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引发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说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全面发展论文,于人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在马克思主义这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学说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很多,由于这些论述散见于不同的著作之中,因而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如果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众多论述进行一定的分析、综合、分类整理,我们可将其主要内涵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层次,亦即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和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三层次内涵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就人本身的结构而言的,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是就人的功能而言的,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就人的潜能的发展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而言的。正如马克思在给出席国际工人协会的总委员会代表写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所指出的,“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而这里的“智育”,其实质含义是精神教育,它包括智育、德育、美育等。所以,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概括为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客观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它对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实践,起着现实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国家都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和指导,从本国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的教育方针,明确学校教育的目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更是如此,早在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要“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二、对目前我国教育实践基本状况的评价
纵观我国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现在的40余年里,总体说来,我们的教育实践是按照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既定的教育方针进行的。教育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举世瞩目、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也越来越感到和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教育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坚定性、一贯性和自觉性不够,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导性倾向,导致我们的教育走上了一条重科技技能与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道路,在工作中形成了一种以智育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形式(实质上是一种应试教育形式,一味注重和强调对知识的系统传授,而轻视知识的应用和其它能力素质的培育),忽视德育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发展。小而言之,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大而言之,势必危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早在1989年3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小平同志所讲的“教育”,当然包括教育事业发展本身,但更重要的则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教育问题。回顾和总结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的实践,对以上已存在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并给予极大的关注。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中,努力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调整并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导向,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观,在重视科技知识与专业教育的同时,把素质教育摆在十分重要而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奠定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抵制错误的思潮和庸俗的生活方式,始终把培养政治坚定、专业精湛、品学兼优、全面发展,能够担负起跨世纪历史重任的“四有”新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确保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客观性、必然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议》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一精神无论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上,都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这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学校面临的头等任务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因为这既体现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也体现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需要。笔者以为,真正堪称健全的教育,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理应包涵两大教育层面:其一是教会学生懂得“做事的道理”,也就是具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以往的教育实践来看,我们做得比较好;其二是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现实来看,我们做得还相当不够,迫切需要得到加强和改进。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有既学会了“做事”,又懂得了“做人”,其人格才会是健全的。所以,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作好文章。正如六中全会《决议》所强调的,“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之间的天然融合,向我们表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工作所产生的意义是完全一致的,所提出的要求具有共同的客观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教育必须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说,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朱九思教授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最严峻的还是市场经济的挑战”。而现实状况是,由于实用性、功利性取向,尤其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取向,使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轻视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倾向和做法,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最多只能是一名职业型人才。这种人才由于知能结构单一,缺乏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良好培育,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既不适应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作为现代人的要求。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正朝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呈现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综合发展的趋势。现代社会生产所依赖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而且需要比专业技术广泛得多的认识能力,理解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不少学者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中的竞争将愈来愈普遍而激烈。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根本的还是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对此,笔者十分认同,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这一论述也为实践所证实。例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好产品的不断开发是极为重要的,总体上看,产品开发受技术性和非纯粹技术性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前者,需要产品开发工作人员具备有市场学、经济学、商品学等产品开发的相关专业知识,以解决产品开发的技术操作性问题。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能否及时捕捉、分析、处理市场信息,并作出准确迅速的判断,适时适势地改变开发思路,调整开发策略等这些问题,远非纯技术性因素所能解决的,而与开发人员的判断、决策和把握信息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紧密相关,况且,市场竞争中,竞争者还应有竞争的勇气和毅力,能承受竞争的风险与挫折。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为竞争者创造了竞争良机和竞争环境的同时,也对竞争者的素质能力设立了基本的客观的标准,这就是在综合素质和才能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基础。愚以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的不断深入,毫无余地地促使或迫使我们,要把人才的培养置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中去思考、改革和创新,高瞻远瞩地把握好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方向。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基本途径
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途径应当说是很多的,并且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改进、创新。总体说来,主要应解决好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两大方面的问题。在此,笔者仅从工作实践的角度,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基本途径谈几点认识。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素质教育。建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结构形式,并把德育教育摆在重要的、突出的位置,实现五育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良好运行机制,使受教育者获得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得到综合素质和多方面才能的良好培育与训练。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对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育。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发展他们的感悟想象能力、开拓创造能力、判断应变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塑造高尚的精神,陶冶良好的情操,锤炼坚强的意志,奠定培育、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坚实基础。3.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育人的实践环节。发挥好社会实践在促进学生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成熟与发展的“催化剂”作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与才能,不断地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过程,缩小“素质差”,成长为一名既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与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实践工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4.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和积极倡导修身养性的活动,通过学生自我的思想矛盾运动这一“内化”作用,实现把社会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使学生获得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内在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