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的价格:中世纪英国盐价格的初步研究(13~15世纪)_中世纪论文

白金之价:中世纪英国盐价初探(13—15世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白金论文,世纪论文,纪英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5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10)05—0160—08

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医学研究表明每个成年人每天需要6-8克盐,天气炎热则需要10克。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盐的重要性,古罗马文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曾说,盐是“食品之精贵,调味之精华”;六世纪的伊西多尔(Isidore of Seville)曾写道,“没有什么比盐和太阳更重要的了”。① 盐与黄金相对应而有“白金”之称。盐价的波动反应了生产、人口数量、灾荒瘟疫、工资、战争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是中世纪英国经济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有鉴于当前国内对中世纪盐价尚无任何研究,本文在欧美学者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13-15世纪英国盐价的变化及原因做一探讨。

盐是中世纪“绝对的必需品”,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日常的食用。庄园农民的食物早餐是面包和一大杯啤酒,中午是一块奶酪、面包和比早餐更多的啤酒,晚上是浓汤、粥、面包和奶酪。面包分为三种:小麦面包、黑麦面包或小麦与黑麦的混合面包,它们是中世纪人们的主食,啤酒是用大麦芽酿制的淡啤酒,或称为麦酒(Ale),是最主要的饮料。不论是麦酒、面包还是浓汤都少不得要使用盐。1266年亨利二世颁布的《面包与啤酒法令》(The Assize of Bread and Ale)中规定烤面包,每夸脱小麦需要用价值0.5便士的盐。②

(二)制作咸鱼咸肉。咸鱼咸肉是中世纪英国主要的肉食,15世纪之后新鲜肉才逐渐增多。一是英国各地气温差异明显,尤其在英格兰东南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一到冬天特别寒冷,很多牲畜很难耐过寒冷的冬季,而且草料昂贵,许多农民都要在冬季到来之前大量屠杀牲口,以供未来的五个月食用,盐是必不可少的防腐剂。③ 咸肉主要包括猪肉、牛肉、羊肉以及一些家禽肉。二是与捕鱼的时间相关。肉鱼是英国人最主要的肉食之一,其中又以青鱼最多,每年六月份到九月份,大量的青鱼从克兰海德(Crane Head)游向雅茅斯,也是英国人捕捞青鱼的好时机,雅茅斯还会举行长达四十多天的青鱼集市。大量的鱼或者销往其他地方,或者制成咸鱼,都需要大量盐,一个装青鱼500-600磅的大桶需要用盐55品脱。三与宗教规定有关。中世纪的天主教禁止在宗教节日、礼拜五、耶稣受难日吃肉,加起来一年中的一半时间成了无脂肪日,英国明令如果在周五吃肉会处以绞刑。但水中的动物除外,鱼、鲸鱼、海豚等都成了中世纪宗教日的餐饮食物,这些食物都不可能随时获得,只能在捕获时节制作成咸鱼以备所需。④

(三)制作奶酪和黄油。中世纪的普通农民很难有充足的肉食,多用奶酪和黄油补充蛋白质。奶酪是将新鲜的牛奶或羊奶加热煮熟,加入一种牛犊胃内膜的酶凝结为块,然后将乳水蒸干,加上盐,制成奶酪,以备储藏和冬季食用。⑤ 根据庄园账簿的记载,用于奶酪和黄油的盐要远远多于肉类,每十磅奶酪或黄油将需要一磅盐。⑥ 另外,盐还被运用与医疗等方面,盐能开胃并有助于消化。⑦ 盐是中世纪人们不可或缺的,正如罗杰斯教授所言,“没有盐,中世纪的生活是无法进行的”。⑧

在铁器时代,英国就已经有埃塞克斯、西南和林肯郡三个产盐中心。⑨ 古罗马时代,苏塞克斯的奇切斯特海湾进行大量的采盐,后来的考古发现证实他们以陶器为器皿和以煤块为燃料制盐。⑩ 中世纪英国主要是海盐和井盐(Brine Springs),根据1086年《末日审判书》记载,英国海盐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的沿海一带,如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诺福克郡等郡,地名中以wich为后缀的就表示当地原为产盐之地,比如柴郡的米德威奇(Middlewich)、兰特威奇(Nantwich)、诺斯威奇(Northwich)、利夫特威奇(Leftwich)都是如此。(11) 岛内以井盐为主,集中在柴郡和伍斯特郡,伍斯特郡的多特威奇(Droitwich)盐场在铁器时代已经开始产盐,主要为米德兰及伦敦供盐,柴郡及南部沿海的盐也行销英格兰岛内。(12) 由是观之,英国的盐场分布非常不均匀,盐成为中世纪英国农民最早从庄园之外购买的少数商品之一。

中世纪农民购买盐的情况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资料。幸运的是,从13世纪以来,由于物价的上涨,领主看到土地收入增加,不论教会还是世俗庄园,兴起了领主自营的潮流,但领主常常不会亲自指挥生产,而是由雇来的管事(Reeve)负责,为了便于领主核算土地收入,管事需要将收入和支出一一背诵,并由专门记账的教士记录在案,制成庄园账簿(Compoti)以便领主核查,账簿中包含着庄园买盐的情况。王室也需要买盐,这些记录大都保留在财政署卷档(Pipe Rolls)中。此外,学校和医院等机构由于收支核对的需要,也都将买卖的情况进行登记,留下了许多关于盐价的记载。这些成为研究中世纪盐价的必备资料。19世纪晚期罗杰斯教授开始系统地研究中世纪英国物价,形成了7卷本的《1259-1793年英国农业与价格史》巨著,盐价也在其研究之列。20世纪以来,更多的资料被搜集和整理。贝弗里奇通过对温切斯特主教区和西敏寺庄园的研究,进一步延伸了对盐价的研究,并在时间上推进到了13世纪初。(13) 法莫尔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平均数的办法,勾勒出了13世纪以来的盐价变化趋势。(14) 罗杰斯、贝弗里奇和法莫尔的数据资料为后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的盐价因时因地不同,要做精确的研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18世纪的价格史研究学者弗里特伍德曾摘录了一些价格,比如1309年9夸脱盐的价格为10先令,而1315年的1夸脱盐就卖到1英镑15先令,但14世纪初便宜到每夸脱1先令的盐价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15) 根据罗杰斯、贝弗里奇和法莫尔的数据资料,采用平均数的方法,可以看到他们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结果,但他们的研究结果非常相近,分歧不大,因而对盐价长期趋势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从三个世纪盐价变化的长趋势看,1400年以前英国盐价呈逐步递增的趋势,1250年之前平均盐价在2先令之下,1251-1300平均盐价超过2.5先令,14世纪前半期超过了3.5先令,而在14世纪后半期平均盐价达到了中世纪盐价的顶峰,每夸脱卖到6先令以上,二百年间,盐价增长了2.2倍。进入15世纪,盐价陡然下降,进入了每夸脱4先令的时代,这一趋势延续到15世纪末。(16)(见表1)

资料来源:W.H.Beveridge,The Yield and Price of Corn in The Middle Ages.Economic History Supplement,I,(1927),p163; Edward Miller,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348-1500),Vol.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91,p.502.Joan Thrisk,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042-1350),Vol.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8,p.785.

我们进一步考察发现,中世纪英国盐价的高峰时代主要集中在1315-1323年的大灾荒时代和黑死病爆发后的30余年,前者平均每年的盐价达到6.1先令,1351-1380平均每年盐价达到6.7先令,大灾荒之前的14年平均每年为每夸脱2.8先令,大灾荒之后到黑死病爆发前的盐价仅为每夸脱3先令,因此大灾荒和黑死病形成了13-15世纪英国盐价的两个高峰,如表1所示。

图1

资料来源:Edward Miller,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348-1500),Vol.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91,p502-520; Joan Thrisk,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042-1350),Vol.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8,pp.788-817; J.E.T.Rogers,History of Agriculture and Prices in England(1259-1400),Vol 1.Oxford:Clarendon Press,1866,pp.478-483.

从盐价波动的来看,整个13世纪盐价相对平稳。从1200-1250年的50年中,只有18年有盐价的数据,其中有8年的平均盐价高于2先令,最高的是1247年盐价达到每夸脱3先令,其余十年均低于2先令,有2/3的时间在1.5-2.5先令之间波动。(17) 进入13世纪下半叶,有8年盐价低于2先令,5年盐价在3~4先令之间,1295和1296年盐价超过了每夸脱5先令,有8年缺少数据,其余的27年盐价在2-3先令之间变化,其波动的幅度要大于13世纪上半叶。14世纪的数据最全,每一年都保留有相应的盐价,同时也是中世纪盐价波动幅度最大的时代,波动的幅度在2-14先令之间,其中有21年、19年、16年、21年、12年、5年的盐价分别在2-3先令、3-4先令、4-5先令、5-6先令、6-7先令之间波动,有6年盐价在8先令以上,1315年的盐价高达13先令6便士,1316-1317略有下降,为11先令,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要远远大于13世纪。(18) 15世纪中有3年没有盐价记载,其余的97年中,有32年在3-4先令之间,有36年在4-5先令之间,有21年在5-6先令之间,仅有5年高于6先令,有3年盐价低于3先令,最高的1440年盐价为每夸脱7先令,最低的1474年为2.6先令,其波动幅度远远小于14世纪。

从与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对比来看。盐与小麦一样都是中世纪英国必需的消费品,小麦是种植最广泛的谷物,通常占到庄园耕地的三分之一以上,与此相似的还有公牛(Ox),是中世纪最主要的挽畜,它们都具有需求的刚性。通过盐与小麦和盐与公牛价格的对比,可以进一步发现盐价在中世纪的变化。如图2所见,我们发现盐在13世纪最便宜,1夸脱盐价仅为1夸脱小麦价格的48-49%,仅一头公牛价格的23-24%。进入14世纪,盐价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14世纪下半叶盐价最昂贵,平均1夸脱盐相当于0.9夸脱小麦的价格和0.41头公牛的价格,尤其是小麦价格在1375年之后就开始剧烈下降,而高盐价则一直延续到1380年,直到1392年才开始进入4先令的时代,这期间有11年的盐价要高于小麦价格。在15世纪,盐价一直低于小麦价格,但平均价格仍要高出13世纪盐价2先令,与小麦的比价也高出13世纪25-30个百分点,与公牛的比价高出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盐价在15世纪虽然下降,但下降幅度要远远低于小麦和公牛。

图2

资料来源:Edward Miller,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348-1500),Vol.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91,p.502; Joan Thrisk,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042-1350),Vol.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8,p.785.

此外,盐价具有很强的地方性,越是接近盐场的地方,盐价越低,越是远离盐场的地方,盐价就越高。1355-1400年间,杜伦(Durham)与诺森兰德(Northumberland)的盐价是4先令7便士,而南部汉普郡则值4先令9便士,而两者之间只有1天的路程。泰晤士河上游地区则由于距离盐场远,成为14世纪盐价最贵的地方,每夸脱7先令左右,比威尔特郡盐价平均高出60%(19)。

总而言之,英国的盐价在13世纪最低,盐价基本上都在3先令以下波动,也最稳定;在大灾荒和黑死病期间,从1315年到1380年左右,达到中世纪盐价史上的两个高峰,1315-1323,1351-1380,平均盐价均超过6先令,最高达到13先令6便士;14世纪80年代盐价进入了下降的通道,此后的120年平均盐价为4.5先令,不过,这一价格仍高于13世纪平均盐价2先令。

英国盐价的波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供给因素;二是需求因素;三是货币因素。

(一)虽然从铁器时代英国已经开始采盐,但整个中世纪盐的供给不足,没有任何一个大的盐场能够支撑英国的需要,埃塞克斯、林肯等郡的盐场完全是地方性的,多特威奇是英国最大的盐场,年产盐在2.4万英担,但这也仅够25-50万人的日常所需,而当时英国所需的盐应在15-22.5万英担(20)。产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一,英国的采盐技术比较落后,英国一直开采的是海盐和井盐,并以海盐为主,岩盐到1760年才开始开采。二,海盐生产需要大量的阳光,英国由于纬度较高,加上海洋性气候影响,平均日照时间只有3-5小时,而且多雨,严重影响了盐的产量。(21) 三,英国的海盐主要是通过冲刷盐沙并用火蒸发海水而生产出来,因此它比法国的湾盐(Bay Salt)要多一个程序,湾盐直接通过阳光蒸发海水而获得海盐,从而加大了英国产盐的成本,产量却很低。(22) 《末日审判书》中记载多特威奇的13个盐场,每年需要花费330辆四轮马车的木材作为燃料。因此,英国盐业相对于欧洲大陆较为落后。

技术的落后使中世纪英国盐业对气候和燃料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夏季潮湿多雨,阳光不足,盐产量就会迅速下降,盐价就会不断上升。1315年从圣灵降临节(5月11日)开始降下瓢泼大雨,而且几乎不间断地下到秋季,从而导致了英国中世纪最高的盐价。根据14世纪本笃会修士托克罗的约翰(Johannes de Trokelowe)的编年记载,1315年奥尔本地区盐价达到了每夸脱30先令,并在1316年达到了40先令,1317年天气开始好转,1318年盐价才出现了大幅下降。(23) 罗杰斯曾教授指出盐价比小麦价格更能判断该年的降雨量。(24) 而燃料的问题一直要到煤的广泛使用才最终解决。

英国在中世纪既是盐的出口国,要为低地国家、威尔士、爱尔兰供盐,同时也是盐的进口国,但进口要远远大于出口,通过伦敦、埃塞克特、布里斯托尔三个港口每年进口的湾盐在10万英担以上,占到了输入北欧湾盐的15-20%,(25) 而到1500年出口就完全停止了。(26) 进口盐对英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主要从加斯科尼进口法国的湾盐。加斯科尼从1154年以来一直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但1453年,英国在百年战争中战败,它重新回到法王的统治之下。在这期间,两国的战与和常常影响着盐价,1295-1298年,由于爱德华一世和法王菲力五世之间的战争,进口几乎被阻断,从而导致了盐价的迅速上升,1295年达到了每夸脱5先令,成为13世纪最高的盐价。在百年战争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当英军战败的时候,贸易受阻,盐价明显上涨,1429年是战争的转折点,由于贞德的奋起抵抗,英国开始节节败退,而当年的盐价高达5.5先令,成为15世纪盐价的一个高点。

(二)盐的需求因素主要受人口的影响。由于资料的限制,对中世纪英国人口难以得出精确的数据,学者之间的统计数字有很大差异,但他们所得的趋势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从11世纪到14世纪初,人口一直呈递增趋势,14世纪初达到最高峰,为500-600万,大灾荒终止了人口上升的势头,而黑死病使人口密集的东盎格利亚地区死亡率达到50%,(27) 整个英国人口下降了30-40%左右。此后时断时续的瘟疫不断侵扰着英国,使儿童死亡率大为增加,15世纪人口处于停滞状态,最低时在200万左右,到15世纪70、80年代才开始恢复,到16世纪第二个25年期间开始回升。(28) 因此在人口上升期间,无论是谷物价格还是手工业品价格,都呈上升状态,小麦在13世纪上半叶平均每夸脱为3.83先令,下半叶达到了5.54先令,14世纪上半叶突破了6先令,随着黑死病期间人口突然下降,小麦价格剧烈波动,威尔特郡小麦价格一度跌倒1夸脱1先令,后又因为农业歉收而上涨至12先令,15世纪小麦价格重新回到了13世纪下半叶的水平。盐价同样也因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与小麦价格呈同样的趋势,在人口上升之时,盐价因需求增加而节节攀升,从13世纪开始上半叶为1.87先令,下半叶达到2.65先令,14世纪上半叶达到3.68先令。在经历中世纪平均盐价的最高峰之后,15世纪人口处于中世纪的低谷,平均盐价也从14世纪下半叶的6.02先令下降到15世纪的4.54先令。

不过与谷物、牲畜不同,制盐比任何谷物和牲畜的生产都需要更多的人工,工资所占成本的比例要高于农产品,因此工资的波动对盐价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制盐所需最多的是最简单的搬运工,属于小工,是最便宜的工种,但在黑死病之后,小工的工资却经历了“幅度最大、最持久的增长”。(29) 黑死病之前的十年,西敏寺修院庄园的木匠日工资比小工高出110%,温切斯特主教庄园上高出60%;黑死病之后两者之间的工资差距明显缩小,仅分别高出48%和38%。(30) 尽管1349年和1351年国王爱德华三世颁布了《劳工法令》(The Ordinance of Labourers)和《劳工法》(Statute of Labourers),试图将工资限制在1346的水平,并设立劳工法官(Justice of Labourers)进行监督,(31) 但并未改变工资上升的趋势,1340-1349年小工的平均日工资为1.61便士,1350-1359就上升到2.28便士,增加41.6%,15世纪平均工资更是达到3.4便士。(32) 正是由于高的工资成本,盐价虽在14世纪末期虽然开始下降,但远远小于小麦和公牛价格的下降幅度,而且平均盐价比人口高峰时期的14世纪上半叶还要高出0.6-0.8先令。

此外,在灾荒和瘟疫期间,盐的需求量会大量增加,因为在灾荒和瘟疫之后,草料不足,而且常常发生牛瘟和羊瘟,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人们或者以低价出售牲口,或是宰杀以制成咸肉,盐的需求也随之上升。1315、1316、1317盐价几乎与小麦价格一样高,而在1349、1350、1351则价格甚至要高于小麦价格。1220-50,1330-56小麦价格上升了30%,公牛价格上升了45%,而盐价则上升了130%。(33) 需求的大量增加也是形成两个盐价高峰的推动力。另外,14世纪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开始提高,咸鱼咸肉大量增加,也增加了盐的需求量。因此,瘟疫之后,英国的人口急剧下降,盐的总需求也随之而下降,但由于工人工资的上升,加上人们肉食的增加,人均消费的盐量却在上升,从而使得在低人口的15世纪盐价始终没有回落到13世纪的低盐价时代。

(三)货币因素。货币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根据费雪(Irving Fisher)公式“MV==PT”,可知P==MV/T,M代表货币数量,V代表流通速度,P代表商品价格,T代表商品总量,价格与货币流通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发生同向变化,流通货币越多,物价越高,这种理论获得了许多经济史学家认同并运用到研究中。(34) 不过,要精确地计算中世纪流通中的货币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此,史学家常常改用铸币厂的铸币量来考察货币与物价的关系。铸币增加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开采的白银直接用于铸币;二是贸易顺差导致外国货币增加,外国银币需重铸;三是货币贬值。中世纪英国的铸币量曾在如下三个时期达到高峰。第一个阶段12世纪末13世纪初,货币量达到181百万便士,即75万多英镑,而10世纪只有12-15百万便士,(35) 不过这一时期并没有留下关于盐价的记载,也就无从考察这时货币对盐价的影响。第二个时期是13世纪八十年代到14世纪初,1275-1285年间铸造货币的白银达到44,000多公斤,(36) 1306-1310年,5年铸造的白银超过4万公斤,(37) 梅休估计1300年前后十年,英国流通货币量达到90万英镑。(38) 货币的急剧增加是造成14世纪初期高物价的原因之一,盐价也在此时形成了中世纪的一个高峰。第三个时期是14世纪中叶,1351-1355年新铸的白银达到17,443公斤,加上铸造的金币,5年里铸造的货币额超过15万英镑,从1351-1370年平均每年的铸币额达到21,000英镑,而在1326-1335年中平均每年铸币仅有100英镑,相应的盐价为6.7先令和2.9先令。1370年代到15世纪是英国铸币白银最少的时代,被称之为“银荒”时代,盐价也在1380年代后开始迅速下降,一直到1520年代亨利八世实行大贬值导致通货膨胀,盐价又重新恢复上升趋势。由此我们看到货币量与盐价是同向变化,但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也说明货币对盐价的影响要次于供给和需求因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500年之前,英国币值比较稳定,没有像法国、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那样大幅度贬值。(39)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整个13世纪90年代以前盐价比较平稳,而且低廉;但在13世纪末期由于供给不足,战争使进口受阻,以及货币增加导致盐价上升,达到每夸脱5先令;由于天气恶劣,多雨少晴,供给不足以及货币量大增导致了1305-1322年期间的盐价持续在高位运行,并出现了13先令6便士的中世纪最高盐价;在黑死病之前,天气好转、货币量大幅下降,平均盐价重新跌落到3先令;14世纪中叶,由于货币增加、天气恶劣、产量下降和高工资导致平均盐价进一步上升;14世纪80年代开始到15世纪开始出现货币供给不足,甚至“银荒”,加上瘟疫之后人口急剧下降,需求减少,盐价也开始下降,但由于高工资以及人均需求的增加,盐价的下降幅度并不如谷物、牲畜,并始终高于13世纪的价格。由此可见,盐价变化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但生产是最根本的因素,由于技术落后,多依赖于海盐,一旦天公不作美,供给不足,就会引起盐价的剧烈波动。直到煤的大量使用,燃料得以解决,英国才走出了靠天产盐的中世纪模式。

注释:

① Maguelonne Toussaint-Samat,A history of food,trans.by Anthea Bell,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1994,p.457.

② W·J·阿什利:《英国经济史及学说》,邓学稼译,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4年版,第187页。

③ Melitta Weiss Adamson,Food in medieval times,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4,p.26.

④ (美)马克科尔兰斯基:《盐》,夏业良、丁伶青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82,62-63页。

⑤ Melitta Weiss Adamson,Food in medieval times,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4,p.46.

⑥ A.R.Bridbury,England and the Salt Trade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Oxford:Clarendon Press,1955,p.xv.

⑦ Melitta Weiss Adamson,Food in medieval times,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4,p.27.

⑧ J.E.T.Rogers,Six Centuries of Work and Wages: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bour,London:Swan Somenschein,1906,p.95.

⑨ 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⑩ Bradley Richard,“Roman Salt Production in Chichester Harbour:Rescue Excavations at Chidham,West Sussex”,Britannia,Vol.23,(1992),pp.27-44.

(11) G.W.Wendell,“Salt Production”,The Scientific Monthly,Vol.70,No.3(March 1950),p.157; W·J·阿什利:《英国经济史及学说》,邓学稼译,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4年版,第49页。

(12) Malcolm Godden & Simon Keynes,Anglo-Saxon Engla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p.36-37.

(13) W.H.Beveridge,“Prices and Wages in England from the Twelf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vol.1,London:Longmans,Greeen and Co.1939; W.H.Beveridge,“The Yield and Price of Corn in The Middle Ages”,Economic History Supplement,I,(1927).

(14) Joan Thrisk,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042-1350),Vol 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8,pp.788-817; Edward Miller,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348-1500),Vol.3.pp.502-520.

(15) Fleetwood William,Chronicon Preciosum:An Account of English Money the Price of Corn and Other Commodities,London,1707,p.86,91.

(16) 中世纪英国的盐的计量单位为夸脱(Quart)和蒲式耳(Bushel),1夸脱=8蒲式耳;中世纪的货币换算的单位有英镑(Pound)、先令(Shilling)和便士(Penny),1英镑=20先令=240便士,本文的盐价除特殊说明外均为每夸脱的价格。

(17) 每一年的盐价均指该年的平均价格。

(18) 以上数据是根据法莫尔的统计而得,如果按照罗杰斯教授对14世纪盐价的统计,1305和1306年盐价仅为1先令7便士和1先令10便士,另有9年盐价在8先令以上,其中1315年盐价达到中世纪的最高峰,每夸脱13先令6便士,其波动幅度更大。参见J.E.T.Rogers,History of Agriculture and Prices in England(1259-1400),Vol.1,pp.479-483.另见Ian Kershaw,“The Great Famine and Agrarian Crisis in England 1315-1322”,Past and present,No.59,(May 1973),p.9.

(19) Joan Thrisk,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042-1350),Vol.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8,p.759.

(20) Samuel Adrian Miles Adshead,Salt and Civilization,Macmillan:St.Martin's Press,1992,p.67,95.

(21) 曾尊固:《英国农业地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3页。

(22) 马克科尔兰斯基:《盐》,夏业良,丁伶青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23) H.S.Lucas,“The Great European Famine of 1315,1316 and 1317”,Speculum,Vol.5,No.4.(October 1930),p.352,376.

(24) J.E.T.Rogers,Six Centuries of Work and Wages: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bour,London:Swan Somenschein,1906,p.97.

(25) Samuel Adrian Miles Adshead,Salt and Civilization,Macmillan:St.Martin's Press,1992,p.96.

(26) H.C.Darby,A New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Cambridge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p.235.

(27) R.S.Gottfried,The Black Death:Natural and Human Disaster in Medieval Europe,New York:Free Press,1985,p.77.

(28) M.M.Postan,The Medieval Economy and Society,London:Penguin,1975,p.43

(29) J.E.T.Rogers,History of Agriculture and Prices in England(1259-1400),Vol.1.Oxford:Clarendon Press,1866,p.459.

(30) Lord Beveridge,“Westminster Wages in the Manorial Era”,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8,No.1(1955),pp.27-28.

(31) B.W.Clapp,Documents in English Economic History,1000 to 1760,London:G.Bell & Sons ltd,1977,pp.472-474.

(32) Gregory Clark,“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1209-2004”,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3,No.6,(2005),p.1324.

(33) Joan Thrisk,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042-1350),Vol.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8,p.759.

(34) R.B.Outhwaite,Inflation in Tudor and Early Stuart England,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2,pp.26-31.

(35) P.D.A.Harvey,“The English Inflation of 1180-1220”,Past and Present,No.61,(Nov.1973),p.30.

(36) H.A.Miskimin,“Monetary Movements and Market Structure”,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24,No.4,(December 1964),p.478.

(37) Mavis Mate,“High Prices in Early Fourteenth-Century England:Causes and Consequences”,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28,No.1,(February 1975),pp.1-16.

(38) J.H.A.Munro,Before and After the Black Death:Money,Prices,and Wages in Fourteenth-Century England,p.41.http://www.chass.utoronto.ca/ecipa/archive/UT-ECIPA-MUNRO-04-04.pdf.

(39) 1250年,1英镑所含白银在英国为324克拉,法国为80克拉,热那亚和米兰为70克拉,佛罗伦萨和成尼斯只有35克拉和20克拉;1500年,1英镑所含白银在英国为172克拉,法国为22克拉,其余的地区均下降到20克拉以下。英国货币从1250年后,虽然也有不断贬值的倾向,但相对于其他国家,却是最稳定的,而且1500年以前的每次贬值也都在10%左右,对商品价格影响不大。参见C.M.Cipolla,“Currency Depreciation in Medieval Europe”,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15,No.3(1963),p.422.

标签:;  ;  ;  

铂的价格:中世纪英国盐价格的初步研究(13~15世纪)_中世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