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制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挑战与应对论文_韦玲玲

街区制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挑战与应对论文_韦玲玲

社区是联系我国基层政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具有上传民意,下行政令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2016年,中央住建部就曾明确指出:“社区虽小,但五脏俱全,连接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非常重要。”城市社区不仅为居民的生活提供着极大的便利,为城市创造着巨大的财富,更是城市居民居住安全、生活舒适的重要寄托,城市社区的地位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变的日益重要。就城市社区公共安全而言,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是我国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1 什么是街区制

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设房屋,并且不设围墙,其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上面住人,下面经商,上面是居民们的私有空间,下面是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住宅与外面的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高大围墙束缚的开放式城市。

2 街区制社区和封闭住宅小区的区别

封闭住宅小区,又叫做“门禁社区”,封闭住宅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住宅围合、封闭,并且禁止或限制非小区居民随意出入住宅区。而与之对应的街区制社区,主要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公共交通完善、公共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式街区。

3 我国打开封闭小区,大力实行街区制社区的原因

我国是人口大国,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在当今的社会状况下,每户人家至少拥有一辆汽车,而封闭小区将公共交通排斥在外,其在封闭的空间内各自为政,使城市的脉络始终难以打通,直接造成城市公共交通利用率低下,在早晚高峰经常造成长时间的拥堵,交通部门不得不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源源不断的投入进去,严重加重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减缓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实行街区制后,可以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城市交通道路的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更为主要的是可以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有利于城市未来交通网的布局以及城市长久健康的发展。

4 街区制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挑战

街区制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与此同时,也给城市社区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4.1 城市社区治安将会面临新的挑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各类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在逐日增加。街区制实行以后,基层社区人员流动性大,鱼龙混杂,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集结点,社会治安案件大多数都发生在基层社区,并且社会治安状况又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以及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关乎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备受社会关注。在街区制背景下,人口流动加剧增加了社区人口的复杂度;社区由封闭转变为开放模式,若安保工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发生打砸抢等治安事件。另外,面对人们逐日增加的安全需要,城市社区治安任务和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如若治理不善将会导致社区环境恶化,影响社会稳定。

4.2 城市社区应急功能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面对日益多发的各种突发性事故,使广大社区区民遭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社区作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故的第一场所,社区要做好紧急应急工作。其中,社区应急工作包括舆情控制能力、突发事故预警和处置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受社区发展历史以及现实原因的制约,我国城市社区应急能力表现的明显欠缺。街区制相较于传统式社区变得更加开放,社区居民多、社区结构复杂,水、电、汽等公共设施管线超负荷运转,暴力事件概率增加等等各种突发事件的诱因需要重新评估,这十分考验城市社区安全预警以及防治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3 居民公共安全意识面临新的考验

公共安全意识只是社区居民对突发性事件的意识以及相应的处理手段。从古代开始,具有中过特色的居住安全防御手段就影响着我们的居住观念以及安全观念。就封闭式社区而言,有高大的围墙、数量众多的保安、严格的门禁系统以及限制陌生人员、车辆进出的社区制度,居住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社区内居民有一种天然的安全感,对突发事故的认识能力较低,居民公共安全意识普遍薄弱,其具体变现为社区居民防灾避险意识能力以及自救互就意识薄弱,一旦拆除小区围墙,势必会增加居民内心的不安全感。

5 街区制社区的公共安全应对措施

5.1 坚持群防群治原则,加强公共安全的防范

1、要结合社区及其周边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这些情况可能对社区治安产生的影响,并围绕社会多发的安全事故,集广智向居民征集社区治安制度,及时补充,深度挖掘公众智慧,加强公众监督,将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消灭在摇篮阶段。

2、结合街区特点,构建起由公安、小区居民、物业、志愿者等多种群体组成的社区治安队伍,根据其自身优势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保驾护航。比如,公安作为社区治安的主力,要加强警力的巡视力度,严格执法,形成威慑力;物业作为社区治安的基础力量,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配合好公安队伍,充分利用社区监控,加强天眼监视力度;社区居民及志愿者做为社区治安的后备队,一旦发现特殊情况,要及时报警,向公安及物业提供及时的情况,争取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保障好社区公共安全。

5.2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针对当下日益多发的公共安全事件,社区要高度重视,要及时制定出具有社区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就街区制社区应急管理而言,一方面要结合街区制的实际需要,制定或修改社区应急预案,构建出适合社区具体情况的应急预案;另一方面,要为社区配备足够的应急基础设施,结合社区规划建设好应急避难场所,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提高社区应急准备能力。

5.3 加大公共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公共安全素质

(1)公共安全是社区居民能否长期居住不可忽略的原因,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可以在社区内外醒目位置张贴公共安全知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公共安全知识人人知晓。社区对公共安全的知识宣传的越广泛,那么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几率便越低、造成的损失便越少,社区居民就越安全。这便要求社区要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宣传教育方式,在不打扰社区居民休息的前提下进行对常见的容易引起事故的行为进行宣传。比如社区居民经常有吸烟而后顺手丢放烟头、在公共区域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情况,形成威胁广大人员的安全隐患。社区可以采取发传单,张贴安全标语等方式对居民进行宣传,这样既可以起到宣传公共安全知识的作用,又可以不打扰居民的休息,在两不相误的情况下既提高居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又达到了消灭安全隐患的问题。

(2)社区应该定期在人员密集地点组织观看消防电影,以此方式来加强对社区居民的警示教育,要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普及教育,提高其防范意识,采用严防死守的方式防止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6 总结

在当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公共安全问题的多样化,社区的公共安全工作便成为了一项持久且复杂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公共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增强公共安全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好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真正做到“社区是我家,人人保护它”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把社区建立成安心居住生活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周静怡,曹堃.浅析街区制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挑战与应对[J].改革与开放,2017(02):65+67.

[2]陆继锋,王慧生.街区制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挑战与应对[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7,30(03):21-24.

论文作者:韦玲玲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  ;  ;  ;  ;  ;  ;  ;  

街区制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挑战与应对论文_韦玲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