思想和其音乐教育机构的特点中体现的。在乐教思想方面,我们可以从与我国先秦时期的乐教思想比较中看到,两者都是通过音乐来教化人,注重美德的教育,驱人向善,这符合欧洲该时代以和谐为主的审美观。在音乐教育机构的设立特点方面,欧洲古代声乐教育与中国古代声乐教育所不同的是,欧洲的音乐学校建立得比较晚,而且是以培养作曲家为主,在纯粹的声乐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大多是口传心授。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声乐教育与欧洲古代声乐教育同多于异,这主要是因为,在审美意识上,双方都是以“和”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主流媒介。正所谓和而不同,毕竟双方属于不同民族,差异性或多或少都是客观存在的,笔者认为,从中国古代的声乐教育与欧洲古代声乐教育比较中可以看到,我国的声乐教育较之欧洲要先进些许;我国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拥有系统的声乐教育法则,而欧洲古代社会的声乐教育总体上是贯穿在音乐教育中,没有形成具体的专门声乐教育理论。在当今的声乐发展中,我们应该接受双方都共有的和谐观,用以指导现代的声乐教学,促进声乐审美及社会的和睦。

结语

不同的社会背景、地域范围以及不同的民族,让中西方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而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无不是以求同存异的观念,让古老的声乐艺术绵延着历史长河延续下去。声乐审美意识指导着声乐教育,我们从两者的声乐审美中“和”的共性,可以让声乐教育得以更好地发展。我们坚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古老声乐艺术中先进的思想继续为现在以至于未来的声乐发展做出贡献。祖先们在声乐艺术上的积累,使我们在当今不管是西方的欧洲还是东方的中国,都能拥有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形式。我们在借鉴古代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要吸取外国在声乐艺术方面所独有的个性,予以完善我们的声乐审美与教育,以此来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 牛国玲《中外戏剧美学比较简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3] 孙兰鹃《比较与构想——中西方音乐教育的思考》,[N],红河学院学报,2009,04。

[4]李维渤《西洋声乐发展概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5]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王笑和《意大利语语音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刘秋雨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中西方古代声乐审美及教育之比较论文_刘秋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