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
论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与发展
田 革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 冷战后,中国外交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逐渐走向成熟和自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外交战略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和平发展”,逐渐发展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外交战略的调整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 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和平;发展
冷战结束后,为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外交战略几经调整,由“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和平发展”,再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外交战略的调整与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1989年-2002年)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冷战的终结,标志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美国企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利用苏东剧变的冲击波,通过施加各种压力和制裁的方式,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妄想迫使中国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冷战的终结,同时消除了世界经济交往的藩篱,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
面对国际形势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就是“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我们要保持警惕,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朋友要交、心中有数。要韬光养晦,埋头苦干,不扛大旗不当头,过头的话不说,过头的事不做。要真正扎扎实实地抓好经济建设,不要耽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是无足轻重,是能够并且应该有所作为。”[1]
“韬光养晦”即在中国国力相对较弱、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中国的局面下,善于守拙,避免与西方国家发生正面冲突,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长远目标。
通过选择广西5所本科民办高校开展《广西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广西主要民办本科高校目前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如下特征。
“有所作为”即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利于国家利益的话不说,不利于国家利益的事不做;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谋求改善对外关系的同时,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完成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上合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非合作论坛的开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渠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际,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维持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在国际体系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国际体系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和维护者。
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动乱之际,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全面“制裁”,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出现严重波折。为扭转不利局面,争取外交主动,中国政府采取“四不两超”的应对策略,即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不对抗,超越意识形态和适度超脱。中国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有效化解了西方国家“制裁”和围堵的压力,保持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稳定,迅速扭转了外交上的不利局面。
抑制就是约束、压制,不同学科对抑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社会学认为,抑制是指为了保护自我形象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缩的行为,是个体为了避免来自外界的批评和嘲讽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是在特定场合或具体任务面前缺乏信心的表现。[1]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个人的行为不但会受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等的约束,而且还会受到来自个人内心准则的制约。
当然,鼓楼文化精髓强调的关爱,不仅仅是让员工多一份爱心、关心,更是将关爱体现在流程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如为了万人门诊秩序井然,医院门诊每一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诊疗流程,患者不需要上下楼梯。同时,在门诊楼设置了4300多张椅子,供医院穿行的患者和家属在看病过程中稍事休息。
2.全面融入世界,实现国际体系角色转变
1.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局面下,“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交往空间的扩展,为21世纪初中国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和平发展(2002年-2012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这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的“大局”,中国外交要从大局出发,为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和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2]这标志着“和平发展”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思维。
中国在反恐、朝核等重大国际安全问题上与美国展开密切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往来,保持了与世界主要大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高度重视周边外交,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邦、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推进睦邻友好,发展区域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非、中阿合作论坛成为促进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国家之间关系全面展开的机制和平台;中国积极倡导并参与多边外交机制和行动,在朝鲜、伊朗核问题以及阿富汗重建等问题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加大了在国际义务与责任上的投入,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承担了巨额维和摊款;博鳌亚洲论坛有效地促进和深化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1.“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极少数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威胁论”,意图为中国的发展制造障碍。为应对“中国威胁论”,安抚少数国家对中国国力迅速提升而产生的不安,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明确表达了和平发展的意愿。“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目标和对国际形势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第一,人的觉醒。虽然我们将图案中的神人,称之为神,实际上它是人。人驾驭着兽头,跨在鸟身上,在天上飞,这意味着什么?只能是意味着人的伟大。
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3]因此,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2.“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是超越大国崛起传统道路的战略
“中国不走一战时的德国、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那种以暴力手段去掠夺资源和谋求世界霸权的道路;也不走二战后那种冷战对峙、称霸争霸的老路”,[4]而是通过对外和平交往的方式取得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中国改革开放受益于长期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所以,中国既是国际安全机制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国际安全合作的有力倡导者和坚定维护者。中国在坚持自身和平发展的同时,“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维护世界闻名的多样性,倡导新安全管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5]
总之,“和平发展”外交战略就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发展、图创新,坚持走和平方式发展的道路,同时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努力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正如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亨利·基辛格所说,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是“渐进主义,顺应趋势,避免公开冲突;既占据有形的主动权(如资源或领土),又强调和谐世界的道义主张。”[6]十六大后,中国以“和平发展”外交战略为指导,以“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为总体布局,实行全方位外交。
今年3月,三十四团启动连队“两委”选举工作,李映华被连队党员选举全票当选为连队党支部书记。走马上任后,李映华立即开始走家入户,详细了解全连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征求职工群众对连队“两委”和连队发展的意见建议,对于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的职工群众,他都一一记录下来。随后,他和十连其他“两委”成员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坚持认真细致、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工作作风,顺利完成了全连土地确权划分工作,全连没有发生一起因土地确权划分而产生的纠纷。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一直以来被表述为“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一直以来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和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但是,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有独特的符合这个体系的功能定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对于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上述方案1、方案2和方案3新增容量分别为135.5 MW、120 MW和135.5 MW。按岛内最大一台单机或单极柔直输送容量考虑电源备用,各方案电源N-1情况下供电能力对比如表2所示。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家环境。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道路实践下的巨大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通过主办“文化节”、“文化年”、建立“孔子学院”等活动,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好感情,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和平、民主、文明、进步的国家形象。
“留守子女”大部分都是隔代监护,单亲监护,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普遍存在心理缺陷和道德品行等方面的问题,生活中存不安全隐患。针对以上情况,我主动找他们谈心,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并动员家长主动过问、关心自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
十八大后,中国政府提出“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中国政府从战略高度全面、系统、长远地规划中国外交。在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确立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到大国外交的新阶段。
中国还积极扩大交往范围,进一步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国先后与俄罗斯、东盟、欧盟建立了伙伴关系,并于2000年10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积极正确的应对策略,打开了外交局面,中国的国际环境逐渐改善。
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是在综合国力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对中国国际地位的重新定位
“中国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世界大国,利益遍及全球每个角落。”[6]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领域,提倡合作共赢,积极推动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在政治安全领域,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应对挑战中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度合作。国际社会一致看好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期待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中国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开展符合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大国外交。
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并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大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7]“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中国梦”追求的长远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在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和捍卫国家利益的同时,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就是以实现“中国梦”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努力目标;坚持以自身的和平发展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形式多样的伙伴关系,倡导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坚持正确义利观,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弘扬正义,在国家关系中义利兼顾,以义为先。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互利共赢理念,把“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密相连,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对接,打造合作共赢大格局,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主张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摆脱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冲突对抗的老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8]成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提出结伴而不结盟,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介入国际事务,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推动伊朗和朝鲜半岛核问题政治解决。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信息安全、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切实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大幅提升,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员,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亚洲投资银行的建立,为推进亚洲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全面提升,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理念,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发展与完善,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色彩的全球价值观。“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9]
总之,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中国国家战略的中心是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同时,作为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又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其琛.在外交部《邓小平外交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二日)[EB/OL]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dxp/study/200407240519.htm.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05-03-15(3).
[3]吕鸿,任毓骏,王如君.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N].人民日报,2003-12-11(3).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与中美关系——在纽约出席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午餐会上的讲演[EB/OL]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115/hpdl/txt/2006-02/16/content_6125443.htm.
[5]胡锦涛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8-24(1).
[6](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459,450.
[7]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30/c1024-26118788.html,2014.11.30.
[8]习近平:把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落到实处[EB/OL]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4-11/5200222.html?agt=15438.
[9]行久以致远——习近平主席2019年首访赴欧洲三国纪实[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28/c_1124292499.htm.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s Diplomatic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TIAN Ge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China's diplomacy has withstood the severe test of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gradually grown mature and confident,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hiding its strength and biding its time, making some achievements"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to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diplomatic strategies have created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levated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Key words :after the cold war; China; diplomatic strategy; peace;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 2019-04-05
作者简介: 田革(1968-),男,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外交、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D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7-0111-03
(责任编辑 李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