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山羊黑叶病的防治_健康论文

绒山羊黑叶病的防治_健康论文

绒山羊黑疫病的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疫病论文,绒山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病的特征是肝实质的坏死病灶。病源为B型诺维氏梭菌。

一、病源:诺维氏梭菌和羊快疫、羊猝击、肠毒血症的病原一样,同属于梭状芽胞杆菌属。本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苗,严格厌氧,能形成芽胞。

二、流行病学:本菌能使1岁以上的羊感染,以2~4岁的羊发生最多。发病羊多为营养佳良的肥胖羊只,山羊也可感染,牛偶可感染。

本病主要在春夏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诺维氏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当羊只采食被此菌芽胞污染的饲料后,芽胞由胃肠壁经目前尚未阐明的途径进入肝脏。正常肝脏由于氧化—还原电位高,不利于其发芽变为繁殖体,而仍以芽胞形式潜藏于肝脏中。当肝脏因受未成熟的游走肝片吸虫损害发生坏死以致其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时,存在于该处的芽胞,即获得适宜的条件,迅速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发生毒血症,损害神经元和其他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细胞,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因此,本病的发生经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密切相关。

三、症状:本病在临床上与羊快疫、肠毒血症等极其类似。病程十分急促,绝大多数情况是未见有病而突然发生死亡。少数病例病程稍长,可拖延1~2天,但没有超过3天的。病畜掉群,不食,呼吸困难,体温41.5℃左右,呈昏睡俯卧,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毫无痛苦地突然死去。

四、病理变化: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即由此而来)。胸部皮下组织经常水肿。浆膜腔有液体渗出,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液体常呈黄色,但腹腔液略带血色。胸腹腔中的液体容量都可达100ml或更多,心包腔积液约有60ml左心室心内膜下常出血。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和出血,肝脏充血肿胀,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有一个到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的界限清晰,灰黄色,不整圆形,周围常为一鲜红色的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cm,切面成半圆形。羊黑疫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是很特征的,具有很大的诊断意义。这种病变和未成熟肝片吸虫通过肝脏所造成的病变不同,后者为黄绿色,弯曲似虫样的带状病痕。

五、诊断:在肝片吸虫流行的地区发现急死或昏睡状态下死亡的病羊,剖检见特殊的肝脏坏死变化,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作细菌学检查和毒素检查。

六、防治:预防此病首先在于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特异性免疫可用黑疫、快疫二联苗或厌气菌七联干粉苗进行预防接种。发生本病时,应将羊群移牧于高燥地区。对病羊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治疗。

联系电话:0451—55199094

标签:;  ;  ;  

绒山羊黑叶病的防治_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