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施工阶段工程造价预控系统是一个动态循环控制系统,该系统中,信息数据采集、实时测算、与计划造价偏差分析、优化调整以及跟踪反馈是具体的流程环节,该系统中信息数据采集既是造价控制端点又是终点,造价预控以信息数据为根据展开预测,在实时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实际造价与计划造价偏差,在偏差原因分析后提出优化调整措施,调整后跟踪检测,反馈信息回到数据采集节点闭合,形成一个动态的可循环的造价预控系统。
关键词:工程造价;动态测算影响因素;优化调整
1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动态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信息作为工程进行施工调整的重要依据,贯穿于整个阶段,是动态控制的重要脉络。管理信息化原则要求对信息市场的精准把捏,对信息管理人员的重点培养,对信息归类整理化及建立资源数据库的强化实施。信息管理的高效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动态控制的时效性,只有将工程相关信息理清脉络,才能及时反馈,做出科学有序的调整,使施工畅通进行。
1.2经济性原则
从施工的人员配置、建筑材料设备的竞价、及财务运转方面着手,优化施工方案;从管理角度出发,合理确定施工的最佳组织方式,提高管理活动的灵活性,进而降低成本,保证经济性原则贯穿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
1.3动态原则
部分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时限性,并且施工建设期较长,资金的时间价值变化显著。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信息的更新,定期或不定期的选择时间点收集成本投入的实际价值,并与预期制定的目标值对比分析,找出偏差原因,确定调整措施,可及时制止并纠正偏差,如此循环往复,才能真实地反映工程造价的动态变化。
2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国家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影响
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始终以市场为中心、现行的国家政策为导向,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市场供求变化牵动着施工阶段所需资源的物价浮动,物价变动进而影响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整体变动。
2.2施工作业人员的影响
建筑安装工程费中,人工费用占12%比例,工人的主观责任意识与技术水准影响着工作效率,即工作效率越高,总造价越低反之工程总造价升高。固如果作业人员施工技术不过关,现场管理人员疏于巡视检查,误工、返工率就会増高,直接导致了工期延长,即増大了工期成本。
2.3施工材料与机械设备的影响
施工材料与设各作为施工过程中必备的耗用资源,材料费用在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中约占60%左右,机械设备费约占40%左右,材斜与机械设备的采购、管理化及库存费用严格制约着工程总造价,因此,能否实现合理的物力资源配畳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关键。
2.4工期进度的影响
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与造价紧密相连,由于物价受到市场的严格制约,则工期越长,物价变动的可能性越大,钢筋、混凝王等主材费用的増大、机械设备的闲置都将带来巨大的造价偏差,因此,工程施工进度是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重要影响因素。
2.5施工质量的影响
施工质量是影响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一个关键因子,工程质量与造价成马鞍形曲线,过高过低都将导致造价增大,即较高的工程质量必然带来较高的工程造价,但同时也降低了返工误工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而降低了返工费用,降低了总造价。反之,低劣的施工质量直接导致人工费用与材料费用的増大,工作往复致使工期延长,有増大了市场的制约性和不确定性,总造价必然受到巨大的影响。
3工程造价偏差动态调整措施
3.1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对生产人员定期培训,加强劳动纪律,改善劳动组织,加大管理力度,保证正常的建筑工作进度;合理规划辅助用工、非生产用工与生产用工的配置比例,降低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最大限度减少窝工浪费;在资源使用量小于目标值的时段内,增加工人作业时间,适度加班加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注重材料科学规划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时组织材料、构件的供应;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降低堆放、仓储损耗,严格控制每个环节;对材料操作损耗较大的工作流程,设定专人负责制度;合理规划运输方式,减少二次搬运,遵循购料就近原则,降低运输成本;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降低材料存储成本;结合材料价格控制材料资源种类的选择,在施工技术上降低材料损耗量。
3.3提高设备利用率
结合施工方法,在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减少零星配件的使用,尽量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尽可能选择设备租赁,减小购置成本;合理配置主辅设备,提高主要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注重机械设备的多重功能,发挥设备最大工效;注重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制定保养制度,进而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机械设备使用费。
4工期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动态调整措施
4.1集中优势按时完成关键工作
为关键工作优先提供资源,组织骨干力量集中各种优势保证按时完成。检查关键线路上主要工作的提前及延后的工作时间,看进度变动是否已经造成了总工期的变化,若不能满足原工期要求,则应该对关键线路进行综合调整,对资源供应充足、质量安全要求小的工序进行工期压缩,适度加大资源供应量,在满足工期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工期成本压缩。
4.2合理规划非关键工作
检查非关键线路的主要工作,若非关键工作延长了时间,检查关键线路是否改变,若已经改变,则需要对整个网络计划进行全盘调整;在资源使用量大于目标值的时段内,找出非关键线路上所有需要该项资源的工作,通过对非关键线路上的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完成时间在时差范围内调整,减少资源使用峰值段的使用量;若非关键线路上的工作时间调整未达到降低资源使用峰值目标,即可减少非关键线路工作的资源投入量,时差内延长该工作持续时间。
4.3紧密连接工序
绘制出的网络计划前锋线,明确具体提前和落后的天数。进行班组整改,确保工序紧密连接,在遵守工艺逻辑、保证不会怠工的同时,选择最短的关键线路,压缩工期;用日计划保证周计划,用周计划保证月计划,用月计划保证节点工期,使节点工期保证总体计划。
5质量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动态调整措施
5.1加大预防措施
禁止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确保每一道工序质量;根据质量控制点,作好中间交接工作,验收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质量检查记录跟踪到位,及时准确;成品保护措施得当。
5.2保证原材料质量
严格控制采购环节劣质或者不符合规定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避免材料在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坏;完善材料的验收制度,及时补给合格材料,加强材料的库存管理。
5.3降低停工与返工损失。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保证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准;提升管理人员的主观责任意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质量惩罚措施,调动班组的积极性,降低停工、返工事件的发生率。
结束语: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必须以实时预算为基础,数据的冗余处理是提高造价测算精度的前提,预测周期的缩短是提高造价测算精度的途径,信息反馈是提高造价测算精度的关键,只有提高了施工过程中时点测算精度,才能提高整个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预测精度,进而确定相应的优化调整措施,及时反馈,系统循环,最终形成工程造价动态预控系统,遵循造价动态预控原则,有利于建筑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减小损耗,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 梁喜,刘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建筑工程造价预测模型[J].技术经济,2017,36(3):109-113.
[2] 叶青,陈菲,刘婧.基于 RN 和 GN 的两种 RBF神经网络的工程造价预测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46(7):25-30.
[3] 潘雨红,张宜龙,等.基于 GA-BP 算法的公路工程造价估算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2):141-145.
论文作者:王润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工程造价论文; 工期论文; 造价论文; 关键论文; 动态论文; 偏差论文; 材料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