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的发展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会后论文,北京奥运论文,中国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7X(2008)09-0080-09
修订日期:2008-08-20
1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术,强身自卫之术,修德养性之术。它植根于华夏沃土,吸取着诸子百家的营养,久远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早已使其演变成为一支独特的民族文化系统。武术凝聚着民族的情节,负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捍卫着古代中华疆土的完整。秉承传统,与时俱进,不断为华夏的文明进步建立汗马之功。规范系统的武术教育是一个中国君子模式的教育过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武术文化的主线,和谐理念是武术所倡导的终极目标。它以技术功法为载体,和为贵,仁、义、礼、智、信、忠、勇等修身信条,均为武术文化思想的具体内容。形而上的学、形而下的术,无不折射着中华文明的光辉,体现着民族的风格特征。武术如同汉字、中医、京剧一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物质财富,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记忆和特有基因。
从国家大局、民族利益的视角出发,把武术推向世界,进入奥运,当属高瞻远瞩之见。自20世纪80年代始,武术的国际传播步伐逐渐加快,尤其是2001年7月13日,当北京正式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进军奥运成了武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遗憾的是,奥运瘦身计划使得武术没有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可以“2008北京武术比赛”的身份进行比赛,这一结果,当属奥运史上的先例。
人世间,事物的发展总存在有矛盾的两面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国家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前后20多年的全力以赴,也难免顾此失彼,厚薄不一。这一时期,传统武术、社会武术、学校武术等方面重视不够,补养不足,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整体局势的协调性明显失衡。对此,我们绝不怨天尤人,时代背景下的召唤,驱使我们必须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挺身一搏,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因为,当时武术进奥与否,所面对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层层困难的羁绊。
武术是中国的特产。中国武术的研究水平与技术取向对世界武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对此,我们要有未来眼光,国学意识,前沿观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华武术将如何向前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性课题。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我们有必要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武术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与此同时,更有必要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发展方略进行谋划与重建。为此,本研究从八个方面阐述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建议。
2 坚持传承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第二次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金字招牌,研究它的传承和发展,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一个学术问题。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武术流失严重,萎缩明显,传承与发展问题成了人们所关心的重要课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历史的原因,武术源于军事,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使武术的军事功能逐渐被淡化;二是自身的原因,武术对习练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不易短时间内有所建树,给人们以可望而不可即的敬畏感;三是如今生活环境的变化,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强,与过去相比,人们没有较多的时间系统从事武术学习,加之国外休闲体育的影响,那些健身操舞简便易行,也给过去热衷从事武术练习的人群以有力的竞争;其四,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为使竞技武术进奥运,从行动到智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相比之下,传统武术遭受冷落,关注不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此,我们无可厚非。
面对中华传统武术的衰弱,1983年至1986年,国家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但由于当时的对象仅限于拳谱古籍的资料整理和对70岁以上老拳师的动作录像。二十余年过去了,那时七十岁以上的拳师几乎全部离世,所整理的资料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人去艺亡的现象着实令人生忧。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民族性格的写照,是历史的年代记录,是历代精英们以血为代价的宝贵财富。长期工作和守护在武术领域的老拳师和上了年纪的优秀武术工作者,他们是珍贵的资源。对这些越来稀有的资源如果我们对它的流失和衰微再不采取有力措施,那么,历史对我们的报复也一定为期不远。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保持清醒头脑,加强资源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高瞻远瞩地设计中华武术未来发展规划,这是历史的驱使,良知的呼唤。因此,组织专业人马,建立专门机构,制定全国范围内的武术普查方案,清查武术家底,挖掘武术遗产,迅速开展第二次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十分必要。
挖掘整理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盛世之秋,政府都很重视民族文化的梳理工作,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如此。根据现实实际,我们需要对健在的各门派武术传人给予全面关照。使之感知肩上责任的光荣和重大,乐于纳徒授艺,为国出力。国家要本着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宗旨,设立荣誉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武术工作者和民间著名拳师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表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国家武术事业的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力求使武术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激活生命因子,减缓萎缩进程。
武术的传承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强调它的重要性同时,也必须明了这项工程的艰难和不易。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现代青年人对武术的感情远远不如他的先辈们。西方体育与武术相比,武术的博大精深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实践才能收效明显,这也是武术普及与推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事实。但这并不能成为有碍武术发展的阻力和理由,相反,我们更应重视它的宝贵性。轻而易举地得来之物与十年磨一剑的成就两者的分量是不同的,凡属经典大器的科学之作,均为来之不易。武术之所以成为国宝,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特殊的功能正是它迷恋世人心田、展现自身尊贵价值的基点。
3 阐释武术的高尚理念,张扬武术的育人功能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民族个性特征的传统文化。武术之所以称为国宝,是因为它融合了传统文化精髓而又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世人熟知武术强身健体的一面,很少领会的育人功效。尤其是它那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尊师重道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都是中华武术文化思想的具体内涵。武术具有技击性,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与其相对应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了它培育专业人才的志向航标。
武术门派众多,这是中华民族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优秀产物,门派都有自身的风格特点,他们是整个机体系统中的活力基因。他们接受着华夏文化的阳光雨露,总体属于一脉相承。少林拳貌似佛家拳种,而实际它的道德条约完全是儒家规范。少林武术有习武“十禁”和“十戒”。十禁即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艺;五禁盗劫;六禁狂斗;七禁违戒;八禁抗昭;九禁欺弱;十禁酒淫。民国四年(1915年),尊我斋上人的《少林拳秘诀》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有诫约十条:一、习此技术者,以强体迫为要职,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做辍;二、宜深体佛门悲林悯之怀从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于自卫,切戒逞血气自私有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违清规同罪;三、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行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四、对待齐辈须和顺温良,诚信毋欺,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五、于持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六、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较,但偶尔遭遇,不知来历须先以左手作掌,上当齐眉,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七、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得违反。善以酒能夺志,肉能伤神也;八、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之所难容;九、凡俗家子弟不可轻易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违佛事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以传衣钵。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一时之兴会,而递信其毕生。此为宗之第一要旨,幸勿轻视之也;十、戒持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心习。世之以此自伤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盖于技术之于人此关系至为紧要,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修当世,取祸俄顷,是岂先师创立此术之意也乎。凡在初学宜切记之”。以上内容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但大体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少林武术是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严格地讲,它是西方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实例,历时的习武诫约,明显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涵。少林武术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现象,一部少林武术史,细品起来,它是一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史,从其1500余年的发展史中可以考查到,古时少林僧人(尤其是唐代以后)的修行并非世外桃源,而是追求人生价值,替天行道,忧国忧民为主旨的特别修行模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成了他们的践行信条。他们维护民生、反隋扶唐、勇杀倭寇、抗击金兵、为民除害等感人壮举,成了后人心目中的巨型丰碑。这也成了后来少林寺威名海内外的重要精神财富和强有力的文化动因。
再看太极拳,太极拳是华夏家族文化的典型体系。它是以周易理论为基底,道教理念为境界,儒教思想为指导,并吸取中医、兵学、气功为一体的文化模式。从教化思想理念到动作名称,内含丰富的古典哲理与民风特征。它似一处综合型的文化宝库,彰显着民族的聪明才智。
陈氏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的“母拳”,从它的身上又繁衍出了杨、武、吴、孙式等派。就学练太极而言,各门各派均有明确的道德指南。陈氏太极拳师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有如下教诲:“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也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心受教,人岂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以为善善斯大唉;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味,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也,不能一气贯通则舆太和元气终难问津;学太极拳先学读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者所能加损也,复其本然,教者即止。是书尚未付梓,或有差字,或有漏字,或有错字未经查明,阅者当改正勿吝;太极拳虽无大用处,然当今之世,列国争雄,若无武艺,何以保存,惟取是书演而习之,与陆军步伐止齐之法不无小补,我国苟人人演习或与交手,仗敌虽强盛,其奈我何,亦是保存国体之一道也。有心者勿以刍荛之言弃之;学太极拳不可借以为盗窃抢夺之资,奸情采花之用,若借以抢夺采花,是天夺之魄鬼神辅佑而况人乎,天下孰能容之;学太极拳不可凌厉欺压人,一凌厉欺压即犯众,罪恶之魁也”。以上是陈氏太极拳的对习拳宗旨的简要概述,由于内容分为十条,故也可称之为陈氏太极拳的十条习拳要旨。表面看,他讲的是习拳的基本要求,实际是讲如何健全身心,如何克己施礼,如何效忠国家,简约虽短,但理深道明。
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都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拳派,这些门规简约只不过是它们教人树德之一斑,更多更好的教化内容充实在其中的各个部分。它们犹如一支丰富的文化宝藏,既有朴实无华的民俗一面,更有反映中华民族深邃宽泛哲理的一方,武术文化中所折射的民族精神永远是中华儿女们值得骄傲、值得珍视的精神食粮。
历史的今天,我们阐述武术的育人功能,目的是要以古今武术文化思想为主要资源,结合民族复兴的一系列重大国策及伟大实践,在全面挖掘梳理武术文化中积极元素的基础上,赋予武术文化新内涵,为弘扬与实践武术,使武术在新的形势下闪烁更耀眼的时代光芒,造福国人,服务国策,催生自我。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热爱武术,实践武术,传承武术,传播武术。
对武术文化理论的梳理,当然不是对原有理论的全面复制与克隆。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历史的原因,整体的武术文化思想并非洁白无瑕,而是良莠不齐,瑕瑜相见。尽管“瑕不掩瑜”,但对于“瑕瑜错陈”的情况,我们要“持择须慎”。
4 以战略高度做好武术人才培养和武术普及推广工作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各层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通过教育产生出来的。若论当今学校教育,功能无外四项: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成就未来。作为武术教育,需要重视三个层面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一是高级武术(博士、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的诞生,宣告了武术高级人才平台的生成。其后,我国武术研究生培养工作进展迅速,博士、硕士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学术研究也日趋繁荣。这是一批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切实发挥其功能与作用,让他们深入实际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很有必要。研究要有的放矢,宏微结合。要真正了解中华武术工作的热点与难点,树立大局胸怀和前沿意识,学以致用,为时代服务,为武术的复兴出谋献策,体现高级武术人才的价值与作用。研究生教育要切忌“偏道”,武术研究生教育需要专业理论上的高深,但更需要技术方面的精专。学科招生不能忽视专业特点,只能讲不能练的现象不是专业的基本取向。实践证明,轻实践的“嘴把式”的研究往往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内在关键,不懂实际或略知皮毛,理论脱离实际的头头论道并不能代表专业方面的精通水平。否则,产品打入社会,难免引起不同反响。因此,面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中,青少年体质连续20年下降的严重现实,有专家呼吁:“对于年轻的体育教师,不只是要求学历层次……,人才引进的标准要转向学历与运动等级同时要求,以运动技术为先的方向,扭转当前大学体育教师技能层次下降的局面”。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对研究生们的培养,我们不苛求他们个个是韩信(精通专业,用兵如神),但愿他们大多能成为张良(善于思索,产出良策),而决不是马谡(纸上高谈阔论,实践一窍不通)。
二是重视武术专业人才(本科生)的培养与使用。目前,我国具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招生资格的体育院(系)近40余处。每年招收武术专业学生3000左右,这也是一批重要的人才资源。社会上俗称这层人才谓“学院派”,他们在高校优越的环境里系统的学习武术知识,对中外武术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具有善待中西文化的意识。毕业后,他们遍布祖国各地,身负有传承武术的使命和培育武术新人的任务,是今后我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好用好这层人才,意义重大。因此,武术专业生的培养一定要注重理论与技术的全面性,在熟悉竞赛套路的基础上,学好优秀传统拳种的各种套路,让这层学子真正成为中华武术传承发展的主力军,担负起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的传承重任。
三是充分发挥民间武术人才的作用。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民间武术人。由于传统武术自古置身于民间这块沃土之中,大量的拳派名师也源于此。民间武术带有明显的带动性、辐射性、普及性。所以,依据我国的地理区域情况,国家可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利用本地武术人才资源,发挥当地知名骨干拳师的影响作用,给他们名分,给他们责任,以拳种发源地为支撑,设立拳种培训基地,产出拳种的优秀传人,给他们用武之地,确保“纯传统武术人”的连贯性,促进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武术的发展,我们要强化战略眼光,要把武术提高到国学的高度来认识。我们赞誉武术的育人功效,但同时更需武术的技术实践。理论是技术的指导,技术是理论的源泉,这也是先人们为什么要强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理的原因所在。武术的文化思想是通过技术的传授,动作的反复磨炼才得以感悟的。纯粹的武术理论和理念教化并不能受到应有的效果,只有系统全面的武术教学才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着力作好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工作,是武术传承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切实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作用。加强各地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各种武术竞赛与健身活动,力争武术大众化、社会化、国风化,突出中国体育特色与民族风尚。
5 要让武术真正步入学校体育课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教育。国之兴旺,教育为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体质关乎民族的根基,他们的成长既需要强健的体魄,又需要民族精神的哺育。把蕴含民族精神的武术纳入到大中小学体育课,是培养和激发青少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因素和有效途径。要想强健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武术是理想的体育项目。现如今,教育部已把京剧纳入到中小学课堂中,这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有利之举。武术与京剧,同是国宝级的优秀文化,武术对青少年的良性影响会更为全面。
关于武术进学校的建议并非今日提及,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全面实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解决它的办法需要有“三好”,即“好政策,好教材,好教师”。
所谓好政策,是指国家职能领导部门要真正了解开展武术活动的优越性,重视武术进学校的必要性。对此,为慎重起见,可先组织专家认真调研取证,搞好“试验田”,为武术进学校、进课堂设计优良模式,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武术,政府需要统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给予高调提倡和支持。不然,在传统思想的禁锢下,在应试教育和一味追求升学率的阴影之下,武术进学校的工程就会成为泡影或者徒有虚名。由于体制的原因,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三者之间对武术的发展问题要形成高度的协调。一个学校教育,一个健康研究,一个体育教育,各自为政,目标有别,侧重不同,若无协调配合,武术进学校的这项工程将容易成为了一种口号,结果将是谁都管,谁都不管。半个世纪的经验与教训,应该使我们正视现实、纠偏扶正的时节了。
近二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现实,乃是一桩令国人不寒而栗的警钟,对众多的体育工作者的灵魂深处萌动着深刻的刺激性思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健全的体格、体魄是关乎民族强弱的国事,国人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差距明显,要想使学校体育状况得到有效改变,体育研究符合国情实际最为重要。什么样的体育项目在学校里更适合我青少年的实际,武术不失有值得肯定的优越性。武术号称国术、国粹,面对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大事,我们不能将千百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健身法宝置之一边。国术要为国策服务,为国人效力,这是一桩符合国情实际的良性举措。职能领导部门应该启开论证,认识统一,行动一致,协调关注。
所谓好教材,是指职能领导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精通,富有战略眼光的专家编写武术新教材。要使教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还要讲究它的科学性、知识性、集约性、趣味性,切实把古今武术经典,传统美德、民族智慧融入到教材之中,使其成为广大青少年乐于接受,爱不释手的良师密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武术的普及工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邀集知名专家编写了高质量的武术教材。教材有厚实的基本理论,有精选的传统典型套路,它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武术人才。“文化大革命”以后,武术教材也进行了一茬又一茬的编写,整体看来,除2003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教程》外,其他武术教材内涵单调,质量不高,缺乏民族传统文化的真谛性标志,把武术仅仅作为一种纯粹的体育健身项目对待,淡化了中华武术的文化特质,不少武术教材成了一种摆设,没有引起青少年对教材的亲热度。
所谓好教师,是指忠诚武术教育事业,精通武术文化,且有良好师德和专业技术水平,长期工作教学在第一线,具有丰富武术教学经验、突出教学效果的专业教师。教师在学校的武术教育中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一位有人格魅力、文化魅力、技术魅力的武术教师能给学生留下终身铭记的良好形象。高等院校对武术专业师资的培养要强调高素质,宽口径。在岗教师要通过进修、职业培训等渠道来提高武术教师的综合能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①“有其师必有其徒”。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当代的中学、大学武术教师不但要善于演练国家所推行的长拳类的基本套路,更要善于练习当地所流行的主要传统套路及武术的练功方法。要清楚武术动作的基本技法,要熟知武术的各种基础知识,精通诸子百家理论在支撑武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学校武术的普及与推广既要学技,又要懂道,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素质。“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兼备一向是我国人民所共识的良好教育取向,应该成为今后我国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基本方略。
论及学校武术活动,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值得我们认真思量,这就是目前风靡全国的跆拳道现象。校园里,不少青少年对跆拳道青睐有加,对武术却敬而远之。表面看,这是一桩体育项目的选择事宜,而它的深层则是一个民族文化间的较量。此现象值得我们反思的并不是对武术本身价值的怀疑,而是要分析跆拳道魅力原因之所在。全面考量,综合探究,作者认为,跆拳道与武术本属无法相提并论,充其量,是冰块与冰山之间的关系。但问题的关键是跆拳道把小事物做到了极致,而我们的武术却在博大精深前提下,精品意识不足,缺乏创新性的精雕细刻。一提武术,国人皆道武术文化的历史悠长,育人的功能作用明显,可时至今日,我们却很少有人设计它的礼仪规范,虽说现行的“抱拳礼”是一个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武礼动作,但毕竟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形不成系统,不具备完整、统一规范的礼仪教程体系。因此,梳理武术精神,创新武术礼仪,包装武术形象,宣传武术功能,不断开展武术活动等措施都是提升武术亲和力的必要元素。
6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
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的派生物,是以奥运会体育项目规则为模板,以金牌战略为目标的一种精英式武术。它的表现不单单是技术方面的高、难、美、新,更重要的是,武相也是民族精神的传导体,是人类对武术动作极限能力的挑战和展示。竞技武术犹如无烟的战场,运动员们的相互竞争,对参与者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考验过程,经过科学训练、反复磨炼的精英们在赛场由开始到结束,礼仪、心理、体力、状态、形体、技术、战术以及技术套路内容、编排设计、风格亮相等等,都是中华武术有史以来的规范表现,尽管它的整个程序还需要丰富,但已经给了人们以美好的憧憬追求和高质量的精神享受。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现代新武术。
古老的中华武术长期以来并没有统一的、比较公平的比赛规则。即使过去的打擂台也只不过是英雄们在不可能平等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技术较量与人格魅力的彰显。自1958年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的出世,就象征着我国竞技武术的正式启动。随着竞技武术的发展,竞赛规则也在不断修改变化中。这也是竞技武术逐步分离传统武术自成一席的必然过程。竞技武术的一路前进伴随了种种善意批评。非议多集中在四点:即竞技武术套路淡化了中华武术的技击内涵和文化特点;竞技武术的优势发展,导致了传统武术的明显失宠;风格特点基本雷同,观了一,就知了二;科学训练的手段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需要,难度动作旋转度数的不断增加,极易造成运动员的肌体损伤等。尽管如此,竞技武术为了使武术走向世界,便于比赛,便于交流,接近奥运,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典型的时代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为使竞技武术进奥运,从智谋到行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惜的是,国际奥委会所实施的“奥运瘦身计划”,成了武术不可逾越的障碍,最终武术没有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难免使国人产生一定的失落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是武术进入奥运的一桩千载难逢的良机,失去这次机会后,竞技武术将如何发展,众人意见不一。作者认为,竞技武术并不能因此而受到另待,更不能轻视它的重要,它和传统武术的发展永远是相得益彰的天平,一个传统资源,一个现代新物,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切切不可失衡。但也需要明确强调的是,竞技武术套路现在走的是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道路,高、难、美、新并不能成为竞技武术套路的长久方针,一味的高、难、美、新并不能有效过滤各种非武术动作的侵袭,也不能预防技术动作内异化因子的滋生与蔓延。事实上,竞技武术在前进道路上对时常所出现的非武术动作现象,已经反复多次进行过扫描杀毒。相信,武术技术中此类因子不会自动消亡,它将会不失时机地寻找附着点,以求生存发展。矛盾的发展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只要我们掌握规律,提高警惕,加强研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它,竞技武术的前进步伐就不会因种种阻力而停滞不前。
对于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问题,作者早在2001年的《体育文化导刊》发表了题名为“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必由之路——高、难、美、新、真”的文章。所提出的“高、难、美、新、真”五字发展方针就是针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方向而提出的个人见解。其中的“真”,指的是中华武术的本质属性,是高、难、美、新的发展基石。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改革出来的新成果,是众多武术专家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尽管它有某些不足,但它现在还体现着中华武术的基本特征,它同样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同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创新是生命的源泉,竞技武术是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产物,对它的爱护也要像民族文化一样珍贵。
7 竞技武术散打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向
竞技武术的内容主要指武术竞赛套路和散打两大项目,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武术的源头应该是散打,而后才是武术的各种门派套路。散打是体现武术技击特征的直接形式。散打在古代又称“手搏”、“打擂台”、“白打”等,它的每一个动作非攻即防。如今的散打项目是基于古代的打擂台,同时,又借鉴现代西方拳击等对抗体育项目的竞赛方式而发展起来的武术竞技对抗项目。它是指同一体重级别的两人在规则的制约下,走向擂台,在专业裁判的口令指挥下,利用踢、打、摔等技法,斗智较力、克敌制胜的搏斗运动。
由于此项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1979年国家才开始由试点向全国普及。到了1993年的七运会,散打成了正式的锦标赛项目。这样一来,散打的分量加重了,受到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度重视,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其后的2002年,女子散打项目也开始设赛,并于2005年十运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散打项目历经30年的雕琢锤炼,现已基本定型,成了武术运动中的又一新点。散打运动的创新发展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有雷同之处,一开始,也遭受了种种非议:“四不像”,“拳击加腿”,“没有中华武术的风格特点”,“传统武术的技法得不到展示和利用”等等都是对散打项目的议论与批评。现在回顾起来,倒使我们明确一个道理,事物的创新并非是另一种图纸的简单设计和复制,而是一个需要善于思索、大胆追求、不怕风吹雨打的艰难实践过程,尤其是它的初生期,如果顶不住酷暑严寒的洗礼,它的厄运是不会幸免的。
散打与套路相比,有其自身的魅力与优势。可是,也需严肃提醒的是,当今的散打仍旧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如赛场上“裁判的叫停”过多、运动员的体力不足(前紧后松、耐力不足)、竞赛礼仪简单、文化氛围稀薄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在知识、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散打还面临着来自国外的严重威胁,随着国内、外技术交流的通道不断拓宽,国际性的散打竞赛活动也越来越多。现行的散打竞赛规则逐渐被国外的散打爱好者们所适应。这样一来,身体素质优越的其他色种的散打运动员势必成为我们的强劲对手。通过近几年的国际武术散打赛的局势来看,在大级别上,我们已经无优势可言,散打项目未来的发展何去何从已成为有分量的研究课题。
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国散打运动队大多仍旧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工大队所供养,俱乐部的模式几乎处于观望和尝试阶段。对此,作者认为,散打项目的改革应该积极的朝着俱乐部的模式发展,使其职业化、经济化、市场化,以利提高世人对其的关注热度,进而扩大影响,招揽人才,造就精英。
俱乐部的形式有多种,本研究所讲的俱乐部制的职业化是指由知名企业出资挂牌的武术职业化俱乐部,其中的职业运动员是指有资格参加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的运动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术职业俱乐部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古时候,武术有门派之分,现在,若把武术散打职业俱乐部建立起来,那么,百家争鸣、五彩缤纷局面也会呈现出来。
对于散打项目的发展我们应高屋建瓴,着眼未来。散打项目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做支撑,经济做后盾。要使我国武术散打的竞赛活动对人们产生无限的吸引力,就需要走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俱乐部制的职业化发展模式。各省(区、市)代表队由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冠名,这对商家产品与武术的宣传属双赢性质。武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加之现代媒体的便捷快速,优秀的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暴光率提高能使身价倍增,跳槽转会等都会给世人以新的视面。观众多,才能影响大,这是武术赛事活动逐步升温、渐趋火爆的基本条件。比赛的胜负名次直接影响地区、冠名企业的声誉,加大对俱乐部的重视和投资力度就会成为毋庸置疑的文化惯性。俱乐部能有效扩大武术的影响,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观赏需要,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超乎想象的作用。关于这方面的实例,国外已经比比皆是,故无需过多赘述。
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俱乐部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丰富而有价值的经验直接可以借鉴。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武术俱乐部制的职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古时候,武术门派林立,竞相夺彩,相互比美。今后的俱乐部制下人才培养与竞争,对武术赛事活动冷落现象的改变定会产生积极影响。
8 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学术研究的实效性
武术的发展也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笔者认为,理论研究是学,技术研究是术,理论联系实际,二者协调统一,相互促进,事业才有进步。鸟瞰当今武术学术研究态势,众多的武术专刊、体育学刊、大量的相关文章,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浓郁的研究氛围,犹如星光灿烂,繁花似锦的春天。但是,当我们止步细览众多的作品时,也不难发现,一些值得抗拒的现象大有扩展之势。简而言之:重复性研究现象突出,泛泛空谈之类明显,抄袭行为时隐时现,情绪化研究成了时尚,急功近利性成果偏多。如此等等,这与现实的体制转型、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毫无疑问,科学研究十分重要,但优良的学风更为重要。
武术的发展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对于创新问题,向来是善思索、有胆识、肯攀登、不畏艰险人的专利。就武术而言,创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我们既可在理论形式方面标新,也可在技术层面上立异。但均需明确创新的目的与任务。“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所谓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仅包括理论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也包括理论必须立足于变化着的实践,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发展和推进理论。不立足于变化中的实践,理论创新是不可能的”。时下,对于创新存在有种种误解。如简单地认为逆反思维即为创新;一味的背叛传统,一切推倒从来就是创新。更有甚者,面对跆拳道初来中国短暂的时兴现象,也有人不禁急躁起来,仓促地抛出了模仿跆拳道模式的建议。紧接着,又有“套路难学”,“要淡化武术套路”,“不要搞武术套路”,“要改革创新,割舍掉武术精、气、神”等奇谈怪论一时喧燥起来。这种墙头草,雨来赞雨,风来叫风的言行,不值得提倡,它是一种不识武术历史、不懂武术全貌的幼稚表现,这种时髦思潮对武术谈不上有什么责任感,虽然它不能从根本上形成什么气候,但在某一短期阶段里,如同民族虚无主义一样,对武术的未来带有一定的干扰性。
创新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真正的研究成果必须经得起历史与实践考验。“如何创新,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目标,抓大放小;要重视细节,亲自去做;要持之以恒”。“特色、创新和应用后产生的效益决定科研是否能真正立于前沿的关键”[8]。
当今的武术,传承落后于发展、实践,滞后于理论。要解决这一矛盾,政府的支持重要,但武术人的实际行动同为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直接的。武术推广与普及的基础性工作,应首先从武术人本身做起。目前的武术领域,武术人的言谈举止,生活作风,处事礼仪等还没有明显超乎常人的可贵风度,还没有给世人以最良好的形象和感染力。在社会上,武术人若无鲜明的礼仪道德特色,无令人望而肃然起敬的魅力,那么,它的优势地位也就无从谈起,传承与弘扬也只能会成为苍白无力地呐喊。因此,中华武术的发展,首先需要武术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践行武术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为弘扬民族精神,承担起汗牛充栋的角色。
知识不分疆域,文化没有国界,在这方面,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相扑、茶道比我们做得精到。他们依据项目的特点,考量项目的内容结构,把握项目的具体细节,重视行业礼貌意识在平常练习过程中的培育和实践,真正把礼仪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这对规范人生素养形成了一套颇为细腻的教育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当然会得到学生家长们的支持,也容易被社会所肯定。这样一来,尽管技术内容简单粗糙,但膜拜圣洁的理念会轻易通过技术载体深入人心,凝固成型,这也是它们被世人高看一眼,热衷追求的主要原因。
要论武术的发展方略,笔者赞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十六字方针。
古为今用,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审视,所持的原则绝不是守旧复古,更不是全盘克隆。而是吸取精华,抛弃糟粕,追随时代的主旋律,使古老的文明焕发时代光彩,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谁也不可否认,人类文明的源头是斗争拼搏的世界,部落之间、国家之间的血腥争斗是频繁的,那是武力的天下,在那个时期里,为了部族的生存,忠诚与勇敢比什么都高贵。勇武就成了教育的图腾,甚至成了英雄标志。现在的英雄与古代的英雄相比,由于时代的不同,其内涵也不尽一致。但有一条是共识的,这就是道德高尚,助人为乐,热爱国家,乐于贡献。
“洋为中用”一直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常常争论的问题之一。事实证明,文化是人类的公产,它双向交流的影响力强烈刺激着彼此文化的发展取向。值得骄傲的是,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消化包容力,面对西方文化的交融,以我为主,不失根本,不求“西化”,但要“化西”,这样,成功的胜数就会大有把握。对于中华文化,我们不能有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的癖好。自东汉始,西方佛教挺进东土,进入华夏,备受国人欢迎。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宗接踵进入中国,因当时佛门间派别已经生成,禅宗一登海岸,便受到了旧有佛门的强烈抗拒。直至唐代中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根据国情实际,大胆改进禅宗教义,使繁琐难懂的禅宗中国化,得到了士大夫及民众们的热烈响应,禅宗便一下子兴旺起来,并一度几乎形成了佛教界一花独放的局面。这就是中西结合、改革创新的典型范例。少林武术源于少林寺,后来的佛教禅宗非但没有成为少林武术的阻力,相反却成了少林武术发展的催化剂及装饰少林武术的耀眼花环。
就国家大事来讲,改变旧中国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最后的胜利,并不是孔孟之道的功劳,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具体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还有现代的竞技武术,无论是散打还是套路,它们都是中西结合的成功范例。所以,武术的发展,我们不能唯我独尊,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与激荡,我们也要有恢弘的民族气度,敞开胸怀,包容吸收,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不断前进。
百花齐放是学术进步,事业繁荣昌盛的基础。世界的原生态本来就是一个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学术开放,言论自由,也是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象征。我国是一个法制的国家,百花齐放并非不受法律制约。学术研究需有鲜明的良知,有为时代服务,为国策效力的责任。由于历史的原因,精华与糟粕并存,构成了武术文化的实事特征。传承精华,抛弃糟粕,丰富发展是我们坚守的原则,也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我们的成果力求是香花,能带动武术的良性发展,而不能是毒草,削弱和矮化武术的作用和形象。
推陈出新这是一个古与今、新与老兼容并蓄的传承原则,它的基础在于陈,重心在于新,面对悠久的武术文化,我们不能淡薄历史,也不能因循守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是中华武术发展的基点。我们常讲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其实,强调的民族性主旨多为传统性,时代性即多指与时俱进的发展与革新。关于创新,前面已经有所论及,故此不再赘述。
9 积极主动、稳步有序地向世界推广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它的珍惜和保护是无疑的,但对它的推广和弘扬也很重要。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对于文化的推广输出、宣传倍加重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在未来的世界中将起重大作用——一些学者和政治家预言:‘世界正进入一个文化冲突和对抗的时期,其特点是各种文化和文明的大冲撞’”。对于整个世界体育来讲,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相比较,西方体育文化的优势依旧明显。奥运会竞赛项目的内容设置便是有力的证据。单从个体而言,中华武术文化决不是弱势体育文化,而是智慧体育文化,优秀、优势的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范畴,但它有许多内涵超过了一般的体育概念。它与西洋体育处于不同的层次。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注重内外兼修、天人合一。武术应属于高层次的科学,是高层次的体育。可以说,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武术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诸子百家的思想、可贵的民族精神在其中起着灵魂的作用。古老而超前的先进理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鲜活而美妙的肢体姿势、精神气质令人惊叹,印象深刻。参与其中的亲身实践有助于世人心中的涅槃实现。
武术文化的传播并非是技能方面的一元扩散,它还具有提升民族气质,反映民族精神、美化国民形象等多元效应。对于武术的对外传播,形势对我们要求较前更为苛刻,现在并不是什么冲出亚洲、放眼世界的问题,而是要具有站在世界高度认识世界,认识武术的大意识感,抱有使武术文化昂首挺立于世界体育文化之林的志向和负责感,要以紧迫精神,设计推广方略,实施推广步骤。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彼此竞争碰撞,相互交融激荡的格局十分明朗。这样一来,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就更显重要。因为它具有与任何体育文化相媲美的实力。对于文化,无论是哪一种文化,传入他国,有的可能受人欢迎,有的可能遭受排斥,但值得自豪的是,武术的所到之处,没有拒绝,只有欢迎。面对西方优势文化强有力的挑战,武术文化的独特优势着实令人肃然起敬。许多国家政要,对武术也是情有独钟。如:陈氏太极拳师陈正雷先生近6年来,曾先后三次应美国前任总统老布什的邀请去美国传授太极技巧,解释武术理念,讲述民族精神。2006年3月22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专程到少林寺参观少林武术的表演。参观后,在合影留念之际,普京意犹未尽,竟出人意料的抱起一位年仅9岁的小武僧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此举博得在场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和喝彩。
1983年,一部《少林寺》的武术影片映遍了五湖四海,随即中国武术热、甚至中华文化热浪席卷全球,至今热度有增无减。正如一个外交官所说:几十个外交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还不及一部电视剧”,。这话本来是面对大量韩国流行剧对中国的影响而发出的叹息,但作者认为,这段话用以武术,也能足以为中华武术的巨大力量、高深智慧、无穷魅力提供鲜活有力的证据。武术如此优秀,我们有必要更进一步加深对其向外推广重要性的认识,对它的传播,要以豪迈的自信心和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积极主动、稳步有序地向国外推广中华武术,让人类共识中华民族的伟大聪明才智,乐意接受武术教育,热衷武术实践,共享中华文化幸福资源。
关于武术走向世界的问题,有关部门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着手谋划和运营这一庞大的计划,只不过工作的中心在于竞技武术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作为一个特殊项目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进行。这也是来之不易的成果。它所折射和释放出的作用是多元的、复合型的。它的前期工作,也为武术今后进入奥运会和对外传播打下了基础。截至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已发展到了120个会员协会,这些基本单位是中华武术在世界各地的基地,重视这些基地的培育与建设,把原来单一推进竞技武术发展的理念加以改造,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走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共同和谐发展的道路,这对中华武术的外向传播、健康发展会更加有利。
武术的对外传播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样需要从长计议,谋划未来,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要发挥中国和世界各国优秀人才的双重积极性,有步骤地举办国际武术教练员、运动员培训班。武术要普及,教师、教练是关键,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有针对性、具体化。强调高素质,注重民族意识,要在熟悉武术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外语的交流能力,真正使这些人才能成为中华的使者、武术的化身。在交流过程中,既精于传技,又善于说道,把武术的精粹张扬出去,起到传播民族文化的真正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师资培训是世界各地武术发展的重要保证。有计划地派遣国内专家到国外讲学;在国内外举行不同类型的武术竞赛、武术研讨活动,这也是武术推广的重要举措。再者,编写国际武术教材,把段位制活动规范而灵活地扩展开来,利用现代网络、电视系统,举行专题讲座等等,皆为武术在外生根发芽的良好办法。
我们在谈武术文化交流推广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武术交流活动的规范管理。近10多年里,由于武术热潮在全球的不断升温,各种层面的国内外武术活动可谓此起彼伏,热闹异常,这当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好现象。但其中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人打着武术的旗号,唯利是图,招摇撞骗,有的通过各种不正规渠道,出国表演,缺乏国际交往的基本常识,水平低下,加之组织不力,其结果有损武术大雅,有辱国之形象。外事无小事,武术虽为国宝,但对外传播一定要精心安排,细心筹划,讲究形象好,质量高,效果撼人。那种粗制滥造的低级活动,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相反,对武术是一种玷污和亵渎。对于武术的管理工作,国家应出台一个权威管理章程,由国家职能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维护经典,打造精品,杜绝伪劣。
武术的对内普及,对外传播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使命,我们对此工作要从大局着眼,从细处入手,加强名牌保护意识,积极谋划推广方略,力争使中华文明之花开遍世界,让世人感知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提升中华民族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是华夏文明中一束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葩,它由世代中华武术仁人志士共同用智慧和汗水灌溉而成。它历经沧桑,延绵不断,受世人崇尚,精妙之处就在于整个武术系统中,道德是统帅、是灵魂,技术是形式、是内容。技能健身,理念育心,这是西方任何体育项目都无法相提并论的优势。
当今中华武术的技术发展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在武术领域具有半壁江山的太极拳普及广泛,态势良好,内在潜力巨大,未来前景看好。其次,竞技武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武术前辈历经千辛万苦,在传统武术基础上改革创新发展起来的新品种。它的模式虽然仍需完善提高,但它已经具备了体育竞赛规则下新成员的基本条件。它的边走边改,已经为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所忧的是,面积较大的传统武术,传承断层,萎缩严重。不少门派面临消亡之危。因此,迅速组织第二次全国武术大普查实有必要。武术是中华诸子百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习练武术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对于武术教育功能的开发利用,不单是武术人的事,也是国家大事之一。
盛世中国是武术发展的良好机遇,重视武术的价值,弘扬武术的精神,把武术作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教育手段,让其真正走进学校体育课堂,步入全民健身活动之中,纳入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之中,国人学练国术,扬国威民风,弘传统美德,这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我们要认真梳理、归纳、设计和实践武术的礼仪模式,把学练武术过程中的言行细节作为是接受民族道德洗礼、提高人文素质、规范人生行为、升华思想理念的教育过程。武术源于中国,但我们力争使其服务国策,服务世界,武术健身、武术育人的多元功能势必将成为人类健康幸福的丰富资源。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智慧与实践,但愿我们的武术事业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成就辉煌,造福未来。
注释:
①启功.1997年为北京师范大学95周年校庆题词。
标签:武术论文; 中华武术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太极拳培训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 太极拳论文; 内家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