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平论文,更加注重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3—0016—04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在学界中一直争论不休。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被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有其历史依据,但在多年的实践中也暴露出问题:社会公平问题逐步上升为突出问题。借鉴国际成功国家的经验和失败国家的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当前的政策应为: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此,要采取有力的调节措施,减少和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缩小收入差距。
一、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把握
效率,从宏观层面来看,是指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效率;从微观层面来看,是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在内的生产效率。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包括收入分配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前两者是后者的基础。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实现财富增长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的关系。前者即把蛋糕做大,后者即把蛋糕分好,它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两者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方面,没有效率就没有高水平的公平,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低效率的社会,公平问题制约和影响着效率的提高。因此,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国际上两者关系政策选择上的经验和教训
理论上,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处理存在五种政策选择:只追求公平,不顾效率;只追求效率,不顾公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与公平并重。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在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经济发展关键期,经济发展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乘势而上,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二是不进则退,经济发展缓慢、波动甚至停滞。美国、日本、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国家及亚洲四小龙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高速腾飞,巴西、 阿根廷和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在达到这个水平后经济踏步不前,他们的差异,与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的政策选择密切相关。
(一)美国、日本、法国、联邦德国及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
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分别在1942年、1953年、1957年、1966年登上人均GDP1000美元的台阶,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总体向好,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GDP分别达到109855、43018、24086、17543亿美元,居世界经济的前3位及第5位[1] 。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分别在1971年、1977 年、1976年、1971年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之后较好地抓住机遇,仅用8~12年的时间实现了GDP的翻一番,并在近几十年中经济保持年均6%甚至7%以上由经济增长速度[1] 。以上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经验是:除了注重产业结构全面协调升级、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和技术引进与创新、重视能源发展战略并切实解决能源供应外,还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即他们在注重效率的同时重视公平问题。
(二)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失败教训
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分别在1975年、1961年、1974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没能很好地抓住机遇和克服障碍,使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经济增速在年均4%以下,用了20年甚至30多年的时间才实现GDP翻一番[1] 。他们的教训在于:除了过度依赖外国资本、陷入债务危机、消费结构的升级没有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外,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社会问题突出,使经济增长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即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公平问题。
三、当前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政策选择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国家竞争力,要求继续注重效率
一方面,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经济运行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效率经济,注重效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竞争力有待提高。2005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内地的竞争力,从2003年的第24位下降为2004年的第31位,下降了7位。从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来看,刚刚超过1000美元,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差甚远,劳动生产率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从资源情况来看,资源消耗和污染程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其中,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单位GDP的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50多年来人口由6亿增加到13亿,人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却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平方公里。此外,1/3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3 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水,1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从出口贸易质量来看, 外贸出口额虽从1978年到2004年增长了61倍,从世界排名第32位跃升为第3位, 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很少有自己创新的高科技的名牌自主产权,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不到10%[2]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经济素质还比较差,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效率在总体上还不够高,因此,要提高我国竞争力,注重效率仍是当前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公平问题逐步上升为突出问题,要求当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公平的分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当前社会公平问题逐步上升为突出问题,表现在:收入差距扩大迅速,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已突破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0.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从2003年起急剧扩大,目前已达到第二严重的“黄灯”警戒水平,今后五年内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恶化到“红灯”危险水平[3] 。我国悬殊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9年前者为后者的2.28倍,1997年为2.47倍,2003年扩大为3.23倍。二是地区收入差距过大。2000年~2003年,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86%、85%,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三是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过大。1978年金融保险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农、林、牧、渔业的1.3倍,1990年为1.36倍,2003年扩大到3倍。四是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大。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中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8.5倍,是困难户的10.31倍[4] 。收入差距的合理调节, 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要求当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公平的分量。
综上所述,一方面,当前我国的人均GDP才突破1000美元, 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收入差距在扩大,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期,要减少社会不公,维持社会稳定。因此,在处理公平与效率两者关系上,当前的政策选择应为:借鉴国际成功国家的发展经验,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四、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减少和消除社会不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一)当前我国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如工农业发展的“剪刀差”、居民“户籍制度”等以及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城乡之间发展基础不平衡,限制了劳动要素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流动,加重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分配不公。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人力资源禀赋、工业基础、交通通讯设施、城市规模和优质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使发展的现实基点不同,吸纳力和承受力不同,因而在国家鼓励发展的时候,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但中西部一些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则由于不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显得力不从心,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造成收入分配不公。
3.市场机制不完善,存在垄断经营,导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不公。从价格体系来看,多年来,石油、煤炭、重型机械等产品价格偏低,这些行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而石化、电子等产品价格偏高,使这些行业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从对公有资源的占有程度来看,邮电、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由于垄断经营,使占有的公有资源成为获取本应归国家所有的垄断性收入的手段和条件,形成部门间公平竞争的初始条件的重大差异,由此产生地租性收益,使它们的经营效益较高,职工收入也由此大幅度提高。从企业对国家投资的不同受惠程度来看,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特大型企业,因使用国家几十年来巨额投资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在同等的经营水平和经营环境下获利成本低,收益明显,其职工收入较其他企业丰厚。
4.个人禀赋包括文化技术素质和体能素质的差异,导致不同人群收入差距悬殊。个人禀赋的差异既与先天性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教育培养密切相关。据专家估计,在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因素所占比重高达20%。而教育之所以拉大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因为我国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明显不足。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41%,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二是公共教育中存在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重高等教育、轻中小学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重重点学校、轻普通学校的趋向,对城市低收入阶层和乡村居民关注不够。从而影响了公民的就业公平,加剧了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5.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税收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面狭窄等,没能遏止收入差距的扩大。目前,许多地方政府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有的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中央政策,使国有资产大部分没有划拨到社会保障基金,影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个人收入所得税本是一种调节过高收入的税制,但多年来中低收入工薪阶层成了纳税的主体,执法不严又使一些富豪逃避了缴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难以有效发挥财政调节作用,导致基层财政困难和地区间财政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方面,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以上问题的存在,使收入差距的扩大得不到遏止。
6.制度缺陷、政策制度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使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盗窃国库等严重腐败行为以及用欺诈行骗、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存在,非法收入、灰色收入大量产生。
(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减少和消除社会分配不公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总的来说是要“扩中、提低、调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
1.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和制衡不同社会群体的权利边界和利益分配,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微观经济层面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一是切实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的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健全通过劳动、生产和经营所获得的产品、财产、知识等的所有者权益,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三是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各类市场体系,促进商品、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在充分竞争中形成市场价格。四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5] 。五是从源头上、从初次分配环节上解决垄断利润的产生和分配问题,加快对垄断行业的改革。
2.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初次分配的缺陷进行再调节,实现整个社会宏观层面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一是完善税收制度。要制定合理的所得税制和个人收入调节税制,适当调节收入差别的悬殊;创造条件开征物业税、赠与税、遗产税,逐步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偷、逃、漏税行为。二是完善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职能。要改变现有公共财政向城市倾斜、向重点项目倾斜的做法,转为向农村倾斜,以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经常性财政支出要向人民生活与公共福利倾斜,建设性财政支出限于非营利性公共建设项目。支持贫困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全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5] 。四是制定和严格执行维护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交换商品权益的法律、法规,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打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3.政府职能归位,规范自身行为,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和机制,防范和杜绝权钱交易、非法敛财。一是政府职能要由经济建设型为主向以公共服务型为主转变;二是在国有资产划转社会保障基金问题上堵住漏洞,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中央政策;三是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和机制,防范和杜绝权钱交易、非法敛财行为。
4.大力发展我国经济,并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城镇下岗失业已成为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和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应是当前缓解贫富差距、大面积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一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转变,加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建立、发展符合我国国情、附加价值高、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优化结构,促进其全面快速发展,拓宽就业渠道。二要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走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四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把解决城市就业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统筹考虑。
5.公平教育机会,在起跑点上解决机会公平问题。目前,国家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彻底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同时,着力保证低收入阶层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对于以青壮年居多的下岗工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政府要组织普遍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就业和获取收入能力。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要增加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目前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以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这些做法值得重视和推广。
收稿日期[2006—02—25]
标签:收入差距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