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体系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
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农业可持续发展表述为:“管理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这种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由此判断:(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与传统发展观或发展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欲为全社会所认同,并立足于现行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将主要依靠技术革新、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及体制改革促成其目标的实现;(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或战略目标在于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与保护,不仅注重产品数量、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还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协调,将产品、效益、资源、环境、结构视为一体;(4 )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要求资源占用和财富分配的“时空公平”,即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的需要。
概括而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全新理念和理想模式,是以经济和技术可行以及社会认同为前提,强调以科技贡献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和手段,并以高产、优质、高效为原则或目标,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尤其强调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占用和财富分配上较好地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确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还必须使之得以正确表达,即制定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并付诸实施。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包括若干领域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经济战略,即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与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进而促成总体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以下就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进行分述:
1、农村人口战略。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优化人口结构,开发劳动力及人才资源,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这一战略关键是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其核心在于表现经济人特征的劳动力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并由此增加农村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把开发劳动力资源与提高劳动力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在市场条件下盘活人力资本存量,达到农村社会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农村资源战略。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 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体系,保持自然资源稳定持续地增值能力和供给能力。其战略目标的实现除有效保护森林植被,扩大森林及草地面积,保持水土涵养,开发水资源及提高抗灾能力,并严格控制可耕地不致减少外,重要的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运行体系,即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率以及以最小生态代价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善用与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创新与发展再生资源或资源替代,促进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以便不断保持自然资源增值能力和供给能力。
3、农村环境战略。 重点对乡镇或农村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实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全过程控制及生态环境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弃物,使环境外部化转向环境内部化,建立与扩大自然保护区,保持野生动植物的相当数量及其遗传资源。
4、农村科技战略。把应用技术研究、 发展高新技术和加强基础性研究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服务机制,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5、农村经济战略。以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为中心,建立起高产优质高效原则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完善经济运行体系,加速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过渡,并逐步实现较高层次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上述表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总体是一个极其宠大的超级复合系统,它包括农村人口、社会、经济、科技、资源、环境等若干子系统,子系统内包括各种成份因素或子子系统,各组成因素在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客体、质量与数量、动态与静态之间有着多维联系,并将构成因子—子系统—系统整体化。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矛盾性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着农业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发展的全局,而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抉择,但由于来自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人口增多及贫困问题的压力与挑战,致使农业发展进退维谷,惟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方能由窘境步入快速、稳定、持久、健康的发展轨道,由此表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历史的必然又将面临着矛盾问题。
不容漠视,由于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水平不高且增长缓慢,农村人口不断增加且素质偏低,农业自然资源不足且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农业科技含量低且科技教育事业滞后诸多问题,往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悖,有必要就这些矛盾方面及其缘由作一简析:
1、农业经济低速运行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国民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已经提前五年实现,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在经济总量上更大于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相较之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总产值增加在总量或速度上与国民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究其缘由在于落后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以单一结构型、粗放型、资源耗竭型、模仿型、人力资源质量低下型、区域发展不平衡型等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因此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在市场经济初期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稳定,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及其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以及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的进程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更大发展。
2、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的矛盾。 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实现农业跨世纪发展的根本保证。当今生育率与人口素质高低成反比已成公认的法则,人口素质提高就是生育率降低的结果,恰恰是谋求人口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关键性问题。我国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其基数很大,且增长过快,整体素质偏低, 文盲半文盲仍占相当比重,表明农村人口尚未从“高生育率—低人口素质—低劳动生产力—高生育率”的恶性循环模式过渡到“低生育率—高人口素质—高劳动生产力—低生育率”的良性循环,这便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源,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相对下降,科技文化教育落后,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失调,以及社会不安定因素呈增多趋势等诸多问题的客观存在。
3、农村自然资源滥用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稀缺的。我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结构性短缺。就微观而言,一些政府机构、部门、企业以至个人,为获取自身或局部利益,进行掠夺性恶性开发,加之技术设备和开采手段落后,造成大量资源流失和浪费,以及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就宏观看来,在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森林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耕地减少,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工业、生活、农业自身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对土地、水资源造成的污染等,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或症结长期困挠着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农业的后续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
4、 农业科技含量偏低与科技贡献显著提高的客观需要亦存在矛盾性。一般认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除劳动者素质提高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相较世界各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来自科技贡献近80%,少数部门高达100%,反观我国农业尚不足40%,一些落后地区的差距甚至更大。 其缘由就表层往往易于简单地联系包括农业生产手段落后、技术粗放或机械化程度低等外部现象,然而更深层原因在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研经费匮乏,成果数量少且转化率低;科研与应用推广脱节,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与效益脱钩;科技体制不完善,技术配套及技术服务差;科技队伍薄弱,以及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不足等。此外,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及其综合素质不高,加之传统粗放型农村经济运作造成的长期适应性惰性影响,亦无可避免地削弱了农业科技进步的动能,以致阻碍了农业科技含量的有效提高。
由上可知,上述矛盾问题除我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因素制约外,主要是旧的体制不适应造成的长期影响所致,不仅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带来诸如自然资源浪费和短缺、生态破坏与环境退化、科技文化教育落后、以及贫困现象等问题的存在与加深,如果不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将难以进行,有必要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进程中首先加以彻底解决。
四、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措施
1、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和谐关系,经济发展除数量增长还包括质量、效益的提高,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基本同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并要求较好地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有机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农业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计划从我国国情出发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着手的同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通过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政策引导和管理市场行为,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农业法律、法规及制度严格约束和规范公众行为,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进行广泛而有益的舆论倡导,在全社会造成普遍反响,且形成良好氛围,以强化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之透过政府机构、农业部门、广大农村乃至社会各方面真正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新的价值观。
2、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有利的经济素质体系。
从根本上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任务在于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素质体系,包括达到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最低的潜能,以及实现有数量、有质量和有效益的经济增长质地因素和发展模式。一般认为,经济结构的优劣往往反映经济素质高低,经济结构最优化就是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素质。调整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必须首先从我国国情出发,参照世界农业发展的先进模式与新趋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从整体上构建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新格局。其次要在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前提下,适当规划与合理布局,按高产优质高效原则,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在发展农村工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加工业和发展优势产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并由此带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乡镇企业在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要着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和外向型经济,山区及欠发达地区则要重点发展资源与加工型产业,一些先进地区还应积极培植少数有条件的乡镇企业组建中大型企业或集团,并成其为农业龙型“龙头企业”,从而有力地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当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逐步到位并不断趋于合理与最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的经济素质也将得以逐渐形成。
3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广义的经济增长与目标。
推进农业产业化除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确立主导产业外关键是“龙头企业”,即培育能开拓市场、进行深加工、且为农民提供系列服务以及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或集团,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合同契约相连结,并与农民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联结起来,形成“农户+基地+科技+公司”的经营方式。“龙头企业”可包括涉农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农村非公有制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类型,通过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等关键性措施的大力扶植,形成一大批较具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群体,这种群体将以其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头作用以及强劲的辐射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更快发展。
4、健全农业保护机制,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准备与前提。
农业的弱质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便决定了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的保护机制。农业保护的主要方面包括:(1 )农业自然资源保护。从我国农业后备资源不足的实际出发,切实转变落后的农业增长方式,推进集约化经营,节约资源与提高资源使用率;动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资源利用管理,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2 )农产品价格保护。发挥市场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消除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全面实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制度,并制定农产品销售最高指导价,以平抑物价水平。(3 )农业投入保护。在微观投资主体保护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倡正确的消费观念,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外部融资保护包括增加政府财政投入,银行信货支持,政策性利率优惠与税收优惠,完善保险制度等。(4 )农业科技与教育保护。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推广,建立相应技术推广基金,以及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等;重视农业教育,包括办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农业中等教育,以及全面普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此外,除出台各种农业保护政策外加强农业立法和执法是必要的;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尚可组织及引导农民成立自我保护组织,如农会、农产品联合会、跨行业农业企业协会等。由此可见,农业保护的基本内容与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相吻合,要满足这一物质准备或前提,就应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农业保护机制。
5、发展生态节能型农业,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产保有量。
在经济优化原则下,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自然资产不致减少为前提的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旨在建立高效节能型农业经济运行体系。理论上,要在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前提下,建立农业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统一的经济运行体系,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通过农业立法、政策调控与经济调控、科技进步等手段,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经济行为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和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
6、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进步源动力。
农业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惟有依靠科技进步,方能破解;农业新技术革命将显著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且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首要。农业新技术革命将区别于通常意义的农业绿色革命,即以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包括主要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技术综合配套系统的发明创造,以及农业制度创新与农业体制改革。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推进,可具体从两点展开。一要建立与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要改革与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7、贯彻“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存量。
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相协调,更注重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相适应,因而控制农村人口与提高人口素质便成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核心问题。控制人力资源则主要依靠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又主要指科技文化素质,因而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科教事业,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推进农业教育综合改革,要在全面实行义务教育的同时,推行素质教育,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第二,在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调整农业中等教育结构的同时,加快发展农业高等中等专业教育,并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第三,结合扫盲工作,广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种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民工进行相关岗位培训,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或渠道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有关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8、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政策调控、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四个保证”。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除满足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保证外,还必须同时满足:(1)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物质保证。(2)宏观调控机制的方略保证。(3)法制建设的维护保证。
综观之,实践农业可持续发展即以其总体战略框架为指引,联系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问题并加以解决,经由总体战略的全面实施,具体通过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实现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营,健全农业的保护机制,建立起节约型农业经济运行体系,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贯彻“科教兴农”战略以全面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同时全力满足以上不可或缺的“四个保证”,由此建立起良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运行体系。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科技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