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与中学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中学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的多样性,而容易忽视情感因素。但是,师生双方情感因素对教学气氛、教学活动及学习结果的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人文主义”教育观认为:人的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同等重要,它使学习者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另外也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人的态度、感情、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一、情感因素及地理教学中消极情感的一些表现
1.什么是情感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力因素,即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它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另一类是情感因素,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如焦虑、抑制、个性、学习动机等;另一种是指学习者相互之间及学习得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反思和课堂交流等。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任何学科的学习是学习者(内因)与学习环境(外因)共同作用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学习成功与否除受智力因素和本人已有知识能力的制约外,情感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与情感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良好的情感能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保持记忆的牢固性,加强想象与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消极的、不良的情感会影响认识的积极性,降低记忆和思维的水平,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
2.地理教学中消极情感的表现
人们的言行举行会受情感的支配,而各种情感很多是潜意识的。对学生来说,情感也支配着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某种倾向。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或多或少会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它们与学生的消极情感因素有关:
——学习上一碰到困难就觉得无所适从甚至恐惧不安(焦虑)
——回答问题或是听说考试就害怕、紧张(焦虑)
——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或老师(动机因素)
——学生喜欢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以逃避课堂活动(动机因素)
——因多种因素引起学生对学习消极反感和厌恶(动机和态度)
——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性格内向)
——担心被老师提问(抑制)
以上这些消极情感通常会导致被动和抵制行为,因此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的情感同样也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极大影响。消极情感如教师的事业心较差,对教学的懈怠,对学生的不满或偏爱,教学态度生硬甚至恶劣,自身的心理问题(自卑、嫉妒、虚荣心、焦虑、忧郁、孤僻、逆反)等。如果教师的消极情感大于积极情感,那么在教学中教材或者教学方法再好也无济于事。因此,正确处理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影响,对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对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感觉到,情感因素较好的学生对教学活动充满热情,积极参与,信心十足。而情感因素较差的学生对课堂活动缺乏热情,勉强参与,显得被动。因此教师应该对地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有相当的敏感力,尤其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消极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习活动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进行。
1.通过移情和反思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增强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在教师一方。“移情”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是人类思想、情感及观点的相互理解。在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同时,要认同他人的情感。当教学中出现消极情感或学生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时,教师应对各方面情况进行客观和有效的反思,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和改进,增进与学生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的势力状况、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海水运动;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整体性和地域差异等重点、难点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感到困难,表达与此相关的问题时也颇感吃力,从而产生焦虑畏难的情绪,甚至对地理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但如果引导得当,焦虑也会变成一种激发向上的动力。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放下所谓的“权威”架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传统的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导演”,真正将情感融入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自由交流、协力合作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有爱心、关心、耐心和信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尽力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重新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注重教师自身修养,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动机和态度”是地理学习成败的直接因素。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力,是一种促使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欲望,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知识成就感,以及对学习的兴趣等;外部动机有批评表扬、奖励征罚、支持鼓励等。而态度是个人对事物或人的一种评价性反应,它对一个目标的实现和能否取得成功及成功的程度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心理处于不稳定的时期,父母的赞同、老师的鼓励、同学的称赞及学校的荣誉等外部动因对于他们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心理优势无疑对地理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予以正确引导和给予适当的鼓励,这种外部的刺激将会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因,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但是,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情绪还不太稳定,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不足,很容易被社会、老师、父母、同学等因素所左右。如果经常受到批评、打击、冷落或被忽视,就会对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地理教师除了应具有热爱教育并为之献身的精神,扎实的地理教育教学功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外,还要注意克服自身不良的心理,注重人格和个人修养,增添个人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绪。在地理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勤奋,而勤奋往往和踏实、自信、坚韧、刻苦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当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学习者往往会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库”里。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使知识信息灌输到学生的“长期记忆库”里。生活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风趣幽默的言语,丰富广博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兴趣,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的教学方法和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技巧,努力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怕学”到“好学”再到“乐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尊重和鼓励学生,注重其个性发展
地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地理文化知识,同时也应在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上起到较好的作用。随着教学研究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注意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科学习相联系。在学生中通常有自信、开朗、热情大方、喜欢交际、善于言表的性格和腼腆、内向、胆小、缺乏自信、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性格。事实上两种个性各有千秋,外向型的学生显得聪明活跃,而内向型的学生则表现的沉稳含蓄。教师应该对两种性格的学生持正确的态度,应该因势利导、挖掘优势、发挥所长,关注他们情感上的真正需要,尊重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对学习好、性格开朗、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教师应适当增加学习难度,适宜进行表扬,抑制他们盲目自满、骄傲的情绪,让其对学习产生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对胆小的、性格内向、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一种轻松、宽容、关爱的气氛中得到培养。对基础较差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因人而异,由易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在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观察和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加以适当引导,尊重和信任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多看学生的长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个性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地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潜心研究情感因素对地理教学的作用和影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文主义”教育观为指导,通过积极的情感介入来增强师生间的和谐关系,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能;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智力和人格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