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下)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21世纪初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下)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21世纪初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初期论文,趋势论文,世纪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教训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经验值得借鉴,教训值得总结。

(一)能否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选准主导产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和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产业结构应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是一个持续永恒的动态过程。合理而先进的产业结构能使资源配置更有效,供求关系更均衡,经济发展更健康。反之,将使经济停滞不前,甚至陷入衰退或危机。

作为本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美国成功地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使经济发展找到了新动力,创造出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实力由70至80年代的衰退转入90年代的重振,竞争力连续7年雄居全球榜首。

而曾在战后创造出经济奇迹的日本,由“优等生”变为“劣等生”,原因也正是由于未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失去了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主导产业,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竞争力由世界第一位退居第十七位。在东亚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既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亦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该地区曾以成功的产业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长期被经济过热掩盖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产业趋同和经济“泡沫”,最终使其遭受了一场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有的国家迄今尚处在混乱中,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教训相当深刻。

(二)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是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必要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取决于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两者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美国之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于欧洲和日本,得益于里根时期的放松管制和克林顿政府良好的产业政策。特别是克林顿执政后,一改战后美国一直无明确的产业政策的做法,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方位扶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风险基金的建立、产学研结合且注重实效的研发体制、灵活的用人机制、敢冒风险的企业文化、重视教育与不惜一切招揽人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美国经济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领域,产业结构因此发生根本变化。在全球传统商品相对过剩、出现通货紧缩情况下,美国能够不断地拓展新产业,研制新产品,刺激新消费,实现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相反,欧日囿于僵化的劳动力市场、落后的研发体制、陈旧的管理机制,尤其在风险基金问题上,不但资金少且使用不当(美风险基金78%用于信息、通信和生物技术上,欧日则分别为20%和12%),使欧日在发展创新产业方面至少落后美国5-10年。

(三)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会,是赶超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这次产业转移的主体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载体是跨国公司、传统产业转移往往采取梯度方式,主要着眼于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而高新技术转移以跨跃方式,更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这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高乃至苛刻的要求。原有的市场、劳动力等硬优势趋于弱化,体制、人才和创新能力等软优势凸显。

北欧的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利用其软优势,以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为突破口,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成为“欧洲明星”。而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基本不具备上述条件,数字鸿沟的扩大会使这些国家进一步被“边缘化”。

(四)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焦点集中于人才争夺,鹿死谁手尚难定论。面对迅猛而来的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加速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以占据产业升级的制高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把战略产业锁定于与信息相关的产业上。日本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立国”战略,以信息技术实现第二次赶超,“5年内成为最先进国家”。欧盟积极发展电信业与“电子欧洲”,力争在移动通信领域超越美国,实现重振欧洲产业优势。美国无疑是迄今为止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优胜者。在信息技术领域独占鳌头后,美又在生物与纳米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狠下功夫,力保霸主地位。东亚等新兴市场国家都从战略高度将信息业视作实现第二次跨跃发展的主导产业。韩国希冀于2003年跻身全球10大信息产业国,软件大王印度计划10年内成为信息超级大国。

人才争夺将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多年来美国之所以能在发展信息技术方面独占鳌头,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能充分利用外国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智慧和技能为其所用。全球现有的600万软件技术人员中,200万在美国。在经合组织的外国留学生中,在美国留学的占32%。据美国劳工部统计,未来5年美国将需要100万名软件专家和47.5万名电脑专家,但本国大学只能提供33%。西欧与日本也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人才。为了延揽人才,美欧日均以各种手段吸引外国专业人才或留学生。它们不但相互进行着激烈的人才争夺,而且将引才目标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知识与技术,谁就是胜者。战后日本的崛起、美国70至80年代的消沉和90年代的重振均说明,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无常胜将军。欧日从逆境中奋起,东亚全力以赴实现经济信息化,有望成为继北欧后的另一个新秀。

四、应对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一)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与产业转移,给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部环境。战后,全球曾发生过两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日本与西德、东亚“四小龙”借此先后崛起,我国却未能抓住机遇,失去了发展良机。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处境大有不同。国际上普遍看好我经济前景,日本、台湾地区等已开始加速向我转移产业。不少国外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国是“落后国”中最能吸引国际资金和技术的国家之一,基本具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赶超目标的潜力。

(二)我国应首先从制度创新入手,为结构调整建立制度保障。从国外经验可以看出,制度创新对本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全球化与技术革新背景下展开的,目标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转变。制度创新是信息经济(有人称之为裸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国90年代的成功正是制度创新的结果。

目前,我国在制度创新问题上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新兴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下,制度创新既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也要顾及国际游戏规则与全球大环境。充分利用好全球化与信息化为我创造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是壮大自己的最佳途径。

(三)结构调整应走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企业为主体的路子,全面调整并纵向提升三次产业,真正建立起既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扭曲现象。在产业配置方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过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在产业组织方面,产业集中度低与中小企业较少并存,市场分割,部门垄断严重。

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循序渐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我提供了缩短产业升级阶段的可能性,但不可人为超越。因为一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现象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存在;二是我国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解决就业是“十五”期间的首要任务;三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四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也有中下游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我们可重点引进。

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城市化与国企改革步伐加快,为第三产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无论在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上,我们可以把文章做得更大(目前,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低收入国家平均值还低5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值低2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发展既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也能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日欧陷入高失业率困境时,美国却出现劳动力不足,关键是服务业吸纳了76%以上的就业人口。

最后,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的选择。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只靠比较优势是无法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在国际分工中也将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发展高新技术,从模仿转入创新是我国走向技术强国的必由之路。根据国外经验,信息技术是较易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且技术溢出、渗透与带动效应大。发展信息技术不但能培植一批相关新兴产业的崛起,还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整体产业的升级。北欧诸国能从欧洲脱颖而出,美国的新经济、韩国从危机中迅速复苏,均与信息技术有关。故此,我国应从战略高度关注信息化,并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带动生物、纳米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最终实现跨跃式发展之战略目标。

标签:;  ;  ;  ;  

21世纪初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下)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