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声朗读时,我怎样才能得到“爱”这个词呢?于永正先生的朗读指导艺术实例_于永正论文

在大声朗读时,我怎样才能得到“爱”这个词呢?于永正先生的朗读指导艺术实例_于永正论文

朗读指导怎一个“情”字了得——例谈于永正老师指导朗读的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师论文,艺术论文,永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而重点和难点在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从技巧入手,如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读得慢些,那个地方读得快些;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如此舍本求末地指导,效果并不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课时,着重在激发情感上下功夫,强化感悟,以情促读,效果颇佳,令听课者受益匪浅,拍手叫绝。

现摘其精彩片段,谈一点体会。

师: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比较难读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生:(自由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老师指名读,学生读得比较投入,但还不够味,让学生再练习读;然后又让刚才那位同学读,结果仍不到位。此时,于老师并不急于求成,而把这一句先放一放,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个故事——谈“水浒”。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讨论,使学生感悟到鲁迅先生对周晔这样的青少年十分关心。)

师:(深沉地)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回头再读这句话,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会更深刻。

(投影仪打出这句话,学生齐读,读得比较有感情了。接着,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学习第二个故事——讲“碰壁”,让学生感悟到鲁迅先生在黑暗的旧社会,不怕挫折,顽强地同敌人做斗争的精神。)

师:鲁迅先生遇到过很多挫折,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揭露敌人的罪行,他撰写文章,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多不容易!他就是这样同敌人做斗争。(略一停顿,老师用低沉的语气说)同学们,伯父多么富有战斗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可是伯父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投影再次显示句子)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相信你们体会得比刚才更深刻。

(指名学生读,读得很动情。接着,于老师又带领学生学习第三个故事——救车夫。其中,重点感悟救起车夫后,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和发人深思的动作。)

师:(非常动情地)还能让他说什么呢?他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深深的叹息中。(示意学生放下书)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他怎能不万分悲痛呢?

(又一次出示投影片上的那句话,师动情地范读,打动了听课师生的心。)

师:同学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来读吧。

(学生齐读,一次比一次体会得好,一次比

一次读得有感情。)

评:

有感情地朗读是对语言外在的表达,蕴含其中的是对语言内在的感悟。“情”因“感”而生,学生对语言缺乏真切的感悟,怎能读出深情呢?因此,当学生初读该句不够味时,于永正老师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着力感悟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每学一则事例,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就加深一层,情感也就加厚一分,直至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完全“立”了起来。火候已到,教师再辅以动情的范读,学生的朗读便能水到渠成地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了。同时,在朗读中,学生更加增强了对鲁迅先生形象和精神的感悟。

朗读的情感,不应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语言感悟到位,朗读的情感才能到位,这是此教例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

标签:;  

在大声朗读时,我怎样才能得到“爱”这个词呢?于永正先生的朗读指导艺术实例_于永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