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论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点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有学者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几次代表大会都明确指出了这一发展方向。党的十三大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十四大明确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十五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如何巩固、完善和发挥社会主义政权的作用。
也有学者进而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依法治国抓起。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贯彻依法治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我们才能在法治的道路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才能改变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问题。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方面,有学者指出,我国现阶段的政治改革适宜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这种改革的基本方略是:通过不断沟通政治代表人物和人民大众之间的联系,消除在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方面的差异,增进政治改革共识,增强政治发展合力,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纳入有程序发展的轨道。政治沟通既是渐进性政治改革的基本手段,也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机制。
有学者指出,我国采取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的现实操作性目标是一种极高政治智慧的战略选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明晰的,每个阶段都只适宜提出当前可以操作的目标,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的风险。
也有人认为,根据现在政改状况和经济的需要,抓两头带中间,应该成为可供选择的较好的政改方案。也就是说,上头首先从落实宪法入手,即从宪法对中央各大班子的定位出发,抓好中央机关的职责分工和机构改革,并随之搞好机构和编制立法。下头抓好乡镇以下基层政权和自治机构的普选。省、市、县三级政权暂时不动,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既有机构的问题、法制的问题,也有国家权力的分配和制约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上下推动,渐进积累,逐步推进,最后突破”的方案,最终解决我国国家权力的分配和制约问题,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有的学者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为解决传统体制的问题的改革和为解决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问题的改革,认为应该为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全面规划,抓住时机,有步骤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选择
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选择,主要指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以及顺序安排。这是探索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规律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序上,通常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政治体制改革先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学者认为,这种构想及其实践不符合社会改革运动的一般规律。社会政治改革说到底是由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发展引起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获得成功,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以形成强劲的动力。政治体制改革先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由于广大群众未能从改革中获取实际经济利益,因而难以为群众所理解和拥护,甚至有可能蜕变为少数政治野心家,投机家的权力角逐而丧失人心。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样做,还存在着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招致颠覆社会主义的危险。
第二种方案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这种选择,在理论上似乎是合理的,但在实践上尚缺乏先例,因为在实际运作中难度很大,甚至可以说不具备可行性。当然这是从全国范围和就宏观层次的体制改革而言的;至于在某种较低层面上或局部范围内,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彼此衔接、协调动作、共同推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第三种方案是经济体制改革先于政治体制改革,二者协调推进。这种选择大体上符合社会改革运动客观规律的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原理,社会政治改革是由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而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往往首先在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方面体现出来,从而引起社会的经济变革。经济变革又引起经济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调整和改革,进而引起社会成员对于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新的利益要求得以实现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这就使得社会政治关系的改革往往要后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改革。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是我们应当认识与把握的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当然,说政治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只是从政治体制改革发生的意义上讲的,在实际社会改革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发展阶段往往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发展阶段交叉进行的。也就是说,二者是协调推进的。
也有学者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为政治体制改革选择有利的时机。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在哪里?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中政治体制弊端明显暴露,人民群众对这些弊端也有了较深的认识,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必须不失时机地提出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并且以足够的力量推进这方面的改革。这样的改革,一般会顺利拓展而成效显著。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问题,即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从哪里着手”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选择,只能从我国现阶段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从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关键问题出发。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或着重点,应当放在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的改革上。只有遵循“治国先治吏”的法则,才是可靠的治国之道。
这位学者认为,目前干部队伍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职务过滥、队伍庞大,官员的数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这是党风不正、吏治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形成干部数量过多的主要原因是机构臃肿、交叉,功能重叠。因此,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党政领导体系,刻不容缓。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一些干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正确的权力观,没有真正懂得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官”念甚重,迷信权力,甚至蜕变为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执法犯法,贪赃枉法。因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人民群众呼声最高的一项紧迫任务。事实证明,要真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求领导干部按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精神,严格遵守党中央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做到慎独慎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是十分必要的。但仅这一点还不够,教育不是万能的。更重要的是完善法律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高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能范围作出明确界定,用制度来保证权力的行使界限、运行程序和运用结果。总之,根本的办法是要靠制度,制度是硬性的,是治本的。
有学者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应从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政治热点切入。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政治热点,往往是社会政治矛盾的焦点,也往往是我们政治体制的缺陷和弊端的集中体现。就目下情况而言,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政治热点问题,主要有:1、腐败现象在一些党政机关蔓延的问题;2、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特别是农村)的涣散和弱化的问题;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道德状况和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在一些地方滑坡,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很是盛行的问题;4、社会治安在一些地方比较混乱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有关的干部制度(包括选拔、培养、教育、使用、升降、考核、监督、弹劾等制度)问题。
有学者认为,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解决现实政治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发展实际民主生活为着眼点,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步实现高度民主的奋斗目标,是第三代领导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实践,逐步形成的发展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总思路。
有学者指出,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表明中央把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依然选择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他认为,这一突破口的选择是妥当的。它既照顾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连续性,又直接面对政府与市场这一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中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并且,这也符合社会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从特殊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
有学者认为,村民自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采用村民自治形式,这是在农村的底层进行的民主政治实践,是最佳的改革选择方案。这样从农村基层开始比较稳妥。中国农村和城市比较起来,人口相对分散,流动性差,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也不像城市那样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使在农村某一地区实验失败了,震荡面也不大,不会波及全局。
有学者指出,如果以民主和法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大势所趋的话,关键是如何在操作的层面上不断提高民主化、法治化的实现程度。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现在能够做什么?他认为,目前我国改革决策层正在实际操作的政府机构改革和不断论及的建设法治国家、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廉政建设等方面虽然阻力很大,但只要决心坚定,措施得当,真正在实际中逐步推进,就蕴涵着重大的政治改革的内容。比如,建设法治国家落到实处就必然要涉及到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法治化,涉及到如何真正在制度上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也不仅是实现政企分开、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党政分开、精简同样由国家财政支撑的庞大的执政党机构的前提。而廉政建设的根本是权力制衡,加强和提高人大的权威,赋予司法独立的地位,扩大新闻自由、舆论监督的范围,这些方面都可以逐步操作、渐进发展。至于民主政治的发展,首先是党内民主程度要切实提高,必须把民主集中制解释为特定的民主制,而不是变形的集中制,或民主制加集中制,制定并真正执行党内民主程序,使党内民主成为社会民主的先导。
也有学者指出,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找到了有效的切入点,这就是从依法治国抓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首先,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来看,要推进政治民主化,要促进政治体制走向民主,就必须建立和实行现代法治。抓依法治国,抓法治是找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好切入点。因为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民主,也不可能推进民主。其次,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文化环境来看必须从抓法治切入才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依法治国抓起,确立法律的权威,把法律作为治国的唯一准则,百姓才会树立起法律意识,才会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才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民主政治中去,才会充分有效地去保证民主政治体制机能的发挥。否则,任何民主的政治体制都可能变形或功能萎缩,任何民主权利都可能被滥用。最后,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来看,应从依法治国切入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项成果,都必须法律化,否则,这种成果就没有稳定性,也没有权威性。抓依法治国,就从基础上切入了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因为:首先,依法治国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法治条件和法治环境。如果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法治基础,就会造成混乱。其次,依法治国保证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能稳妥有序地推进。有了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依法进行。而依法进行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按照民主的方法来做。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就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论证,最后还要由全国人大讨论、批准,才能实施。这样就会进行得稳妥些,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最后,依法治国可以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法律化,使之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吴德星 整理)
标签:政治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法治国家论文; 法治政府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时政论文; 法治中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