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窄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张贤

绞窄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张贤

张贤(广西柳城县中医医院 545299)

【摘要】目的:分析绞窄性肠梗阻的特性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并对其临床特点、表现以及病因和检验结果予以归纳总结。在本组60 例患者中,其中20 例患者接受行粘连松解术、15 例患者进行部分小肠切除手术、5 例患者接受肠扭转复位手术、疝内容物还纳联合疝高位结扎术患者12 例、乙状结肠切除术患者共2 例、回盲部切除术和肠套叠复位手术患者6 例。结果:治愈50 例、死亡10 例,死亡率是16.6%,死亡患者中3 例由于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4 例、出现急性肾衰竭现象导致2 例死亡,水电解质紊乱出现酸碱失衡现象致使1 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积极内科治疗,尽早手术,能提高救治成功率。使用CT 检测系统对于早期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绞窄性 肠梗阻 疗效 分析【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035-02绞窄性肠梗阻很难于肠壁血运障碍症状明显呈现时详细确诊,所以较为轻易地导致绞窄性肠梗阻的病情加重,该病的发生多由于肠部血管受到挤压、血栓的形成和栓塞,导致加剧肠梗阻的严重性[1]。本文选取2009 年1 月~ 2013 年11 月收治的60 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并对其临床特点、表现以及病因和检验结果予以归纳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性35 例、女性25 例,年龄处于12 个月~ 80 岁,其中4 例患者的年龄处于7 岁以下,12 例患者的年龄大于60 岁。从患者发病至诊断时间3h一4d,平均(1.5±1.8) d。25 例患者病发至就诊时间小于24h、25 例患者为25 ~ 48h、10 例患者超过48h。

1.2 临床表现:60 例患者中40 例体温超过38℃、45 例脉搏每分钟超过100 次、35 例呼吸次数每分钟大于26 次、13 例出现休克症状、30 例出现持续性腹痛现象、12 例存在无规律性腹痛症状、15 例腹部出现不适、恶心呕吐45 例、咳血和便血24 例、肌肉紧张和腹部包块55 例、腹部移动性浊音呈阳性5 例。

1.3 病因:60 例患者中由肠相互粘连引起绞窄性肠梗阻的20 例;股疝5 例、肠管壁疝3 例、腹股沟疝10 例、膈疝1 例、闭孔疝l 例;患有肿瘤9 例;肠扭转10 例;其他病因1 例。

1.4 极人臣设备检查:从检查客观数据显示有50 例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超过10×10,L;80%以上属于中性粒细胞分类、53 例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现象;25 例患者的淀粉酶呈上升趋势;18 例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上升;16 例患者的乳酸脱氢酶上升;15 例患者的无机磷上升;腹腔穿刺液呈现血液或者是异位的患者25 例。根据腹部X 光片检测显示20 例患者存在肠绞窄现象;CT 检测显示32 例患者存在肠绞窄现象;B 超检测结果显示8 例患者肠绞窄。

1.5 方法:60 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0 例患者接受行粘连松解术、15 例患者进行部分小肠切除手术、5 例患者接受肠扭转复位手术、疝内容物还纳联合疝高位结扎术患者12 例、乙状结肠切除术患者共2 例、回盲部切除术和肠套叠复位手术患者6 例。

2 结果治愈50 例、死亡10 例,死亡率是16.6%。多项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3 例、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4 例、出现急性肾衰竭现象导致2 例死亡、水电解质紊乱出现酸碱失衡现象致使1 例死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讨论绞窄性肠梗阻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其病理生理为肠腔内由于气体和液体输送不同而积储、膨胀,随着肠腔压力的不断升高,致使肠壁逐渐变薄,到一定程度时可使肠壁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起初可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肠壁淤血、充血、水肿、增厚、暗红;同时由于组织缺氧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壁出血、渗血。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血栓形成,动脉血阻塞,肠壁失去活力,肠管坏死,最后导致破溃穿孔[2]。据统计,绞窄性肠梗阻发病率占到肠梗阻的23%—28%,病死率高达6.6%—20%,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肠系膜血管受到挤压形成血栓或者是栓塞等造成了严重的肠阻梗[3]。总结本文中相关数据,肠梗阻发病原因主要是嵌顿疝、肠扭转、粘连这三项因素,而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多数存在腹部手术史或无手术史却存在腹膜炎病史,结肠肿瘤在绞窄性肠梗阻中患病机率也较高,本案患有肿瘤9 例。使用C T 检测系统对于早期诊断存在十分重要的辅助功效,本案中CT 检测显示32 例患者存在肠绞窄现象。

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的前提,也是改善预后的有效保障。但由于其病理生理特点,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往往比较困难。笔者的经验为:在实行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动态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及症状的变化,综合分析判断,对肠梗阻患者实施全方位身体检验,全面掌握患者病史情况,病情严重或者是存在腹膜炎病症的患者更要对其环境、身体等各方面实施严密监控,明确是否存在早期休克的现象[4]。早期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往往会伴有果酱便或血便,部分会有明显腹膜炎征象以及全身中毒症状,腹腔穿刺可穿出炎性或血性腹水;特别是对于症状持续加重,虽经积极抗休克治疗但无效或休克状态提前出现者,要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另外,当患者肠鸣音亢进,却突然减弱甚至消失,腹部可触及到宽大固定的肠袢,腹痛剧烈且呈进行性加重,或腹痛经呕吐、恶心后无减轻者,需要高度怀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绞窄性肠梗阻一旦确诊且经保守治疗无效者,需及时实施手术治疗。提前将手术准备工作做到位,以最快速度为需要手术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且及时补充药液,将水电解质紊乱、血含量缺乏、酸性中毒现象等随时纠正,为肠胃进行随时减压以方便诊断与手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把握其手术时机,在对急性肠梗阻进行系列治疗之后若患者的病情未得到缓解则需及时手术治疗,以控制患者病情阻止其呈恶性发展,切记不可直至诊断出典型腹膜刺激症状时才进行手术治疗。一旦延误手术时机,尽管能切除坏死肠段,但严重的感染将大大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手术中需要严格掌握治疗原则,首先要解除绞窄性肠梗阻的梗阻原因,之后确定肠袢的血运状况,肠壁是否还存在生机,若肠壁血运可以通过解除原因能恢复者仅需解除梗阻,对无生机的肠袢须予以切除。但需注意坏死肠袢并非简单的予以切除,仍需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决定手术的操作过程和步骤,若全身状况良好者可将坏死肠袢一期切除吻合,若全身情况较差或者肠袢是否存在生机无法判断者可将病变的肠袢外置,必要时行肠造瘘术,至全身情况及病情允许后再行二期手术。准确判断肠袢血运状况是决定其是否切除及切除范围的前提,主要依据肠壁的色泽、肠系膜动脉的搏动以及肠壁受刺激后的收缩能力进行综合判断[5]。笔者通常将肠袢绞窄因素解除后,用温热盐水纱布湿敷肠管10m i n,也可用0.5% 普鲁卡因封闭肠系膜根部,如肠壁的颜色无好转,仍为暗黑色或紫黑色,甚至刺激肠壁无收缩反应,失去正常的蠕动功能,常提示肠袢坏死或已失去生机;另外,观察不到该段肠袢的终末动脉搏动情况,肠袢浆膜面无光泽、切开无出血,肠管瘫痪、扩大,以及缝针阻力较正常肠组织大者常常提示肠袢坏死或已失去生机。明确肠管的病变范围,对于确定切除范围并不困难,但临床常常存在病变范围不明确的情况,此时须谨慎切除。若受累的肠袢较短者则以切除为佳,若受累的肠袢较长者则尽量避免因大范围切除导致的短肠综合征,须先行肠外置术观察受累肠管,肠袢色泽转佳者回纳腹腔,否则可行适当的肠管切除。总之,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早期诊断,在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基础上尽早实施手术治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1] 李保明. 绞窄性肠梗阻68 例临床诊治分析[ J ] . 医学信息( 中旬刊).2010(8):2024—2025.[2] 郭科,封光华,贾忠. 绞窄性肠梗阻的外科诊治新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8):27.[3] 郑泽霖,房学东. 绞窄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和临床[J]. 临床外科杂志,2000(2):7l 一72.[4] 周喜斌. 绞窄性小肠梗阻59 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2):21.[5] 史楚平,曾斌. 33 例绞窄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1(中):48.

论文作者:张贤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

标签:;  ;  ;  ;  ;  ;  ;  ;  

绞窄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张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