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价的研究论文_周红

周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和分析神经外科ICU夜班静脉输液操作环节风险,为护理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西安市的80名神经外科ICU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0.1—10模拟评分法,测量静脉输液技术31个操作环节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事件威胁性。结果:进行静脉输液技术环节的总体风险值为4.98,风险发生可能性以及风险事件威胁性的评分数值为(5.08±1.97)以及(4.91±1.92)。通过统计学软件对风险发生可能性数据进行处理,初级职称组的评分数值均高于中级职称组以及高级职称组的评分数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另外,三个组别的风险威胁性数据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静脉输液技术的31个操作环节中有12个高风险环节,7个中风险环节以及12个低风险环节。结论:静脉输液环节风险评价能从护理工作预见、护理纠纷规避、医护人员资源优化以及护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对静脉输液的安全性进行提升。

【关键词】 静脉输液技术;风险评价;临床研究;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280-03

临床护理操作中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方式即为静脉输液,其中神经外科ICU接近100%的病人在治疗时需要进行静脉输液,因此静脉输液也是医生和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下,静脉输液的相关制度也不断被完善,其操作流程也更加趋于规范化,并具有经济、安全以及有效的优点[2]。但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技术的操作时,仍然会有一定相关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侵害,甚至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间,西安市4家三甲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北医院)的80名神经外科ICU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所选择的医护人员中,初级职称58名,中级职称14名,高级职称8名,所有医护人员均有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且都为患者进行过静脉注射的治疗。

1.2 研究方法

1.2.1 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量表的制作及检验

①评量表制作:将临床静脉输液的技术操作划分为31各环节。通过数字模糊评分法对31个环节中的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事件威胁性以及纠纷发生可能性进行相应的评分,三项评价指标的分值均在0.1~10分之间。风险发生可能性是指医护分院人员在静脉注射操作中出现护理风险的概率,主要体现在医护人员对自身护理职业风险的承担上[3]。另外,在风险发生时可能会对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造成一定程度的潜在伤害, 即实际情况与预期结果的偏离[5],“0.1”代表出现的可能很小,“1O”代表一定会出现;风险事件威胁性(Severity,S)指该环节发生的所有风险事件对病人身体及生命体征所造成伤害的程度,其中评分为“0.1”时,表示伤害程度很低,当评分达到“10”时,表示伤害程度极大,甚至可能引发患者的死亡。

②评量表的信效度检验:评定者间信度由专家效度评价量表作为数据支持,即选取护理专家5名,对自制评量表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可行性、研究环节的划分合理程度以及语言表述的清晰程度进行评分,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4]。5名专家护理组中,有2名护理部主任,1名主任护师以及2名副主任护师。根据评测结果可以求出,评定者间的信度系数为0.76,效度系数为1.0;重测信度则是根据相同指导人员的引导,在间隔1个月的时间内,促使20名医护人员通过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量表对临床操作中的风险进行两次的评估,可求得重测系数为0.84。

1.2.2测量方法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访谈以及现场调查的形式对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量表进行发放,发送份数为80,并已全部回收,80份评量表均有效。

1.2.3静脉输液技术环节的风险计算 由于医护人员职称的不同,需要对其的权重系数进行界定,1.2表示高级职称,1.0表示中级职称,0.8则表示初级职称。静脉注射环节中的风险值以加权平均值R进行表示[5]。

1.2.4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图的绘制 风险图的绘制严格按照静脉治疗中的操作流程进行排序,当风险R值低于4时,判定环节为低风险;当风险R值在4~6之间时,则判定环节为中风险;当风险R值高于6时,则判定环节为高风险。

1.2.5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文中静脉注射技术环节所有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进行处理,并联合使用SNK-q检验法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意义的分析。

2.结果

对测评者的职称进行分类,并计算出相应的加权平均数,能够得出静脉输液技术环节的总风险值为4.98。

2.1医护人员不同职称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值比较(见表 1)

通过F检验对静脉输液的风险发生可能性以及风险事件威胁性进行评测,能够发现3组F检验数值间并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输液风险可能性评价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8,P<0.01);组间多重比较,初级职称组高于高级职称组(q=4.61)和中级职称组(q=4.29),均为P<0.05。

2.2 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的总体情况(见表2、3)

将静脉输液中的操作环节划分为12例低风险、7例中风险以及12例高风险。对静脉输液操作中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配置药液不仅具有最高的风险值,其在风险事件威胁性方面也是最高。另外,输注液体以及更换液体也在静脉输液操作中具有较高的风险值。

3.讨论

3.1 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价可提高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性

分层次使用是医护人员资源优化管理的趋势。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的操作环节具有不同的风险值,因此针对于不同等级的医护人员,静脉输液管理委员会对其静脉注射的操作权限上应该具有一定的限制[6]。对于刚实习的医护人员,在进行相应操作质量与熟练程度的培训后,可以让其负责静脉输液技术环节中的低风险操作;低年资的医护人员,则在静脉输液的临床操作对中风险以及大部分高风险操作进行负责;高年资医护人员则需对静脉输液治疗中的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进行培养,负责临床纠纷事件的处理。

3.2 静脉输液环节风险评价可提高护理风险的预见性

初级职称的医护人员不仅年资较低,在临床上也主要进行基础护理工作;而中、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由于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常常承担一定的管理类职务,这可能是风险评价值较低的一大原因。初级职称的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治疗中是最为主要的执行者,所以对其风险防范的预见性以及警觉性进行提升,是保证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黄、红、蓝三种颜色对静脉输液环节技术风险图进行绘制,能够对临床操作中的不同风险等级进行直观的呈现,能有效警示医护人员,并指导规避风险。再者,医院定期开展专业化的培训,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详细分析,也能有效的对医护人员的风险遇见能力进行提升。

上述研究结果可见,静脉输液环节风险评价可以从护理安全管理、护理人力资源配备、护理纠纷规避和护理工作预见性等个方面提高静脉输液技术的管理水平。相关的研究思路将进一步应用于其他基本护理技术,为优质护理服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殷钰,符杏清,毛慧萍.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防范对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J],2010,30(10):833—834.

[2] 马敏.临床护理的职业风险管理.当代医学[J],2010,16(3):25—26.

[3] 毕娜,王建荣.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价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761-763.

[4] 贾丽苹,赵爱平,仇晓霞等.低年资护士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38-41.

[5] 向岚,王艳琳.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准入管理体系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1): 29-29.

[6] TranDT,Johnson M.Classifying nursing errors in clinicl management within an Austrian hospital.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J],2010(57):454—462.

论文作者:周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  ;  ;  ;  ;  ;  ;  ;  

关于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价的研究论文_周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