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道德教育论文,公民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文化和多元宗教的东方小国,是个政通人和的花园城。1994年至1996年连续三年的全球竞争排行榜上,在“全民素质”一项上高居榜首,令世界很多国家仰慕不已。据有关专家分析,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不断追求优异的普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力的上升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里,笔者将重点介绍作为新加坡三大基础教育(能力教育、双语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之一的公民道德教育。

一、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地位受到到高度重视

在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展是由政府来制定统一课程,规定课时,编制统一教科书与参考书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国家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实行的是全面干预。前总理李光耀1982年在华人农历春节献词中,曾明确号召新加坡人要发扬传统儒家伦理中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内容,而且他还将这个内容概括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并视为每个新加坡人都应该谨行的八种美德,以此来诊治当代国民中那些单纯追求个人私利和享乐主义的病症。同时,新加坡政府还不断采取措施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价值观,努力建立一个具有道德意识和凝聚力的社会。有些重要人士鉴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还建议将公民道德教育列为考试科目,以便使道德教育的推广更为有效。总之,新加坡在教育改革中把道德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由政府首脑和国家最高领导机构亲自提出意见和要求,组织专门机构做出重大决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且在推行中不断地加以完善,顺应了当今道德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们可以通过新加坡对道德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上来试着体味这一特征。早在五十年代末,新加坡教育部在上级精神的指导下就公布了小学人力教育大纲,其目的是为学生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把他们培养成有自尊心的人,成为一个好公民。六十年代,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的综合性大纲,用以发展学生的社会观和公民职责观念,强调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并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编写一个新的公民课程教学大纲和训练大纲。到了七十年代,中学仍开设公民课,小学则设计了《生活教育》课,把公民课和历史、地理等课的教学结合起来。1988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好公民》教材组,负责修订及发展新的小学公民与道德教材《好公民》,用来强调东方价值观的培养。从1992年开始,新加坡小学各年级均使用新编的《好公民》教材教学,中学也开始依据1990年公布的《新公民道德课程的草拟大纲》推行公民道德教育。

二、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现“共同价值观”

学科教育目标是一个国家开展该科教学的基本意图所在,同时也是该学科的性质与意义之所在。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据1980年人口调查,在新加坡的华人占76.9%,马来西亚人占14.6%,印度人占6.4%,其他种族占2.1%。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如何在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社会阶层思想的同时,将主流思想与少数族群的思想整合起来,成为了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为此,国家领导机构和教育部门作了不断的思考。1991年,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新加坡教育规划署编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中也曾规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由个人伸展到社会和国家。以此为基础,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进一步具体为:培养身心健全的个人,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对社会做贡献的能力。据有关专家分析,“共同价值观”不仅浸润着公民道德教育,在地理、历史等人文学科中也体现明显。

三、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多样化

新加坡的学校公民道德教育途径丰富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的课堂教学,另一类是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课堂教学是指开设独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如公民教育或以政治教育为主的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或品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等教育,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课程为“好公民课”。课程标准包括五个方面: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其中“个人”的主要目标是: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感、节俭敬业、乐群、毅力、正直、勇敢、信守诺言等。新加坡中学一、二年级的道德教育课程为“生活和成长”,偏重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三、四年级的课程为“新公民学”,重点放在灌输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整个中学阶段的教育课程的标准包括七个方面:培养良好品德;发扬个人潜力;促进人际关系;评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

间接的道德教育是指依靠学校的公民道德课程教育之外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社会的影响所进行的品德教育。首先是通过各科教学活动达到“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例如新加坡语文教材中就反映了华族的文化与传统价值观,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其次是通过学校各种辅助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新加坡学校为了弥补课堂公民道德教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还增加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此来拓宽公民道德教育的时空,进而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例如新加坡的中小学生每天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朗诵誓言: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语言、宗教的异同,团结一致地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愿为国家的幸福、繁荣和进步共同努力。再次是通过其它社会活动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例如每年8月9日国庆节,新加坡每个家庭都要挂国旗。另外还有如参观、考察、实际锻炼等。

四、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方式多样

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是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来总体设计的,采取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方法,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激发行为的道德动机,以达到训练学生道德能力的目的。有人把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四种: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识发展法。具体做法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入手的。这里的“知识”就是指使学生们了解作出正确决定前需要注意的道德准则;这里的“技能”是指教会学生在面临道德困境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这里的“态度”就是指对学生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提出了“六顺、七结合”的教学原则。“六顺”是:一顺情,即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动之以情;二顺理,即要求在讲授中晓之以礼;三顺性,即针对不同的个性和特征进行教育;四顺势,即根据不同的形势提出适时教育;五顺利,即因势利导;六顺真,即讲真话,实事求是。“七结合”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德育与生活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无形教育与有形教育结合;大节教育与小节教育结合;物质奖励与荣誉感教育结合。

五、新加坡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大,有利于公民道德教育的更好推广

新加坡在社会发展规划上坚持教育先行,充分保证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人才,增强了国力。最近几年,教育开支仅次于国防开支,位居第二,真正实现了教育先行。尤其是对教师的待遇方面,新加坡更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们的教师工资都比较高,每年还都有第13个月的奖励工资,另加1-2个月工资的机动奖励。这样就保证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注释:

①李大光等:《今日新加坡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王大龙、曹克理:《当今新加坡教育概览》,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③宋丁娜:《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与教育》,《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标签:;  ;  ;  ;  ;  

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