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语文教学与时俱进_家庭教育论文

中国加入WTO后语文教学与时俱进_家庭教育论文

加入WTO中国家教与时俱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时俱进论文,中国论文,家教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入世”、“WTO”成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直接受其冲击的是我国的产业部门,家庭教育受到的冲击也许不那么咄咄逼人。家庭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神经末梢”,它不具有社会“神经中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威力。然而,这个“神经末梢”是很敏感的,每一天,从大社会返回小家庭的人带着被WTO浪潮冲击的潮水,在家庭这个港湾里沉淀、积累,在人们还没有明显意识到的时候,家庭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因此,在WTO时代,家庭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同步的,作为家庭主要功能之一的家庭教育更是如此。

物质生活多姿多彩 家教观念更新加快

入世之后,那看似生硬的法律法规条文将最终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物美价廉真的不是一个梦。入世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将按承诺的时间表逐步削减,外贸经营权也将进一步放开。未来几年内,国外产品会通过大幅降低后的门槛进入国内市场,降价应是大势所趋。WTO可以带来的是,五年之内本国汽车的价格将会与国际价格持平,拥有家庭轿车不再是奢望。像汽车一样,我们还会用上同样质量、却更便宜的电脑、手机、摄像机、音响、背投电视等等。美国的新奇士柑橘、西柚、西梅、牛肉制品,新西兰的奇异果,加拿大小麦做的面包等产品不再是只出现在高档超市的“曲高和寡者”,价格的下降将使它们进入寻常百姓家。

多姿多彩的物质生活携带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使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进一步走向文明。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进一步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新的道德标准孕育而生,比如,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互利互惠、双赢共生的观念,从勤俭节约到适度消费的观念,从献身精神到权利义务观念等等。

面对国际社会大融合,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国际人”,又是“中国人”。一方面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素养,克服民族性中某些消极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民族气节、维护国家尊严,这将是教育孩子和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

还有面向21世纪的人才观、教育观、法制观、民主观都会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进步……加入WTO后,中国家庭教育将与时俱进。

教育消费主体扩大 家长也忙着“充电”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以及我国专家的预测,加入WTO后,7年之内,我国一些行业的就业职位将发生调整,有的行业要增幅,有的行业要减幅,在职培训、“转行”和“跳槽”现象不足为奇。有专家认为,入世后我国将增加15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服务业占去一半还多。这是人数增加的行业,同时入世也会使一些行业的从业人数减少,受冲击最大的将依次是农业、汽车工业、机械和仪表业,共计将近1200万人要“下岗”。

为了保住自己的“旧饭碗”或者为了挣得一个“新饭碗”,为了给家庭和孩子提供稳定、可靠的经济基础,成人接受继续教育,忙着给自己“充电”,绝不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空话,将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学习型家庭将会扎根神州大地。

学习型家庭是学习贯穿于家庭中每位成员生命始终以使自己的学习素养不断提高的家庭。它的建立既是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入世几年之后,就业与失业是家长要面临的“家常便饭”,如果家长没有安全的经济来源,不但自己的事业发展渺茫,而且难以支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和进一步深造。因此,入世后,中国家庭的教育消费主体扩大了,不仅未成年人要接受学校教育,成年人也接受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两代人共同学习将蔚然成风,“活到老,学到老”,将不再是一种告诫,而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迫切需要。

片面追求高学历倾向减弱 职业素质教育渐受青睐

长期以来,片面追求上名牌大学的家庭教育目标一直遭到批判,但是批判归批判,现实社会惟学历主义倾向仍然很严重,家长本着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的精神,背着“素质低”、“原罪”等各种骂名,义无返顾地支持、敦促孩子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入世之后,社会大环境将逐渐发生变化,开放的教育越来越公平,片面追求高学历倾向减弱,职业素质教育渐受青睐。

我国一直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一方面是“人才过剩”,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人才匮乏”,大量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出现这种矛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才梯队不合理,中等人才断层,职业教育薄弱。

专家认为,入世会渐渐改变这种情况,未成年人选择职业素质培训,成年人接受继续教育,各种纯为“长本事”的非学历教育将得到大家的认可。加入WTO后,会有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要想在这些公司工作,必须经过他们的资格认证考试或者相关培训才能就业,所以,国外的各种认证考试会格外火热。企业管理培训、外销员培训、报关员培训等“实惠”的培训班及其资格证书也成为人们求职的“敲门砖”,这样,只有一个大学文凭未必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还需接受各种职业培训,才会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会减轻许多,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必将成为历史。

家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家长主体意识增强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三条中有关“教育服务”的条款规定,教育属于规定开放贸易中的服务贸易部分,除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收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育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服务竞争,涉及各级各类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学龄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门类教育的市场开放已成定局。

从国情来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规模和质量不能满足国家和个人的需求。入世以后,外资独资办学、合资办学、企业办学、机构办学等办学主体就会多元化。随着竞争的加剧,质量低、没有特色的民办学校会面临生存问题。公立学校也会面临着挑战,因为合作院校的高薪也会引起公立学校教师的流失。办学不再是政府一家之事,个人、企业、中外单位合作均可办学,校舍的短缺状况得到缓解,学校进而被推向市场,生源成了学校的“命根子”。随着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家长的教育选择范围扩大,选择权利增大,家长的主体地位提高。家长根据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决定自己的教育消费对象,并对学校是否实现对教育对象的承诺和服务实行监督,否则,家长对学校“炒鱿鱼”或“法庭见面”。

这样,家长与学校的关系较以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以往的家校关系中,家长处于从属地位,学校也很少有服务的意识,较少关注家长的需求和要求,忽略家长的主体地位。而面向市场的学校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它们要根据教育市场供求变化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家校关系是教育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家校关系中,学校要求得生存,就必须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满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和要求。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不再是表层的、肤浅的,而是深层的、实质性的,并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法律保障。

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学校多开展一些有关活动,建立相应的民主监督机制,家长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益和监护权益,是应该“只争朝夕”的事情。

国务委员吴仪说,入世后,我国将更全面地开放,由一定范围、一定领域的局部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由政策性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面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WTO成员间双向的、相互的开放。中国家庭教育必将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标签:;  

中国加入WTO后语文教学与时俱进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