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雪梅[1]2003年在《论课堂的积极管理和学生行为的补救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很多教师对于如何管理控制学生表现出种种忧虑。因此,他们总是希望有一种现成的办法可用来处理这些棘手的纪律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下情况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对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处理应该灵活多变。任何人都不可能事先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但是老师们可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有效地进行管理和控制,完全有可能减少或避免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 本文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对此领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观点。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对课堂进行积极的管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补救,防患于未然。 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才能改善学生的行为,纪律约束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良好的班风建设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学生的行为问题是不会太严重的。但由于人性的弱点,环境的影响,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使这样,也是有办法补救的,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和补救措施,用来应对当今学校课堂出现的纪律问题。 总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教师对课堂进行积极的管理,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补救,这在课堂管理方面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
尹达[2]2017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在职教师教育设置“教学诊断”主体模块课程为政策支持,鉴于教学病理理论、医学诊断理论、教学评价理论和课堂生态理论分别为本研究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论依据,因而将上述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案例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考察,发现课堂教学诊断日益受到重视,但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实践性,尤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与实践亟需改进与完善。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现状分析是本研究的前提条件。以“问题是什么”为核心,共得到师生有效问卷3689份,访谈师生18人次,选定S省L市S县一所高中学校为观察场地,重点观察教师8人,点面结合全方位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常态化状况,发现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存在着诸如形式单一、内容模糊、规范缺失等问题,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思维单调、诊断能力不足、诊断体系缺失等,从而为本研究准确地定位、定向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其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理论探讨是本研究的基础性工程。以“问题解决的理论”为核心,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本体探讨,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思维,把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内涵,强调必须坚持主体协同原则、生态发展原则、问题诊断原则等;通过建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干预模型,明确了诸如考试测验法、听课评课法、课堂观察法、临床指导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师生访谈法、团体会诊法、五诊合参法等诊断方法,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运行机制,掌握诊断技术、理解诊断运行节律,分别建构了基础诊断、核心诊断与拓展诊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相应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诊断、生态诊断与文化诊断标准,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正确的技术路线。第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验证是本研究的关键环节。以“问题解决的实践”为核心,研究课例共36节,重点研究课例9节,以YY教师的课堂诊断为例开展研究。依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的特点,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分为常规失范、生态失衡与文化失调等3大类;依据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规范为抓住病症探求病因、落实病位诠释病理、分清病性阐明病机、详悉病势判病论治等4个步骤;依据问题解决的基本规律,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过程分为资料收集、分析判断、出具处方与验证反馈等4个环节。第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反思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本研究走向纵深发展的必备动力。以“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重视问题存在的正向提醒、引导功能。首先要理清“叁对关系”,即诊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学诊断与医学诊断的关系、教学实践与教学诊断的关系;其次要做到“叁个结合”,即自我诊断与他人诊断的结合、教学诊断与学习诊断的结合、诊断自觉与制度规范的结合;第叁要落实“叁大关键”,即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焦点解决发展短程诊疗、遵循校本教研会诊特别议事规则、大力提升师生诊断学力。第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推动方案是本研究得以深化与改进的根本条件。以“如何保障研究深入开展”为核心,实施评价促进措施、采行智力支持策略、探索制度保障路径,构建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保障体系为核心的长效机制。其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总根源是以拜分主义为重要特征的应试教育,直接原因是学校对教师、学生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机制,重要原因是学校素质教育缺少政府的强力推进、依法办学的规范引导、教育智库的智力支持、社会舆论的严格监督以及素质教育文化引领下的学习革命等。总之,本研究力图改进并规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方法、方式、内容、过程、模型与技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从根本上来说是高效课堂干预行动,能够铸就现代校本教研新景观,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但需要构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长效机制。本研究尚存在着校本教研化不够深入、反思实践化不够彻底等问题,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诊断、系统化诊断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是本研究的未来研究路径。
朱梦华[3]2016年在《小学教师眼中的学生“行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的行为问题是教育问题出现的征兆,所以,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关注能够为教育问题的反思提供切入点。而作为与学生有较多日常接触的教师,基于他们视角的教育研究鲜有。这不仅使得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缺少了教育学的眼光,还使得本应该有所作为的教师处于一种“无为”或“错为”的状态,但教师本人对此却不自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对教师专业发展造成一定障碍。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的认识,通过对33位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以及115个学生行为问题的个案剖析,运用扎根理论了解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判断维度、影响因素、归因和应对,进而挖掘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认知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教育观,为教育问题把脉。研究发现,学生行为问题这一教育现象本身是复杂的,教师对其的认识也是复杂的。根据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的情绪体验与合理性判断两个维度,可以对其眼中的七类行为问题进行四象限划分。其中与教师工作直接相关的行为相比于学生的内隐行为更易受教师关注。在教师眼中,学生行为是否构成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行为的后果、动机和持续时间,教师的判断标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经验取向,特别受到个人的学习、成长经验以及社会文化经验的影响。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归因体现了教师对其的合理性判断来源,呈现出简单化、虚构化以及内归因弱化叁种倾向,教师自我反思与实践意识有待提高。对不同行为问题的处理方式与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假设及可塑性的理解有关,这也造成了教师情绪体验的差异。反思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的认识,可以发现教师在理解学生“行为问题”中的叁种角色特征:积极的教育者、规范的沿袭者以及低自觉的反思者。教师对行为问题的界定兼具“偏离了正常水平”、“不良影响”和“正向功能”叁层含义,因此,使得“越轨行为”这一概念相较于“行为问题”更具适切性,也更能使得“问题”的积极内涵凸显,有助于教师对“行为问题”的再认识与再处理。基于教育自身实践性和复杂性的考虑,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则是运用复杂性思维验证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成因的种种猜想,同时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反思能力及教师间互助,化学生行为问题的“危机”为教育“转机”
柴军应[4]2016年在《学生学习自主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步把自主行动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我国亦然。但不尽如人意的是,PISA测试和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学习自主性仍然偏低。分析起来,在造成这种局面的众多因素中,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理论上阐释的不足和实践上培养的乏力是为要者。有鉴于此,在这两方面花些笔墨甚为必要。学习自主性是学生在学校教学生活中既独立又积极地转化他主性,在情意、认知和行为上自决与自律的系统性素养,独立性、主动性、专注性、反思性、计划性和创造性等是它的基本要素。就结构而论,学习自主性包含有机联系的情意自主性、认知自主性和行为自主性,其相互作用形成学习自主性的整体效应。从类型而言,可以主体形式、理性比重、生成方式、显现形态和作用性质等为据对学习自主性分类别群。从发展趋向上看,在青少年时期,学习自主性会随着学生心智的成熟而提升。其发展状况受学生个体自身、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良的教育甚至会导致它出现停滞或弱化的状况。环视国内外相关的教学思想和自主学习模型,可获得发展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四方面教益。第一,教学目标要关涉学习自主性的情意、认知和行为叁大方面,激发学习动机以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第二,教学主体要更加明确,确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协调好教学主体之间的自主关系。第叁,教学方式要行之有效,以学立教,先学后讲,先导后帮,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时空。第四,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理解学生,通过激励性评价提供自主支持。顺乎此,本研究选择在我国教育实践领域有一定影响的“自分教学”作为发展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佐证。因而,江苏省和山东省五所学校七年级8个班的324名学生成了研究对象,他们接受了用《学生学习自主性调查问卷》和《学生学习自主性课堂观察表》进行的前测。结果发现:其一,学生虽有一定的自主愿望但不强烈,并且自主愿望与自主行为部分脱节。其二,学习自主性总体水平和所含各要素的水平都偏低。其叁,学习自主性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其四,学生学业成绩与学习自主性有显着正相关。深究起来,造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偏低的主因有叁: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风”盛行,教师不愿或不敢“放手”让学生适当的自主活动。二是学生厌学、意志薄弱、学习盲目性大、依赖性强和缺乏学习策略等。叁是缺乏学生适当自主和自治的学校文化环境。在了解学生学习自主性状况的基础上,开展以“自分教学”为主导的发展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实验。笔者驻校对师生进行培训并指导课堂教学变革和文化环境营造等工作。实验结束前,对学生进行了与前测相同的后测。结果表明,实验证实了假说。首先,各类学生学习自主性都有提升。其次,五所学校学生的大多数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和地理)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变化。另外,实验促进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验结果告诉人们:第一,以自分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第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其学业成绩,但二者并非线性关系(部分学科如历史和生物成绩未能显着提高)。第叁,教师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第四,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发展。第五,通过教学改革发展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策略可以在中学或其它学校实施。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把发展学生学习自主性作为教师的责任;改变“过度讲授(俗称“满堂灌”)”而放权于学、深化自学与互帮、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行为;教师要切实信任和激励学生(包括关心、尊重、委以重任和建立激励机制等),等等。唯有如此,学生学习自主性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陈卫东[5]2012年在《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文中指出未来课堂是在针对于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和新课程改革对课堂重构要求基础上提出的,以互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主体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未来课堂应定位于两个方面,一是未来课堂应定位与服务于支持教学主体的自由与发展;二是未来课堂应定位于建构课堂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本研究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探讨未来课堂的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问题。论文在分析课堂内涵及变革,国内外未来课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人性化、混合性、开放性、交互性、智能性、生态性六个方面分析了未来课堂的特性,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法等建构了未来课堂的理论模型。在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方面,研究了未来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结合多学科理论从环境设计(包括物理架构设计、学习支持系统设计)和活动设计等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未来课堂进行了设计。并基于未来课堂的模型和设计研究,设计了未来课堂原型,分析了未来课堂中开发实现的主要技术,具体包括云端技术、泛在网络技术、多屏显示技术、智能环境控制技术、交互显示终端与互动反馈技术、视讯会议技术、智能实录技术、情境感知与智能代理技术等。最后介绍了论文所开发的一个未来课堂实例。未来课堂的应用研究部分,在分析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未来课堂教与学的特点的基础上,建构了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并基于此模式,结合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设计了两个应用案例。未来课堂的评价研究部分,对建立的未来课堂实验室进行了参观者评价和试用评价,设计了未来课堂互动评价指标体系,和进行了两个课例的试用教学,并对参加试用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未来课堂体验调查和分析,和利用Interact软件对两个课例实施过程中的课堂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未来课堂作为教育技术学的新领域,是一个前瞻性的研究。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者和人才,需要我们更多的从教育、技术、空间的角度来思考未米教学场所和活动的设计,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建立一个体现为学生而设计,能够满足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情感与技能的教学与交流,体现先进、舒适、方便、高效、人性化、自由、和谐等特点的未来课堂。
郝曼[6]2017年在《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预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初中生课堂研究的焦点之一。其原因在于初中生作为一群特殊社会群体,各方面都刚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们也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人格独立开始建立,各种课堂行为情况随之出现,这就使得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更为多样化。面对这个阶段不同学生所形成的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如果我们没有合理的应对这个阶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容易造成混乱的课堂秩序,影响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率,更甚至于会造成师生关系矛盾,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给以必要的关注和合理的解决。本文具体针对初中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基本理论概述。在分析和综合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若干问题,包括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和课堂问题行为的特征,并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调查与分析。本部分选取河北省沙河市叁所各方面条件不同的初中的一部分教师和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对其进行相关研究,以具体的课堂表现来分析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成因。调查结果表明,影响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因素、教师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第四部分,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措施。根据对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从学生方面、教师方面以及环境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学生方面的措施包括:1.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2.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方面的措施包括: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环境方面的措施包括:1.创建高效的家校合作;2.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五部分,结论。总结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谷力[7]2002年在《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共分两个部分。上篇为理论篇,下篇为实践个案篇。 本文开篇首先诠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从是什么、为什么、改什么、怎么改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揭示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和实践过程全貌。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社会学理论给现代课堂的社会功能、组织结构、空间结构、人际互动、知识的整合等带来了新的改革视角;本章从社会学观点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动力、阻力、文化冲突和组织形式;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是冲突的,改革实践要使两者达成和谐化。 教育学与经济学具有不同的观点与视角。经济学的投资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人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过程。教学质量就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水平;教学效率就是教学的“多快好省”;教育学的观点认为,教学是真正人的教学。人道主义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质量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建构知识结构的水平。教学效率是学生认识达到最近发展区的进步与发展状况。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实现经济学的现实原则与教育学的理想原则的和谐统一。 理论研究部分还从课堂教学改革的历时性、价值层面、心理层面、行为层面、管理层面及其关系层面、知识层面、程序层面、评价层面、问题辩证观等全面探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冲突与和谐问题。其宗旨在于阐述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理论----冲突与和谐理论。 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冲突,对教学矛盾的冲突认识失衡、实践错位是造成改革实践问题的关键原因。冲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特征,实然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文化对传统教育文化的排斥与否定,应然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应该是对矛盾的多样化冲突的扬弃、和谐。改革的实践,将克服一切偏颇、片面、极端、失衡、失和的状态,最终将走向和谐的境界。和谐是改革实践的最高境界。在实现和谐要达到全面、平衡、和谐等叁个层次,经过观念和谐化、实践的纠偏、实践的和谐化叁个基本阶段。“人的发展”是贯穿于实现和谐及整个改革实践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改革将是长期的,将不断从片面走向全面、极端走向平衡,和谐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谐。 下篇回顾了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的近二十年的历程,总结、分析、评价了该市在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成绩、经验与问题。试图从实践领域映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冲突与和谐的理论。
黄金梧[8]2012年在《高中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在疑惑和困境当中发展的。文章考察了当下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提出了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理念。从而,作者试图改进文言文课堂教学,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论文分为五大部分,从叁个方面来论述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问题。首先,从理论上考察了有效性教学的概念、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提出了文言文有效性教学就是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是当下教学改革的方向。接着,作者着力建构了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目标体系。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叁维目标出发,借鉴语文课程的目标系统,论述了有效性文言文教学目标应当是和语文课程的目标相一致,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精髓。认知能力教学目标是从文言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掌握来建构学生的能力素养结构;情感素养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素质,从文言文当中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传统,学习中国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爱国精神、人生志向或清静娴雅的生活趣味;言语技能教学目标是最具有语文特色的教学目标,文言文学习当然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培养学生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言语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从“听、读、说、写”四个方面来建构学生的言语技能体系。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理应抓住这四个方面的言语训练来进行,方能体现它的价值。紧接着论文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论述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策略问题。本文借鉴他人的有关经验,摒弃了单纯从学习或教学方法来谈问题,比如诵读、背诵、积累、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而是从整套教学策略入手,以开放的视角,组织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来促进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于是文章列举四种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策略或活动:一是清晰的目标提示、积极地参与学习、及时地反馈矫正教学策略;二是文言文参与式学习教学策略;叁是兼顾认知、情感、言语目标教学策略;四是文言文研究型学习教学策略。四项策略自成体系,构成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其中一、叁策略是对文言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程序总的规定或限制,二、四策略是两种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方式。参与式学习活动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参与,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自学精神;研究型学习活动则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创设一定的研究课题,学生主动地搜集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从而解决问题或完成论文写作。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也回顾了研究的整个过程,并反思了整个研究的成功和不足,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做了一下展望。
平珂娜[9]2016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教师的语言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桥梁,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手段,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做人的习得来源。其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类属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也有着一席之位,但在现实的教学情况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并未受到过多的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有着浓重的随意性,使其减弱了本该有的诸如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氛围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了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内外有关该课题的现状和趋势做了综述分析;第二部分对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概括分析,主要包括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内涵、特点以及有效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和特点分析;第叁部分是笔者在搜集了第一手课堂教学实录资料的基础上,从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发生场景、评价侧重点以及评价性质五个维度对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进行了的现状分析,发现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主要是以学生个人为评价对象;身体评价语言伴随口头评价语言产生;以课堂互动为评价场景;以知识技能传递为评价侧重点;以肯定色彩的评价语言为主;第四部分是笔者在现状分析、课堂实录资料和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整合的基础上,对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其中问题主要有公正性、道德性、引导性、发展性和多样性的缺失,成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教师对评价语言的认识、教师课堂评价能力、教师教学道德素养、教师语言素养和学校培训及教师群体氛围;第五部分主要是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特别是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尽可能地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主要是从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师生互动、教师教学素养、教学实践以及教师培训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析。
景韵[10]2014年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长期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教学敏感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施阶段,经济转型提速升级的任务艰巨,其间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而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现实中,高职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办学设施设备条件较差,教学管理滞后,教师整体素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等。近年来,高职教育问题丛生,矛盾凸现,有的教师得过且过,有的学生无所事事,有的学校苟且度日。一方面,一些教师授课倾向于因循守旧,职业倦怠情绪明显;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厌学情绪浓,只想混个文凭。为此,本选题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教学敏感为契入点,尝试寻求破解问题之道,为高职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斯·范梅南有一段关于教育的文字描述:我们为一个孩子擦鼻涕时,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我们更多的感觉是在擦鼻涕,而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们则感觉在擦孩子。透过这段文字,我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对象和同一事件,基于不同的认知而形成迥异的心理感受,其行为方式和结果也会明显不同。精于教学敏感的教师,就能保持一颗“擦鼻涕如同感觉在擦孩子”的心,在教学时长袖善舞,灵活把握分寸,建构有效课堂。当前,教育界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和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多,而教学敏感作为教学主体的一种基本素质却鲜有提及。究其原因,可能教学敏感作为一种自然的心理活动顺理成章,容易被忽视;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容易把它与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等混为一谈,认为并无多大研究的必要。鉴于此,本论采用了文献调查、问卷访谈、课堂观察、比较分析、系统论证等研究方法,以高职课堂教学为载体,在深入探讨高职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问题意识为驱动,寻求以高职教师的“教学敏感”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从理论和运用两个层面对教学敏感的本质、叁重表征、价值效用、影响因素以及生成路径等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论述其必要性与可能性,以期建构教学敏感的理论。在研究的具体实施中,首先搜集大量国内外有关教学敏感的文献资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研究问题、研究方式方法与基本假设等。其次,深入课堂捕捉与课堂教学敏感直接相关的研究因子,进一步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把高职课堂作为调查研究的平台,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师生双方的跟踪访谈等手段,弄清课堂“教学敏感”基本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关条件等。再次,在系统梳理教学敏感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建构其理论。最后,展望高职课堂教学敏感的理论应用及实践推广,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推进教学敏感的理论应用及实证研究。绪论部分,首先阐明问题缘起:是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情势所需,也是笔者长期教学实践的思考所致。接着论述国内外对本论题研究的现状以及理论基础,以此为逻辑起点,明确研究思路、方法手段、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最后简要介绍本论的价值以及创新点。第一章对高职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高职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根本途径。然而,无论是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高职课堂教学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在高职硬件设施及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的情势下,有效整合及发挥高职教育的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关于教学敏感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便呼之欲出。这部分旨在说明与教学敏感直接关联的高职课堂教学,是教学敏感研究的知识铺垫和逻辑前提。第二章深入探讨教学敏感的本质。一方面,阐释了教学敏感的深刻内涵和特征,即教学敏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审时度势,关注和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的细节,恰当把握教学时机,创设师生良好心理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剖析和论述高职教师教学敏感的基本特征:即独特性、中介性、能量二重性和实践性。其中,独特性体现在教学主体的特殊性和高职教学情境的职业性。中介性是指在教学交往中,教学敏感犹如一种特殊的媒介,把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效果有机连接在一起。能量二重性是指教学敏感的“正能量”与“负能量”。实践性是指教学敏感源于教学实践,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第叁章基于对教学敏感的课堂案例分析,揭示教学敏感的表征与形态。教学敏感是在长期累积的教学经验与感悟的基础上以自我反思的方式将内隐在教师头脑中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有机结合的教学意识;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特殊的、情境性认知能力的体现;是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与感悟的不断融合的动态呈现。教学敏感的心理表征即引起教学敏感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情境的场域性、语言的感染性及思维的非线性。教学敏感具有从低层到高层逐渐发展过渡的、相互影响的、开放的动态生成机制,其中最低层的是生物学层次的教学敏感,中间层的是心理学层次的教学敏感,最高层的是社会学层次的教学敏感。第四章对教学敏感的价值效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教育及职业教育的价值入手,探讨高职教师在高职教育中承担的特殊角色,以此说明有效运用教学敏感的功能与作用。从高职教师的角度看,教学敏感的价值主要包括增强教师课程的把控意识、提高教师课堂的策略意识、激发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意识。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分析,教学敏感的价值体现: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成为自我指导的学习者;拓展职业能力,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通过教学敏感的案例分析,从实践层面进一步佐证优秀教师的教学敏感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价值。第五章关于教学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即教师的角色认同、认知结构、非认知结构以及师德自律的现实境遇;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即高职教学环境的系统构建。教学敏感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教育主体持续不断的“体验-反思-行动”的结果,是长期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晶。教学敏感生成的外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教学环境因素、动力因素等。第六章深入研究了教学敏感的生成路径。首先探讨课堂教学敏感生成的相关理论,以及形成过程的四个环节:知识和经验储备、课堂观察或自我反思、萌芽与生长、外化系列行动。这些环节不是相互孤立、割裂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逻辑进程。然后,接着探讨了教学敏感生成的叁条路径:一是教师课堂反省,二是教师自我效能,叁是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教学敏感作为一项教学艺术或教学策略,由于自然生成而致使其重要性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但教学敏感客观地存在于很多教师身上并被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于教学实践中。第二,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后访谈、文献研究及论证分析,可知优秀教师的教学敏感意识较一般普通教师高,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敏感意识较新新入职的教师强。教学敏感在高职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突出显现,它形成于课堂教学实践并有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展完善。第叁,教学敏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是教师较长时间历练和有意而为的习得性品质。教学敏感的理论探讨仅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连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还难以形成共识,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论课堂的积极管理和学生行为的补救措施[D]. 温雪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D]. 尹达.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3]. 小学教师眼中的学生“行为问题”研究[D]. 朱梦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 学生学习自主性发展研究[D]. 柴军应.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5].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 陈卫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6].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预防策略研究[D]. 郝曼.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7]. 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D]. 谷力.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8]. 高中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研究[D]. 黄金梧.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9]. 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研究[D]. 平珂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10].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D]. 景韵. 西南大学. 2014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