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论文_郁永生,曹冰杰

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论文_郁永生,曹冰杰

郁永生 曹冰杰

扶沟县花园小学 河南 周口 461300

【摘要】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还存在外源性动力不足和内生性动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要建立扁平式的学校教研结构,优化教研共同体教研活动方式,构建以学科为主的教研共同体。

【关键词】学校;教师;教研共同体

当前,教师教学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学习、研究和交流。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建立服务学校的专业支持网络。教学研究是教师本应该有的专业权力,也是教师专业自主的重要体现,是教师从被研究者到研究者的一次转变。强化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构建教师教学研究保障机制,使教师将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个人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专业生活方式,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但是名目过多的研究活动也往往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压力,甚至是负担。实践中,由于教师和校长等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多是基于行政的要求下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使得不少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增强教研的有效性,分析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对教学研究共同体的理解

当前,学界和一线教育工作人员普遍认识到教师的工作和成长并不是与世隔绝,也不应该是单兵作战。教师可以通过建构学习共同体,同行间相互协作、经验共享,在相互交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专业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群体的教师教研活动实际上拥有共同体的三个要素: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信仰;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学工作为基础,在共同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共享一定的资源和利益,建立一定的机制形成交流、互通的教学研究组织形式;教师与同事、同行之间相互了解,彼此清楚每个人的工作和教学任务。也就是说,群体的教师教研只有在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之为教研共同体。

二、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研共同体构建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当前,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外源性动力不足和内生性动力不足两个方面。

外源性动力不足,主要指来自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支持和支撑力度,严重不足。表现为基础性支持力度严重不足,技术性支持力度匮乏,社会环境性支持力度“畸形”;“权力”与“权威”的弱化甚至“不作为”,教育制度严重缺失和虚化;道德约束力下降;评价的策动力缺位或错位。

内生性动力不足。内生性动力指因发展主体自身具有成长愿望而产生的内部发展动力,也就是由影响主体发展的内在各因素的集合所构成的的促进主体发展的力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研共同体发展过程中,内生性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发展主体“内需”不足,如内在“刚性需求”不足,自身发展“柔性需求”不足,高层次的“事业需求”不足;发展主体主动性不足。[1]

三、优化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扁平式的学校教研结构

目前,一般学校教研结构主要是由校长室、学校教研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等层级构成的科层制组织结构。这种科层制组织结构不仅阻碍了学校教研共同体中各共生单元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而且损伤了应当在学校教研共同体中承担主体地位的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新性。因此,要实现学校教研共同体发展,就应当建立扁平式的学校教研结构。此结构的价值在于更能体现教师共同单元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唤醒教师的生命感和价值感[2]。在扁平式学校教研结构中,决策层成员为校长和校务委员会,保障层成员为教研处、教研组及总务处,实施主体为教师和自愿组成的任务小组。各层级之间的成员可以互换。此结构实现了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可以不用和中间层交流而上报到校长层,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

(二)优化教研共同体教研活动方式

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为一般的听课评课,缺少研究的主题,缺少理性的思考,缺少连续的跟进,因此效率比较低下。面对这一现状,要优化教研共同体教研活动方式。一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教研,主要是记对教改中碰到的一些难题或重要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二是有意识的进行“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捷径。三是多次磨课的持续跟进式教研,这种教学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持续跟进式的研究。最后还有共同体教研新范式,即网络式教研,利用网络开展不定时的教研活动。如网上“教师论坛”、“共同体微信群等”。[3]

(三)构建以学科为主的教研共同体

教研共同体,是一种联合教研模式,是根据各自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的。它基于学校而不限于学校,它摒弃脱离各种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集集体智慧、集校内外各方的合作与支持,相互协作,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共享经验与成功,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教研共同体,是教师最日常、最具操作性的、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共同体,是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教研的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和理念转化为教师行动策略的智慧型集体,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基地。重视学科教研共同体制度化,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中岭.县域教研共同体的动力困境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5).

[2]周琴.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校本教研共同体建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

[3]王志军.初中文科综合教研共同体的建设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论文作者:郁永生,曹冰杰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  ;  ;  ;  ;  ;  ;  ;  

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论文_郁永生,曹冰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