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功利主义、效率与协调_创新原则论文

创新:功利主义、效率与协调_创新原则论文

创新:功利、效率与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利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08-0001-05

创新

当前,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强音。

创新是人的自觉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外部世界和自己具有新事物,以满足自己生存 和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言的。守旧是人们对已有存在的满足。任何一种状态都是有限的 ,如果人们一直维护这种状态并使其僵化,那就会导致熵增和衰退。人类的需要是个不 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 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32页。)所以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获得的东西,为此就要不断超越已有的 存在,使世界出现新的事物。创新是从结果方面来表述人的活动的概念。人的活动是否 是创新活动,关键在于这种活动是否导致新事物的出现。

创新又是相对于自然界的演化而言的。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也会出现新东西。但自然演 化的速度缓慢,自然界演化出的新东西也未必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自然界不是为满足 人的需要而演化的。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9页。)“改变”的结果是使世界出现了新事物,满足 了人的需要。自然界会“出新”,但我们不把这看作是创新,因为创新是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对自然演变的等待也不是创新。创新强调的是人的创造性。

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东西,都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的总和,也是人与其它 动物相区别的一切的总和。创新是文化之源,是文明发展的动力。人类文明的发展,取 决于创新,取决于创新的内容和速度。创新是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主要分为物质创新和 精神创新两大类,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创新、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文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各种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创新。人类活动(劳动、实践) 的精髓是创新。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95页 ,人民出版社,1984年。)人既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又是自己创新的结晶。一部人类的 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新陈代谢是人的生物生命,创新是人类的社会生命。 人猿揖别以后,人类的进化已不再是生物的进化,而是文化的进化。创新是人类的进化 。

当前,人们之所以更加强调创新,不是因为人类到今天才开始创新,而是因为人类创 新的内容和形式今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根据摩尔定律, 电脑的容量平均每18个月就翻一番。技术创新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发展 模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主要是物质创新带动知识创新,现在则常常是知识创新带 动物质创新。许多国家都在调整自己的体制和政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已越来越成为创新 的竞争。

但人们在强调创新时,容易忽略了事情的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创新在创造灿烂文化的 同时,也制造了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功利原则与效率原则

创新活动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功利原则和效率原则。

功利原则(或称利益原则):人们的创新活动都是为了谋求功利、利益。边沁说:“功 利原则指的是: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 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看该行为增进或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 ”“所谓功利,意即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 就趋于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和幸福(所有这些,在目前情况下都是一回事)。”( 注: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择》第211—212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这就是 说,求福避祸(或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而福祸都是由外物引起的。

约翰·密尔说:“在一切道德问题上,我最后总是诉诸功利的;但是这里所谓的功利 必须是最广义的,必须是把人当作前进的存在而以其永久利益为根据的。”(注:约翰 ·密尔:《论自由》第11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道德也离不开功利,但这里所说的 功利指的是人类永久的利益。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1卷,第82页。)“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使自己出丑。”(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页。)显然,创新也是一种“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事 业。离开利益来谈思想,是没有意义的。当然,不能把利益仅仅理解为个人的利益。

邓小平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 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 唯心论。”(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邓小平在这里讲了革命精神与物质 利益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不讲革命精神和不讲物质利益,都不是马克思主义。“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效率原则(或称效益原则):人们的创新活动都应当谋求尽可能高的效率,谋求利益的 最大化。斯宾诺莎说:“人性的一条普遍规律是,凡人断为有利的,他必不会等闲视之 ,除非是希望获大的好处,或出于害怕更大的祸患;人也不会忍受祸患,除非是为避免 更大的祸患,或获得更大的好处。也就是说,人人是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 。我说人权衡取其大,权衡取其轻,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不一定说他判断得正确。这条 规律是深入人心,应该列为永恒的真理与公理之一。”(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 史教研室:《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349页,商务印书馆,1975年。)有利必有害 ,权衡利害,尽量谋取大利和轻害,是“深入人心”的“永恒的真理”。

马克思说:“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 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第281页。)这是从创造论的角度对效率原则所作的精辟表述,意思是说要用尽 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

效率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活动,也适用于认识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活动。14世纪英国 哲学家奥卡姆提出了“奥卡姆剃刀”的说法。他的大量著作很少有人阅读,他的一句格 言却传诵至今:“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那一切多余的、可有可无的东西,都应当用 这把剃刀剃掉。马赫提出了“思维经济原理”,他说:“由于人的生命短促,人的记忆 能力有限,任何一项名副其实的知识,如果没有最大限度的思维经济,都是不能得到的 。因此,可以把科学看成一个最小值的问题,这就是:化费尽可能最少的思维,对事实 作出尽可能最完善的陈述。”(注: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46页 ,商务印书馆,1964年。)

这两条基本原则是合理的,是人类创新活动不断成功与发展的基本保证。

人是一种物质实体,是一种动物,人必需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才能生存, 所以人有物质需要和物欲。精神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说:“我 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 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 住以及其它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恩格斯在悼念马克 思逝世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规律,即历来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 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 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9卷,第374—375页。)每个人都只能直接感受到自己和感觉(如饥寒、温暖的感 觉),所以人们一般直接关注的是自己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 没有每个个人的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人类利益都无从谈起。如果没有人们对自 己合法利益的谋求,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难怪霍尔巴赫说:“利益是人类行动 的一切动力。”(注: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512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

人的生命短暂,精力有限;地球上的物质资源短缺,越用越少;人的愿望是多方面的 ,人类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完全满足的。所以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必然要不断提高创新的效 率。人类文明之所以会不断进步,而且物质文明、科技文明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关键 在于在不同创新效率的竞争中,社会总是选择高效率,淘汰低效率,使高效率的创新者 拥有更好的创新条件。在高效率面前,维护低效便是守旧。高效率战胜低效率,又被更 高的效率所战胜,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效率的不竭追求是创新的灵魂,一切创 新不仅是为了从无到有,也是为了从低效到高效。效率是生命,效率是关键,效率是发 展。人类只有通过效率的不断提高,才能不断超越种种的局限性。所以从斯密和泰罗以 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都持有“效率至上”的观点。

功利原则是动机原则,效率原则是效果原则。功利原则使人获利,效率原则是人的利 益不断增加。这两条原则的结合,便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每个人都力求自己利益 的最大化。人们都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行动,终于使人的创新效率大大超过了自然 演化的效率。

无序之源

但是,个人利益及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又是无序之源、罪恶之源。

人的利益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就利益主体而言,有“我利”也有“他利”, 有个人利益,也有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人类利益;就利益内容而言,有物质利益与精 神利益,有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就利益生效的时间而言,有眼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短效利益与长效利益。这些利益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人们都要谋求个人利 益的最大化,但这个目标既可以通过互惠共利实现,也可以通过损人利己达到。即可以 导致善,也可以导致恶,并且容易产生一种倾向——认为个人私利高于一切,手段可以 随心所欲,私欲膨胀,物欲横流,导致拜物教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亚当·斯密已意识到经济活动具有自发导致道德沦丧的趋势,他写了《国富论》,又 写了《道德情操论》,既谈到了“经济人”,又谈到了“道德人”,但却很难把二者统 一起来。根据“经济人”的假设,人们都从个人私利出发,但又如何在客观上达到为社 会谋取公利的效果呢?亚当·斯密认为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他说:“一 般说来,单个的人实际上既没有增进公共利益的打算,也不知道他的行为增进了多少公 共利益。但是,由于他具有支持本国产业而不是外国产业的偏好,他保护了自身的经济 安全,由于他以产品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管理他的产业,他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个人在 这一过程以及其它许多过程中,都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并最终增进了社会的利益 ,虽然这最终的结果并非出自个人的意愿,”(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下卷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91年。)但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 不是万能的,它本身就有正负两方面作用,并不能保证从利己的动机出发,必然达到利 人的效果。马克思曾引用过别人的话,说有多少利润,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丧天害理的 罪恶,至今读起来仍感到触目惊心。

既然创新效率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准,那创新效率当然也就成了评价人们活动成绩的 主要标准。在市场经济的很长时期内,物质财富的多少是人们活动成绩的主要标志,具 有不同的财富就会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效率越高的人,在竞争中就越居优势地位。这 就会造成一种“马太效应”:高效率者的效率越来越高,低效率者的效率越来越低,效 率高低的差别越来越大。效率高者在社会上便是强者,效率低者是弱者。强者越强,弱 者越弱。所以,效率原则的贯彻,便会产生一种自发趋势,使人们之间的财富与社会地 位的差别越来越大。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人的不平等之源。

创新效率的高低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机遇因素。主观条 件有后天因素,也有先天因素。人是最复杂的存在,是最富有个性的存在,每个人都是 一个小世界。人们之间的体力差别不大,但智力、思想境界的差别却很大。先天条件、 后天环境以及机会都不是由自己选择的,所以不同的人其活动效率不可能相同,创新效 率的高低,也不完全是个人的责任。

如何实现高效率、利益的最大化?可以有不同的手段。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可以用善的 手段,也可以用恶的手段。有时按道德规范办事,需用较高的投入才能得到一定的回报 ;而用恶的手段,则可以用很少的投入,获得很多的回报。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人 就会采用恶的手段。他们会认为恶比善能带来更高的效益,恶的手段比善的手段更合乎 效率原则。在“利”的面前,“德”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利”可以给人以活动的冲动 ,“德”却给人以行为的约束。

有些人可以通过恶的手段获得许多他本不该获得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恶者便成了 强者,而善者却可能成为弱者。在利益最大化的无止境的追求下,一部人恶者既越来越 强,也越来越恶。当恶者成为强者时,抑恶扬善便只是善者一厢情愿的梦想。这便是人 类文化虽不断创新,但天下却总不得安宁的根源。

当创新活动所遵循的功利原则和效率原则推广到人们活动的绝大多数领域时,这两只 “看不见的手”,一只在创造着文明,另一只则在进行着文明的破坏。两大基本原则的 贯彻,每时每刻都在孕育和产生着人类的两大公害:自私和贪婪。

协调

创新本身是建设性活动,但创新所遵循的两条基本原则,却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产 生了正负两方面的效果。我们的任务仍然是趋利避害,使正面作用尽可能大、负面作用 尽可能小,这仍然是在贯彻效率原则。但效率原则本身不能解决它自身在贯彻过程中的 效率问题,为此就要提出第三个原则:协调原则。

协调原则:人们使自身以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自觉活动。和谐是物 质和过程内部各种有质的差异的部分协同共进的关系。协调是建立和谐,不断提高和谐 度的基本手段。协调既是外部世界的基本辩证法,又是人类各种活动(包括创新活动)的 基本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辩证法的核心是协调。

协调的前提,是各种事物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分化是世界发展的规律,它造 成了事物的多样性,不同事物发展不同步、不均衡,彼此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差异是一 切矛盾的基础和萌芽。各种事物(包括同一事物的各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 它们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相互转化,相互肯定,又相互限定、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否定。赫拉克利特说: “自然界……总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注:北 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9页。)黑格尔说:“和谐一 方面见出本质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的绝对对立,因此它们的相 互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注: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80页。) 多样的统一,便是和谐。

协调的关键是配合和适当。配合指各种事物相互补充、相互推进,适当是相互限制, 不让一个事物过度发展而抑制了别的事物的发展。比例均衡、结构有序,使正面作用具 有非加和性。

当前,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创新事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是贫富差别却越来越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1999年,全球最富有的20 0人的财富累计达1万亿美元,人均50亿美元;而生活在43个最不发达国家的5.82亿人口 的总收入才1460亿美元,人均250美元。”(这就是说,最富的人均财富是最穷的人均的 2000万倍。)“全球有13亿人处于贫困状态,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另据统计,现 在全世界饥饿人口6年增加3亿,2002年已达11亿,相当于世界人口的20%,每14个儿童 就有1个死于营养不良。阿恩特说:“过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民民入的增加并没有 对穷人起显著程度的影响……贫困问题深深植根于制度构架之中,特别深植于制度内部 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分配之中。”(注: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第110页,商务印 书馆,1999年。)

危机与冲突持续不断。人类在20世纪一方面创造了丰富文明,一方面又出现了两次世 界大战,出现了南京大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有人说20世纪创造的财富超过了历史创 造财富的总和,又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超过了历史上历次 战争的总和。高技术已成为霸权主义的强大武器,霸权主义掌握了高技术,它就会主宰 世界。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使国际竞争愈演愈烈。21世纪的天下,仍不会太平,可能 会出现巨大的灾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早已严重失衡。智慧与道德是人类的 两种基本的精神力量,这两种力量已严重分离,人类已患有这种“精神分裂症”。科学 技术的作用光辉灿烂,如日中天;道德的作用若有若无,寥若晨星。技术产品的更新一 日千里,人类心灵完善步履维艰,正应了那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物质文 明不断发展,人性却不断被扭曲。弗洛姆说:“人制造了像人一样行动的机器,培养像 机器一样行动的人——有利于非人化的时代。走这个时代里,人被改造成为物,变成生 产和消费过程的附属品。”(注:沈恒炎:《未来学与西方未来主义》,第182-183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人类创造了庞大的人造物世界,使自然界尽量“人化”, 难道最后的结局是使人类“非人化”吗?

马克思当年所说的异化,今日比比皆是。人们不得不问:人类向何处去?李远哲说:“ 世界各国为了在以高科技为后盾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都在努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希望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赶上先进国家。但是如果先进国家走过或是目前正在走的路,不 是一条全世界能够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那么未开发或开发中国家紧跟先进国家后头努 力追赶,就似乎毫无意义。因为这一段辛苦追赶的路程,很可能是人类共同走向灭亡的 路程。”(注:李远哲:《纪念北大百年校庆的演讲》,《光明日报》,1999年2月26日 。)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解决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矛盾中的一方战胜另一方, 使原有矛盾消失,转化为别的矛盾。有的是矛盾各方相互配合,处于某种和谐状态,都 对矛盾体这个系统作出贡献,这便是协调。我们要积极贯彻协调原则,用和谐观念(系 统、多元、协调、均衡、共存共进的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协调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因为通过协调可以使系统产生新的功能,并优化各部分的功能。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创新与协调是人类两项永恒的基本任务。创新中 有协调,协调中有创新,二者应比翼双飞。我们在强调创新时,务必要对创新的各方面 社会后果,保持清醒的头脑。

标签:;  ;  ;  

创新:功利主义、效率与协调_创新原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