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_时代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_时代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7)01-0004-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崭新的科学论断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结合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实际而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党的思想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极为重要而又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受着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特征,因而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都是复杂多元的,都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但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的进退治乱。因此,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必然要利用其统治地位的优势,依靠国家的力量,大力倡导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以确保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与功能的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我党传统的政治优势。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非常重视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思想,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三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强调其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进行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巩固和发展人民内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移风易俗,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1]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与此相适应,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概念,并对其基本内容进行了精辟概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人类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的规律中,发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自然历史规律”;从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对抗的本质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蓬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情况有很大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辉煌胜利。马克思主义正是靠着这种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精髓,才会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使我们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理论高度。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有其现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了过去在理想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也曾出现过错误,但仍然不愧为不负历史重托、人民选择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党的队伍中还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但中国共产党具有反腐倡廉的决心和能力,因而能够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品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风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因为祖国的统一和全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要爱国就必须保持民族的团结与统一。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其体现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因为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是封闭的,只能是开放式的发展,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的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铸造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我们所说的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和依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时代精神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时代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两者不可偏废。民族精神离开了时代精神,不能及时地从实践中吸纳鲜活的力量,就会失去其时代的价值,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就无从谈起;时代精神离开了民族精神,就寻找不到民族的承载体,就会失去民族特征,时代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同样也无从谈起。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贬褒尺度和荣辱观是不同的。胡锦涛同志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实际,依据我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等领域中公民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容的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理想信念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含义相同的两个概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就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另一词叫共产主义。”[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分阶段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有了这种共同理想的激励,就会视野宽广、心胸开阔,就能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就能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社会创新的前列。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指导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世界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接轨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系统概括。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明确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同其他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思想共识、引领社会思潮,才能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根本保障。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_时代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