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冗余人员的中国就业弹性评估_就业论文

基于冗余人员的中国就业弹性评估_就业论文

基于冗员的中国就业弹性估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冗员论文,中国论文,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表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具有很大的非同一性: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就业弹性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

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在就业方面突出表现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即冗员。冗员对中国就弹性的影响也可能存在阶段性的变化,这导致就业弹性的估计偏差。

通过调整后的就业弹性和调整前的就业弹性对比,可以发现,如果采取用下岗职工数量估计冗员的方法,在1980—2004年期间,考虑到国有企业中的大量冗员以及冗员数量变动(如新增冗员和下岗)的情况,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存在偏差。也就是说,中国企业中的冗员问题对就业弹性存在显著影响。这种偏差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影响性质来看,冗员数量变动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就业弹性的影响不同。在改革初期,由于国有企业中存在大量冗员,并且该时期的冗员增加量大于减少量,冗员总量仍然呈上升趋势。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中国的就业人数大于实际就业机会,这导致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就业能力的高估;1995年后,由于国企改革力度加大等原因,早期积累的隐性就业人口开始通过下岗的形式大量释放出来,企业冗员的减少量大大高于同期增加量。因此,该时期实际创造的就业机会大于增加的就业人数,这导致对就业弹性的低估。从影响的程度来看,冗员在各时期对中国就业弹性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影响最大的时期在1995—2002年期间,其调整系数h在1.7以上,这一时期也正好是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和下岗人数最多的时期。而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和2003年后,影响相对较小,前者可能是由于该时期的企业改革还没有显著影响到企业用工制度,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因此,冗员数量的平缓增长对该时期就业弹性的影响没有1995—2002年期间那么剧烈;后者主要是由于2003年后下岗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因此,原有的冗员存量基本被释放,冗员对就业弹性的影响也随着冗员量的减少而降低。

用下岗人数估计冗员数量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显然存在明显的误差,如何采取更好数据计算冗员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  ;  

基于冗余人员的中国就业弹性评估_就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