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聚焦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探讨_板书设计论文

课堂教学中聚焦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探讨_板书设计论文

课堂教学中探索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注意力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方法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这一系列工程中最重要的部件,课堂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因此,向课堂教学要产品、要效益,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能高效丰收而不致徒劳无益?我认为调动一切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听讲,并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思维,则是“执牛耳”的举措。

教学内容充实新颖

学生学习知识,不仅要丰富,而且要有用,更要新颖。因此,不论是教师讲还是学生学,不管是问答还是讨论,一堂课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量和信息量。而且这些内容要有新意。这样,学生才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聚精会神地去学、去想、去掌握。否则,学生会觉得一无所获或获之甚少,便会自然而然地对这门课兴味索然,甚至抵触厌恶。这样,无论你怎样“严格要求”,学生还是要“身在曹营心在汉”。多年来,我在教学中经常结合课文引进一些古典诗文,插入一些成语故事,介绍一点当代文艺思潮,评价一些新的文艺作品,讲一点写作常识,谈几条创作经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作用积极,效果显著。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在积极改革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但是如何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成不变地运用某种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但是如果无目的地滥用这些方法,也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不但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反而会使注意力分散。运用何种方法,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因课文而异,因学生而异。中学生好奇心强,追求新鲜感,因此,不但教学内容要常讲常新,教学方法也要常变常新。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进行新的探求活动,永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般说来,艰深者运用教读法为宜,如《阿房宫赋》;较难者采用点拨法为佳,如《狱中杂记》;浅易者使用自读法最好,如《中山狼传》。每堂课的开头,更应精心设计,要以“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或先声夺人,或引人入胜,都要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

教学情绪热烈饱满

凡名篇佳作,无一不是作者真情实感甚至心血和生命的结晶。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本身先要动情,动真情。教师情绪热烈,精神饱满,才能感染学生。学生“情动”,才会积极主动地钻研课文,展开联想,深入领悟,接受熏陶。即使真有“鸿鹄将至”也绝不会“思援工缴而射之”。反之,如果教师本身精神萎靡,有气无力,学生不昏昏大睡就算抬举你了,还谈什么专心致志呢?

讲抒情性很强的课文(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不待说,需要激情;其他文章,也必须带着感情来教。《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富于哲理的寓言故事,表面看来,感情色彩并不怎么浓烈,但仔细品嚼,却觉其味无穷。讲这一课时,我先以一种深沉浑厚的感情朗读了一遍课文,并特别突出了扁鹊三次见蔡恒公的不同情绪和语气,结果还未点拨,同学们就已兴味盎然。

教学语言形象风趣

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有时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于哲理的话……都会象童话中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煞有趣味”;“教师语言要有趣味,除了规范鲜明外,要有较强的形象性,能‘粘’住学生注意力,开启心窍”。于漪老师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她用几十年语文教学的亲身体会,充分说明了教学语言形象风趣对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作用。一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精心锤炼教学语言,认真研究语言艺术,用优美风趣、形象生动的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用它来紧紧“粘”住学生,在学生头脑里回响激荡,经久不绝。

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夜》,情节曲折,故事感人,描写形象,对话生动,学生一读,就被紧紧“粘”住了。但讲到最后,由于不少学生对小说的结尾似懂非懂,便觉兴味已尽。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深入钻研的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段问话:“元人乔梦符说:一篇好文章,必须是‘凤头、猪腹、豹尾’,开头玲珑剔透,中间粗壮结实,结尾强劲有力。请看《夜》的结尾:‘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睁开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寥寥数语,寓意无穷。容量大,蕴味深,不失为一条强劲有力的‘豹尾’。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这样的结尾,何以说它容量大、蕴味深?”我刚说完,课堂上立即人声鼎沸,议论纷纷。

教学语言还必须注意轻重缓急、快慢高低和抑扬顿挫,从而形成教师课堂语言的独特风格。

课堂节奏松紧得当

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但这并不等于说就是要把弦自始至终绷得紧紧的,而是要努力做到难易交替,详略适宜,松紧得当,主次分明,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切忌单调枯燥和琐碎零乱。这样,既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持久,又可做到以主带次,以难带易。例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共分七部分,第七部分是作者激情的集中爆发,也是写作意图的集中表露,是全文的重点所在。文中不少句子意思艰深,不好理解,如“惊心动魄的伟大”、“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等,无疑是文章的难点。根据这种情况,我便重点讲解第七部分,并和同学一起共同研究这些难句的深刻含义。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议论,问题一个个得到解决,同学们也饱尝到劳动的喜悦。重点、难点攻克了,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课堂气氛既严肃紧张,又活泼生动。

组织教学符合规律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活动规律,以学生的认识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双边活动,先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然后再进行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过程。组织教学符合学生的这一认识活动规律,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在文言文教学中,当我讲到“为”这个词的用法时,不少学生提出,“为”当介词用时可译作“给”、“替”、“被”、“为了”、“因为”等词,意义比较确定:但作动词用时,应该怎样翻译,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针对这一问题,我便从课文中选出一大批例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经过集体归纳,大家一致认为“为”作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意译作各种各样的动词。有个同学还风趣地说:“现代汉语中的‘搞’字,可以说是个‘万能动词’,好象什么事情都可以‘搞’。这个‘为’字,我看就是文言文中的‘万能动词’。”有了这条规律,以后凡遇到作动词用的“为”字,翻译就不存在问题了。这样进行归纳、演绎,同学们兴趣很高,收效也很显著。

设疑提问恰当适中

设疑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好的提问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益。怎样才算是好的提问?我认为一要恰当,就是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键之处或容易出错的地方精心设疑;二要适中,就是要难易适宜,繁简得当。那种盲目设问或“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毫无意义的似问非问,表面看来红红火火,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启发性,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毫无帮助。

课堂提问非常必要,但不宜过多、过繁。问题要提得有深度、有份量、有启发性,更要提得适时,提到“点子”上。《狂人日记》难点较多,不能都用提问的方式解决。经过认真考虑,我只提了三个问题:1.开头的“小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迫害狂”、“以供医家研究”的含义是什么?2.“古久先生”、“赵贵翁”、“赵家的狗”、“路上的人”、“大哥”、“医生”、“小孩子”各是什么人?有的人“吃人”,有的说吃得“有理”,这说明了什么?3.小说以“救救孩子”结尾,意义何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就掌握了理解《狂人日记》的钥匙;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就弄懂了各节的知识联系;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提问有的放矢,箭无虚发,量少质高,事半功倍。

启发学生提问,积极质疑问难,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提问,应积极培养。

板书设计简明扼要

板书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记忆信息、掌握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和现象罗列,而是“画龙点睛”的展示和提纲挈领的深化,既要纲目清晰,又要重点突出。不同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板书,同一内容也可设计不同的板书,设计得当,可产生异曲同工之妙。一般说来,记叙文可围绕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来设计板书,主要突出人物;论说文可围绕中心论点、论说方法来设计板书,主要突出论点;说明文可围绕说明顺序、说明层次来设计板书,主要突出顺序。

板书有正板书和副板书两种。正板书要求简明扼要、条分缕析、重点突出、概括性强;副板书主要指在正板书左右两边需要特别强调的语文知识和字、词、句、段。它们均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运用教具充分直观

相对来说,理科教学直观性较强,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教具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勤想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具,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首先要用好用足课本上的插图,如《阿房宫赋》中的阿房宫图、《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别里科夫画像等;同时还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一些现成的实物,如讲《张衡传》时,可以借用一个实验室里的地动仪模型,讲《南州六月荔枝舟》时,可以上街买几个现成的荔枝;另外教师还可自制一些教具,如讲《〈指南录〉后序》时,可以绘制一张文天祥南下路线图,讲《图画》时,可以事先画好几幅水彩、水墨、白描和油画……实践证明:直观无尽,其效无穷。

多般武艺各用其极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学常识;就能力来说,包括听、说、读、写诸多方面;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牵涉到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多才多艺,“十八般武艺”,件件皆能。学问渊博,“解惑”、答疑才能左右逢源;技艺精湛,“传道”、“授业”才不至于味同嚼蜡。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个“杂家”,是个“全才”。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我不但强迫自己广博地学习各种语文知识,还曾登门拜师,学过一些音乐、美术、书法、写作、韵律、绘图、说唱、表演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讲汉字演变时,我当堂写下甲骨、钟鼎和真、草、隶、篆各种字体,深得同学欢迎;讲古典诗词时,我用古读法边讲边唱,同学们兴趣极高;作文评讲,我朗读自己写的“下水文章”,人物分析,我有意加进几个表情动作,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标签:;  ;  ;  

课堂教学中聚焦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探讨_板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