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深刻 意境深远——地方戏创作的新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方戏论文,深远论文,意境论文,深刻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间,在党中央实施精品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地方戏的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各地区各剧种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可喜态势。有一些原来创作相对较弱的老、少、边地区,如江西、广西等省区,近年创作出了《山歌情》、《榨油坊风情》、《歌王》等夺得文华大奖的剧目。剧作家、艺术家在探索中认真总结经验,扬长补短,使作品的艺术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完全可以说,已有了一批能够称得上精品的戏剧了。创作实践也解决了前些年人们存在疑惑或有争论的一些问题,在理论上有了更高的自觉。
一、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人们曾有一种误解,以为主旋律和多样化是题材上的分工。似乎只有重大题材属于主旋律作品。实践证明,这种看法至少是不全面的。五年来,地方戏创作空前的丰富多彩,正是由题材、体裁、风格异彩纷呈的众多作品共同构成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崇高的精神鼓舞人、催人奋发向上的创作主流;在创作重大题材的作品时,作家艺术家也都在寻求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近年来获得好评的地方戏,包括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的作品,题材范围十分广阔。其中既有表现领袖人物的湘剧《布衣毛润之》、评剧《毛泽东在1960》,也有反映工厂生活的《黑头与四大名蛋》,反映农村生活的《红果红了》、《荷花洲头》;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有历史图景的再现。从体材说,喜剧、悲剧、正剧的美学内涵,都被剧作家艺术家所充分发掘。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阔步前进的人们笑着向昨天告别,艺术家从生活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喜剧因素。云南花灯《金银花竹篱笆》、江苏淮剧《鸡毛蒜皮》、滑稽戏《诸葛亮与小皮匠》等现代戏,既用笑声否定那些无价值的东西,也用笑声热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正面的喜剧形象。
新编古代剧高甲戏《玉珠串》、越剧《红丝错》、潮剧《陈太爷选婿》等,则在妙趣横生的喜剧情节中对人物心灵中的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具有讽喻意义或哲理的启示。
同样的,剧作家对生活中的悲剧因素也没有回避和粉饰,革命历史题材的采茶戏《山歌情》和现代川剧《山杠爷》都以人物性格中的悲壮精神和命运的悲剧性而具有震撼力。评剧《三醉酒》、豫剧《红果红了》、《能人百不成》、黄梅戏《柯老二入党》等都表现了新人的胜利,但他们都经过曲折的斗争过程,因此创下的风格也是悲喜交集的。
探寻历史上发生的悲剧的成因,是近几年剧作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高甲戏《大河谣》、淮剧《金龙与蜉蝣》、祁剧《甲申祭》等的作者,对历史的观察都有新的视角。《大河谣》中的于成龙是一位敢于为民请命的清官,但他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顾局部而误大局,凭主观而轻科学,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说:只清不明害百姓,虽忠不贤误国家。这一形象和作者对形象意义的挖掘,都是以前的历史剧中所未有的。
突出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剧种特点,成为近年历史剧创作的一个自觉追求。少数民族题材戏剧既开拓了题材领域,又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形式,对戏曲的革新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其中如评剧《契丹魂》、滇剧《爨碑残梦》、吉剧《一夜皇妃》、壮剧《歌王》、藏剧《金色的黎明》等,都以多彩的笔描绘了各兄弟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在全国只有一个剧团的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表现了女真族历史发展的复杂进程,大气磅礴,悲壮感人。
这些作品像一道道溪流,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江河,这是社会主义戏剧艺术繁荣兴旺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
戏剧应该和能够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等多种功能。但是这些功能是否要分出孰轻孰重?这几方面的追求是否存在矛盾?一些成功的作品证明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可以实现这几方面追求的统一。
首先,剧作家选择和塑造了有丰富社会内容的形象,比如川剧《山杠爷》通过山杠爷出于好心却犯了法,他犯法后村民们却觉得离不开他这一矛盾现象的描写,对现实生活做了历史的剖析:生活前进了,但人的素质的提高却跟不上;传统的道德观念中正面的因素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反面的因素也在起着牵制作用。
山杠爷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性格和思维模式是在前一历史时期形成的,在他的身上打有深深的历史烙印。这一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起生活中许多人物,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能看到他的影子。
另一部川剧《死水微澜》中的邓么姑也是一个有较高典型性的形象。邓么姑并没有变革时代的自觉意识,她只是不安于过贫困、平庸的生活,期望能像城里人那样生活得有色彩。她遇到了有“男子汉”气概的大老表便不顾一切地去爱,在纷至沓来的打击和苦难面前,她又表现出惊人的胆略和决心。这些看似出自邓么姑的个性,实际上又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那时期的义和团反帝运动等虽然还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但标志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在涌动。邓么姑的个性正与这种时代潮涌相契合。杜勃罗留勃夫曾把《大雷雨》中的叶卡捷林娜称做“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作家李劼人也把邓么姑等人物的反抗行动称做“死水微澜”,川剧作家、艺术家正是通过舞台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死水”中这一股难得的“微澜”,因此这一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儿女私情故事,而具有较强的历史感。
其次剧作家艺术家在发掘形象的社会意义的同时,也注意发掘形象的美学内涵。比如山杠爷在被拘捕前还认真地布置支部工作,教育村里人要遵守党纪国法,既表现了悲剧的崇高,也带有几分喜剧的滑稽,使人感到一种苦涩的滋味。邓么姑的心灵是善的,在生活中是一位弱者,但她在“要找一条我能找到的最好的生路”时,又不得不以恶对恶,恶的张扬与美的毁灭交织,使人感到辛酸与凄楚。
第三,为塑造好艺术形象,创作者在艺术形式上精益求精。
《山杠爷》、《死水微澜》等作品都在继承川剧深厚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探索,一方面吸收借鉴姊妹艺术的手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舞台叙述方式,使剧作结构更为精炼、流畅,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了戏曲表演艺术的特长,扮演山杠爷的王树基,扮演老婆婆的刘芸,扮演邓么姑的田蔓莎,都是优秀的演员,他们唱得韵味醇厚,演得形神兼备,使形象的内涵生动地立体地呈现了出来,使观众看演出在得到思想的启迪的同时也得到审美的愉悦。
回顾这几年的地方戏创作,有许多这样栩栩如生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黄梅戏《未了情》中的陆云身患重病却顾念着亲人和学生,晋剧《丁果仙》中老一辈艺术家丁果仙在新旧社会里命运和思想的变化,豫剧《丑嫂》中丑嫂那可爱的爽真性格,等等。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中发现了他们,发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品质的美,又在舞台上成功地表现了出来,在这些形象中,真和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更深层次上的统一
多年来,我们一直要求较高的思想性和较强的艺术性的统一,但是要实现这种统一,却需要艰苦的创造。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不只是指内容和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思想的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因此从更深层次上讲,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应是这两种力量的交融和凝聚,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找到最好的交融和凝聚点。
剧作家首先把目光投向“文化”。
文化是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深刻积淀,集体的、个人的心理、性格都必然通过文化表露出来,各种不同的文化又有各种生动的表现形态,所以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思想”就带有较强的艺术性,通过“文化”体现的“艺术”也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
吉剧《一夜皇妃》通过清朝一个小皇帝与满族民女满苏的爱情悲剧,写出了皇族与平民两种文化的冲突。小皇帝到了民间,在一片天籁中为满苏的天真无邪的纯情所感动,在这样的环境中,二人暂时消弥了身份地位悬殊的隔阂,产生了爱情,但皇帝一回到宫庭,就不能不按朝廷的礼法待人处事,满苏进入宫廷,也必须服从礼法的约束,于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便是不可调和的了。这种矛盾的实质是两个阶段的矛盾。过去写类似的故事多直接表现为思想的冲突和政治的冲突,像《一夜皇妃》这样通过文化冲突来反映阶级的思想的矛盾,就更耐人寻味。写文化冲突又可以选择有文化意味的生活形式,如《一夜皇妃》的编剧和导演就使用了“绕帐篷”、“抢被子”等许多满族的民间的民俗的东西。这样,表现深刻的思想冲突却不一定充满刀光剑影,使舞台演出更具有“可看性”。
壮剧《歌王》则是通过文化冲突表现汉民族与骆越民族历史上的冲突与融合。创作者站到今天民族团结的高度,表现了骆越文化的美和它的强大的力量,剧作描写壮族首领凭籍骆越的歌舞抵御了汉王朝的大兵压境,化干戈为玉帛。这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剧中所用的迎亲歌、拦路歌、器嫁歌等等壮族的歌舞是那样优美动人,它征服了剧中的郡主,也征服了观众。因此,按照浪漫主义的艺术逻辑,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从历史上看,汉族与广西少数民族所以能实现和解,进而达到民族团结,内在的原因也在于文化的亲和与融汇。所以这个浪漫的故事在本质上又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彩调戏《哪嗬咿嗬嗨》则写农民、民间艺人与他们所热爱的民间艺术苦乐相伴的人生。剧作写一群彩调艺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的命运变化,他们被拉去当兵,胡里胡涂地打仗,也胡里胡涂地做错事,但不变的是对“调子”(彩调戏)的一往情深。一曲《王小打鸟》把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连接到一起,“调子”熔铸了他们的感情,他们以“调子”的道德观念为自己的道德观念,“调子”也给了他们生存、斗争乃至不惜牺牲的力量。戏的最后,国民党当局让他们去打内战,他们坚决拒绝。面对着邪恶的枪口,他们高唱着“调子”死去,子弹,可以消灭他们的肉体,但消灭不了他们的文化精神。
北京曲剧《烟壶》和《龙须沟》分别写清末民间艺人的爱国思想和解放初期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两剧分别根据邓友梅的同名小说和老舍的同名话剧改编,以曲剧剧种特有的艺术风格,发扬和强化了北京文化的意蕴,京味十足。
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互相依存的,一般地说,它们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呈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状态是有意境。从创作过程说,如果作家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时充满诗情,又能够充分发掘出生活中诗意的东西,就能在作品中创造出诗的意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在意境的创造中。
前述各部优秀的作品都创造了许多佳妙的意境。比较突出的例子还可以举出采茶戏《榨油坊风情》。剧本写一个偏僻的山村,一个开榨油坊的家庭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变化。随着古老的榨油坊被先进的榨油机所取代,家长的权威丧失了,年轻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戏里的矛盾冲突并不强烈,但那横贯舞台的榨油坊和榨油锤发出的悠闷的撞击声却传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意蕴,它显示着新生活的不可阻挡地前进。在这里,思想性不是概念的,艺术性不只是形式的,它们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和体味到一种更深刻感人的力量。
重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榨油坊风情》等作品的出现是对民族美学传统的继承,也证明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正在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一定会有更多的戏剧精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