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_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_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约距今46亿年前,浩瀚的宇宙中,诞生了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广垠的太空相比,她就像一艘宇宙飞船,和太阳系的其他成员一起穿行于辽阔的银河中。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形成了陆地和海洋,起初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整体,称为联合古陆。距今1.8亿年前,联合古陆分裂,形成了分离的大陆和隔离的海洋。距今6000万年前,恐龙灭绝,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青藏高原开始隆起,逐步奠定了今天的生态环境。

我们人类的出现只是近200多万年的事。而且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中度过的。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传统农业社会距今只有1万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几千年。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中,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人类被动地顺应大自然,这一时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上是和谐的。

200多年前,随着世界第一台蒸汽机在英国诞生,轰轰烈烈的工业化革命开始了。在不到200年的短短时间里,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的耗竭。这使得人类开始反思发展的结果。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20世纪中叶先后出现了伦敦光化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日本水俣病等公害伤亡事件,向人们敲响了环境的警钟。

40年前,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在美国出版,该书列举了大量污染事实,令世人震惊。10年后,也就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环境报告——《增长的极限》,警示人们要注意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同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会议的基调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在会后的20年里,人类围绕着环境与发展问题展开了艰辛的探索。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发表了《21世纪议程》。同年7月,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起草《中国21世纪议程》,并率先完成。2002年,恰值里约环发大会10周年之际,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新世纪首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地球峰会,在人类环境与发展文明史上又谱写了新的篇章。大会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执行计划》,这表明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家园进行关注和忧虑。

尽管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以及过去一些政策的失误, 因此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和人民在环境与发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96年,我国正式提出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近几年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先后实施了一些重大的治理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沙源治理工程等;在环境污染治理上,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重点水域污染治理、关闭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等。可以说,近十年是我国在环境治理上最为重视、投入最多的十年。不过,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累积性和长期性,决定了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会日愈突出。

空气污染严重

随着人类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系统紊乱,洪水、干旱、飓风等自然灾害剧增。有关数据表明,自工业化以来的200多年里,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50%,全球平均温度因此升高了0.6度。全球气候转暖,导致蒸发量增大,降水量也相应增大,但由于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使得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而一些地区的洪水现象增加。同时热带、亚热带的海洋低气压气旋形成条件加强,飓风灾害天气增多。

现代社会中各种制冷设备的发展,氟利昂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臭氧减少,南极出现臭氧洞,大气臭氧层变薄,太阳紫外线长驱直入。同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物等污染气体增加,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损害极大。

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较小,从这一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更大的责任。但近2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发展较快,化石燃料消耗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已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国之一。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主要是由能源结构决定的,属于煤烟型污染。我国能源结构中有75%是由煤为原料组成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酸雨态势扩大,出现酸雨的城市占全国城市半数以上,从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南方。

据统计,2001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三级及三级以下的城市各占1/3。全国城市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全国近2/3的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并且近三成的城市超过国家三级,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这与当地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和荒漠化的环境条件有关。

随着小汽车走入中国百姓家庭,汽油消耗量急剧增加,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将会增加,城市交通污染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为此,我国已经在加紧研究今后交通发展战略,将会有效解决交通能耗污染问题。

此外,为解决大城市能耗污染问题,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还将“西气东输”列为重要工程。

水污染严重

我国水资源约2.8万亿立方米/年,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不足2200立方米,仅及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而且水资源空间匹配欠佳,我国北方耕地占全国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刚好相反。目前有20%的城市供水困难。尤其是北方城市普遍缺水,许多城市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出现了“漏斗”型地陷56个,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其中北京市有近千平方公里。水资源已成为我国北方工农业和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我国用水方式落后,我国人均用水量约550吨,其中农业用水占总量85%,灌溉用水效率只有25%-40%,单位产品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可见,节水潜力较大。

为解决北方用水问题,国家已开始实施南水北调计划,调长江水以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开源固然需要,但树立节约用水观念更重要。

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污染也很严重,2000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94亿吨,并仍有45亿吨没有实现达标排放,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且处理率较低。因此,全国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2001年全国重点水质检测断面资料显示,七大水系污染均比较严重,一类至三类,也就是较好的水质,所占比例不到三成,四类水质不到二成,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占一半以上。

目前,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也相当严重,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许多城市尚未实现雨水与污水分离,城市污水直接排到河里,黑色河流恶气熏天。一些城区湖泊水体由于污染富氧化较为严重,湖中鱼类大量死亡。过去城里的涓涓清泉、湖边的鸟语花香亟待恢复。

我国江河、湖泊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面状污染;二是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点状污染。改善水质状况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用有机肥料,利用生物措施解决农作物病虫害;积极筹措社会各方面资金,建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城镇污水的处理力度。

垃圾包围城镇

城镇生产和生活的每一天都在产生大量的垃圾,由于缺少足够的垃圾处理设施,处理率较低,全国2/3的城市和绝大多数集镇都处在垃圾包围中,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变废为宝、美化环境是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垃圾来源,一是工业排放的固体废物,主要集中在煤炭、采矿、冶金、化工等行业,尤其是煤炭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占一半左右;另一个是城镇生活垃圾。现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超过1.5亿吨,与20年前相比增加了近6倍,这主要与城镇化快速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到5%,历年城市生活垃圾堆放量达65亿吨左右,占地面积近600平方公里,全国有2/3以上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

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扔放,特别是将金属、玻璃、塑料、废纸等可回收物品与其他可分解的有机物分开投放会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降低垃圾处理的成本。因此,全民树立环保意识和环境文明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更美好。

为清除固体废物垃圾,国家已制定了有关法律和规划,一些相关技术也比较成熟。工业固体废物主要通过回填和综合利用的方式;城市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分选、回收、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等过程,生产有机肥和建材等新产品。目前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引进或开发出垃圾处理的工艺设备,并对城市生活垃圾采取收费制度,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创造出一个优美清洁的城市环境。

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拥有世界7%的国土,且绝大部分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以秦岭——淮河为界,北部为温带,南部为亚热带,我国台湾、海南及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大兴安岭至青藏高原东部一线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该线以西年均降水在400毫米以下,为半干旱和干旱区,以东年均降水在400毫米以上,为半湿润和湿润区。800毫米等雨量从沈(阳)大(连)线经淮河——秦岭线到云南腾冲,为半湿润与湿润分界线,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此线以西、以北地区。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我国地形由西向东呈三级阶地式分布,并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青藏高原寒冷湿润,西北荒漠干旱,中部山地纵横,东部沿海气候湿润、平原广布。多样的自然条件为全国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近2/3是山区,故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16.7%,全国年水土流失总量达46亿吨。比较严重地区是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以及西南喀斯特山地丘陵区。

青藏高原孕育了母亲河、扬子江,还有奔出国界的澜沧江,因此又有“三江源”的美誉。但由于生态破坏和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正威胁着三江源。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50多年来由30%减少到15%,导致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为此,国家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期有效遏制大江大河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的结果是石漠化,我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并正在以每年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展。其危害不亚于沙漠化。黄土高原是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黄河中下游的河床不断淤积、抬生,已成地上悬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严重水土流失地区占50%以上,其中每年大于1万吨/平方公里的面积占20%。每年入黄河泥沙达8亿吨,损失氮、磷、钾养分500多万吨。水土流失的原因在于山地植被稀少,目前我国人均林地不足2亩,人均木材蓄积量仅9立方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16.5%,但一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低,如西北地区仅为5%,远低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27%。不过与建国初8.6%相比,已有了较大的提高。

为进一步加大西部山地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有望早日遏制水土流失的危害。

荒漠化速度加快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占绝大部分,约为国土面积的18%左右。沙漠化就是指土地向沙地、沙漠演替的过程,但沙地与沙漠有较大差别,沙地特指具有一定生物生产能力的沙质耕地、林地或草地;沙漠是指植被稀少、生物生产能力极低的大面积沙质荒漠,是沙漠化的顶极状态,多为古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引发远距离传输沙尘暴的主要是沙化土地,而不是天然沙漠。

近些年来,我国沙漠化及沙尘暴危害日趋严重。每年沙漠化吞噬的土地相当于一个中等面积的县,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沙漠化所引发的沙尘暴也日益频繁。不仅北京地区的沙尘暴较为严重,西安、沈阳等绝大多数北方城市都在遭受沙尘暴的袭击。近些年春天的沙尘暴已经波及到了南京、上海等地。过去,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而近几年即便是冬天也出现扬沙和沙尘暴天气,2001年冬一些地区出现的“黄雪”便是一例。

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如滥垦、滥牧、滥采、滥伐、滥用水资源是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直接影响因素。其形成过程是人类活动诱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互作用、不断恶性反馈的结果。

由于沙化治理不仅关系到当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因此在今后治沙过程中,在经费投入上,宜采取中央财政为主、受益地区、沙化地区、全社会组织和国际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复合形式。各受益城市和地区以不同方式进行对口支援,像三峡工程移民一样,安置好外迁的沙区生态移民也将是十分重要的。

保护生物物种任务艰巨

一些资料表明,工业化以来,由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地球上生物物种以近千倍于自然灭绝的速度在消失,每年消失的物种近千种。目前全球已鉴定物种约170万种,这一数字据估计只相当于现存物种的1.7%,许多物种在没有被发现时就灭绝了。人类的食品和许多药物都来源于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最大的资源损失,将加大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性。

森林是野生生物的主要栖息地。150年前全球森林覆盖率为37%,目前已下降了10个百分点,特别是“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由连片的森林减少了近半,并以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仍在砍伐,由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国家多为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及生产方式的原始,对热带雨林进行大量砍伐的现象尚难于制止,一些地区的热带雨林,如亚马逊河流域乱伐现象相当严重,可能有消失的危险。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会减弱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更为严重的是使全球野生动植物失去了最好的大家园,并通过生物链致使一系列的生物灭绝和多样性的减少。因此,热带雨林的消失将是人类的最大生态灾难。

我国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哺乳类及鸟类等主要野生生物物种占世界各物种的10%以上,其中鱼类、淡水藻类、蕨类和裸子植物占20%至30%。我国拥有从热带至寒温带及高山极地寒带的多样自然环境条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我国的西南地区素有“生物王国”的美誉。但长期以来的环境问题的影响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众多人口分布在国土的每一个角落,人与生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相当突出,一些地区人们急功近利,缺乏环保意识,对野生动植物的大肆掠杀和利用也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此外,海洋污染也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近些年来在立法、科研、宣传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国家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有效遏制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在拯救珍危物种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但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离不开全社会的自觉努力,领悟保护物种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道理,树立热爱自然、珍惜生灵的生态文明意识,惟此,我们人类才能与其他生物一起友好相处,也才不至于自我毁灭。

标签:;  ;  ;  ;  ;  

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_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