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的制造业在其4大工业(即制造业、建筑业、水电煤气业和矿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产值和就业人数均居首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香港制造业在本地劳动力成本和厂房地价不断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内外双重压力下,自80年代起,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纷纷迁移到内地或东南亚一些国家。据统计,目前已有80%的香港厂家将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地,估计仅在广东就有2.5万家企业为港商从事生产,受雇员工约300万人,其中1.9万家企业主要从事加工工序,受雇工人近200万人。尤其是香港的电子、制衣、玩具、钟表等主要制造业部门有70%左右的生产工序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
据香港方面的统计,随着香港制造业不断北移,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由1984年的90.4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1.7%)下降至1992年的50.81万人(占20.5%);1993年又降至48.36万人。工厂数目由1980年的4.54万多间下降至1992年的4.19万多间;1993年降至3.9万间。制造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1984年的24.1%下降至1992年的13.2%。这些数字表明香港制造业正不断萎缩。
从另一组数字分析:香港制造业的生产总值由1981年的1366亿港元增至1991年的3242亿港元,年均增长率为9%。同期,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0%。1991年制造业每名雇员的增值额约是1981年的4倍。1981~1985年香港制造业生产力增长率年均为5%,1986~1990年提高到年均12%。1993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总值为2230亿港元,是1980年(680亿港元)的3倍多。在制造业工人不断减员、企业减少的情况下,产值和出口值却有较大增长,表明香港制造业保持着较高水平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益。
一、香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由上述对香港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自80年代香港产业逐步转型以来,香港制造业的确呈现萎缩势态,但所萎缩的部分只是失去生存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而留在香港的制造业部门正寻求向高档市场发展之路,如电子业近年不仅发展快,而且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高科技产品约占35%。香港的制造业历来有一明显特点,就是与对外贸易紧密相连。随着香港经济结构向着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方向转型,客观条件要求香港制造业有选择而非盲目地发展,即向高层次发展,并配合服务业的需求发展。所以大可不必顾虑香港会出现制造业“空心化”的危机。那么香港制造业究竟何去何从,有必要对其制造业各部门的未来发展做出利弊分析。
1.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异地生存
香港将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移是香港厂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做出的一项明智选择。因为香港早已不具有低成本的产品竞争优势。香港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已大约是马来西亚的5倍、泰国的6倍、菲律宾和深圳的7倍,所以,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香港是势在淘汰的。而香港厂商在内地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厂房和原材料,为自己找到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最佳出路。他们通过在内地独资、合资建厂以及大量的外发加工(对内地而言是来料加工)形式,在内地开辟香港的生产基地,使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异地生存,重获新生。但香港本地仍然保留有传统出口优势的加工产品,但需提高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原有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1)电子业。电子业目前出口产值居香港制造业第二位。1993年其出口货值为573.33亿港元,占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总值的25.7%。香港电子业以往以原件装配为主,但近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发展自己的牌子,并将自己的牌子向国际市场拓展。香港电子业生产种类繁多的精密优质制成品和部件,新兴的电子产品包括影印机、视像电话、液晶体显示投射器等。香港制造的传真机和无线电话的质量不断提高,电话录音机、传真机、卫星设备和先进的传送设备等高技术机电产品均在国际市场走俏。据香港工业署的调查显示,香港电子业已连续3年成为外资投资最多的工业。从香港市场发展的创业基金情况来看,电子业也是富有盈利潜力而值得投资的项目。1991年通过创业基金协助上市的8家公司中,绝大部分与电子电讯业务有关。由此看来,香港电子业不但没有萎缩,而且配合香港电讯服务业快速发展,有望成为香港的第一大工业。
(2)制衣与纺织业。香港制造业中发展最完善又最具规模的制衣业,多年来是香港出口收益最多的行业,是香港支柱产业之一。1993年出口货值718.57亿港元,占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总值的32%。香港是世界成衣主要供应地区之一,由简单的成衣配件到昂贵的高档时装均有生产。香港制衣业人士认为,今后5年香港仍能保持国际成衣制造中心地位,但5年以后,由于受到邻近地区或国家低成本制衣的竞争压力,香港可能失去国际成衣制造中心的地位,有可能转为国际成衣贸易中心。目前位居香港制造业出口产值第三位的纺织业也面临同样的竞争威胁。特别是多种纤维协定(MFA)原则上将在10年内逐步取消,那些目前在配额制度下把生产程序留在香港的纺织和制衣厂,很有可能会因失去竞争力而撤离香港。香港纺织制衣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占有较大比重,此类行业的总体规模仍将继续缩减。纺织成衣业的出路在于自动化设计和生产,以及运用电脑化的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产品必须向高附加值、高品质发展,如纺织业应提高整染技术和织造技术,开发新面料;制衣业可借助香港作为国际城市信息灵通的优势,追随国际潮流时尚,在发展高档时装、创造名牌方面多下功夫。香港的纺织和制衣业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只要注重向高档化发展,即使生产规模缩减,其在香港制造业中的重要性依然不减。
(3)印刷业。香港印刷业有别于其他制造业的一点在于,其他制造业的大部分产品主要做外销之用,而印刷业大部分产品则提供给香港本地市场。印刷业在过去20年里有显著增长,工业生产指数显示,以不变价格计算,印刷业和纸类制品的增长最快,1992年是1986年的235%。1993年香港印刷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增长率达15%。印刷业不仅已成为香港五大工业之一和十大出口行业之一,也使香港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世界印刷商品供应中心和亚洲第2大印刷中心。香港的制版和印刷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鉴于全球商务往来和国际贸易的活跃,资讯传递和货物包装都对印刷品有大量需求,预计香港本地和国际市场的需求都趋于上升,该行业在香港的发展前景较为看好。
(4)机械制造业。香港的制造业一向以轻纺业为主,但机械制造业近几年也有较大发展,并且产品种类很多,从精密零件及组件到高质量的半制成品及制成品,尤其以特殊工业机械设备和模具、工具的制造最为突出。香港生产的高温整染机、高水平的梭机和针织机的质量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厂家已运用微电脑控制生产注塑机,使其性能稳定可靠。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也初见端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使香港其他制造业普遍获益,高温整染机、高水平的梭机和针织机等对纺织业提高技术和产品质量大有裨益。然而,机械制造业需要有大面积的厂房、大量投资和大量相关或辅助工业的支持。由此看来,香港机械制造业的总体发展受到诸如厂房面积小、地价昂贵、资金较分散、经营规模小、相关工业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即使市场对工业机器、建筑机械和运输机械的需求旺盛,该行业在香港恐怕也难有大规模发展的前途,只能在小而精方面做文章。
其他如钟表业、塑胶业、珠宝首饰业、金属制品业等也都程度不同地遇到邻近国家和地区相关产业的竞争压力,面临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适者生存,各业只有扬长避短,追求高新技术,发展高新产品,才能长久立足。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基于香港资源短缺和市场狭小这种不可改变的客观条件,加上香港近年来已失去以低廉的生产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而逐步向建立多功能的国际服务中心方向发展,其制造业将越来越与服务业和其他工业紧密结合,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产品以高精尖为主。如,香港的环境保护工业目前已是上中下游各业兼备,这一产业汇集了物理、化学、生物、声学等多项学科和多种技能知识,并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类别,以及制造业、建筑业、水电煤气业和矿业等香港四大工业。香港地少人多,而且经济发达、商务繁忙,市区的噪音和空气污染、河湖港湾的水污染等现代文明社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和生态平衡带来的威胁已经受到重视,加上环保工业在香港已具备一定基础,作为与现代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门新兴工业,环保工业在香港将大有发展前途。其他如自动化工业、生物工程、医学工业等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属香港未来应着力发展的产业之列。
二、香港制造业与内地的合作
上文论及香港制造业的未来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但仅仅以香港本地的力量实现其制造业的高科技化和产品的高档化,将受到种种限制。而香港与内地的优势结合,将有助于推动香港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广义而言,这也是关系到“九七”后香港与内地长期合作、共利共荣的一个重要问题。
1.与内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相结合
香港由于缺少资源、市场狭小,不具备形成有规模效益的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在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方面难免受制于人。在世界经济日益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下,香港更受到原料供应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制约。近年香港厂商在内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大量开设来料加工工厂,形成“前店后厂”的合作格局,但这主要是利用内地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和厂房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原材料的供应。内地应吸引香港厂商进一步向北拓展,开发内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并利用内地一些省市颇具实力的基础工业,大力发展原材料供应基地,从原材料供应到加工环节都能降低成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并减少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内地广阔的市场也可做香港的可靠后盾,使香港产品减少国际风险,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便于掌握市场信息,利于资金周转。
2.与内地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相结合
香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制造业多为小规模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如今这些小企业已失去以往小本经营、灵活接单、快速生产的优势,更无法与跨国集团和国际大公司竞争。而且,这些小企业因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无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内地有实力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可通过参股等形式为香港有发展潜力的制造业开发高新产品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利于香港建立需较长期投资的高新技术产业,或发展较具规模的制造业。目前内地在此方面已做出一些贡献,对香港制造业的投资仅次于日本、美国,居第三位。
3.与内地的科研技术相结合
香港制造业要实现升级、增强竞争力,不仅要靠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益,促进制造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香港是个自由的商业城市,对工业发展一直没有长远的指导性政策,也没有制定依靠科技提高生产力、促进工业发展的规划,因而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一些技术性生产行业缺少技术工人,整体科研基础较薄弱。而内地科研基础雄厚,科研队伍庞大,尤其在软件设计方面足以与国际先进水平竞争。如能在香港合作建立高科技园区,适当输入内地的科技人员,将内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在香港进行原型试制,在内地从事批量生产,发挥香港作为自由商业城市的优势,利用其灵通的营销渠道,迅速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对于香港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将大有裨益,并能使香港与内地都获益。如:内地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颇有成果,但产业化的步子较慢,并且缺少走向国际化、打入国际市场的渠道,这方面可借鉴香港的经验。又如:香港的服务业很发达,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大,内地信息技术已较具国际水准,并且也是信息技术的潜在大市场,香港与内地联合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将大大促进两地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标签:工业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