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以《生物入侵者》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明文论文,入侵者论文,为例论文,一课论文,阅读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说明文课程目标粗泛化,目标实现缺乏技术性指导 对于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课程目标中仅仅用一句话说明:“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目标是抽象的、泛化的。 笔者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生物入侵者》一课为例,来看教材、教参对说明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指导意见。《生物入侵者》所在单元的导读中写道:“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教师教学用书在本课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目标已具体化,但怎样达成目标依然模糊。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人是如何教说明文的。美国加州版十年级课本选了一篇阿西莫夫的说明文《针盘对数码》,他们的教师用书明确要求教师做几件事情:复习“说明文”的定义、种类和要素;阅读技巧教学;分析课文;文学评论教学;语法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笔者截取其中与我们的说明文教学目标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内容作具体的比较、说明: (1)有关“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美国教师用书在“阅读技巧的教学”中具体指导如何评估一篇说明文:“非常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东西是基于事实还是自己的观点。学生首先要能够分清什么叫‘事实’,什么叫‘观点’,然后通过分析文章,看看哪些部分作者用事实说话,哪些部分用观点来代替事实。而观点的产生是否基于事实,有没有事实支持等。”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具体途径。 (2)有关“筛选信息”。美国教师用书提出:“把资讯以表格的形式组织起来,作为下面的用途:澄清文章的内容;明了文章内容的结构;质疑作者的态度、动机和目的。” (3)有关说明的顺序和结构。美国教师用书在“分析课文”中作具体的指导:“作家在写说明文的时候,通常会选择一种‘结构’,也就是安排资讯的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他写的文章的目的。在本课文中,作者使用的结构叫‘因果关系结构’。学生必须能使用一个图形分析器来分析这篇文章的因果结构是如何达成的。” 在美国的教师用书中,对每一课“教什么”都予以明确的规范,目标具体,内容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技术上保证了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二、语文教师素养差异显著,直接导致其教材解读能力、教学设计水平高低不同 既然说明文课程目标是粗泛的,未能给一线的语文教师明确系统的技术上的指导,那么就要完全依赖语文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了。笔者以《生物入侵者》的三个课例片段说明一线教师是如何教本文的重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 课例一:教师直接把文章教学思路投影出来;投影出文中的几句话,让学生判断它们所用的说明方法。 课例二:学生分段并概括段意,判断文章所用的说明顺序;学生判断各段所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课例三:学生换位构思:“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什么?”再与本文的内容要点印证,并思考其先后顺序能否调换,由此明确文章所用的是逻辑顺序;教师改写了原文(去掉各种说明方法,留下各段中心句),让学生与原文比较,从而领会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三个课例,我们发现三节课的教学效率完全不同:课例一忽视了过程性的理性分析,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为无效教学;课例二是说明文的常规教法,流于机械性的问答,缺乏方法的指导,单调乏味,为低效教学;课例三的教学设计颇有艺术性,巧妙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比较中轻松学习,是高效教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那么,一千个语文教师会有多少种教材解读?由此会衍生出多少种教学设计?这些解读、教学设计是否都是科学合理的?是否会使“哈姆雷特”最终成为“李尔王”呢?教师的不同专业素养,会产生多大的教学差异性?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影响?在这三个课例背后,留给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很多,也很沉重。 三、盲目追求课堂的生动、热闹,导致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现象严重 说明文语言平实严密,知识性、科学性很强,主题单一,缺乏具体可感的形象,学习上更侧重于理性的分析,这与文学类文本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或者从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设问,通过机械性的师生问答展开教学;或者为了激活课堂,努力跳出说明文常规教法,创新教学设计,但是“教什么”定位失当,“去语文化”现象严重。我们再来看前文所举课例一的教学环节: 1.教师直接出示文章的结构提纲,并点明这是逻辑顺序。 2.判断一些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3.抢答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设问。 ——前三个环节仅仅用了12分钟。 4.师生展示课外收集到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它们的入侵途径、习性、危害、当地政府采取的措施。花费15分钟。 5.学生就如何对待生物入侵者的问题展开辩论。花费18分钟。 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学习选文的具体内容,而是学习选文表达内容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只有着眼于语言手段的探究的课堂,才是语文化的课堂,而该课的教学重点却在“生物入侵者”的生物学知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上。前者把语文学科直接改姓为“生物”,后者通过“辩”来落实“说”的语文形式训练,虽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但是辩论的话题专业性强,要使辩论有质量,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而教师忽视文本的解读,学生对“生物入侵者”基本概念理解不清,作为佐证的例子如“葡萄、西红柿是生物入侵者”错误,辩论演变为胡说,科学精神缺失,思辨能力的培养更成为空谈。在课堂呈现中,资料展示图文并茂、抢答辩论热闹非凡,然而,“教什么”概念模糊,拓展延伸的“度”把握不当,盲目追求课堂的生动、热闹,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导致了教学的低效。 粗泛化的课程目标,给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大的教学设计弹性空间,造就了闻名遐迩的寥寥几个名师,但却让更多的语文教师陷于困惑的泥沼中。事实证明,说明文阅读教学不能完全依赖语文教师的个人技艺,语文教材编写者要对每册、每单元、每课的说明文教学目标予以明确具体的定位,知识点尽可能完备、细密,可操作性要强。只有先从技术层面上建立课程知识体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才谈得上从艺术层面揣摩“怎样教”的问题,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初中课文阅读教学低效原因探析--以“生物入侵者”为例_说明文论文
初中课文阅读教学低效原因探析--以“生物入侵者”为例_说明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