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一轮教育思想转变大讨论——兼谈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的教育思想变革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新一轮论文,大讨论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三个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以一种思想为指导,并将思想的转变作为先导,教育改革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都是从变革观念和转变教育思想开始的。教育思想的解放促进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回顾和反思近二十年以来教育战线教育思想解放和不断更新的历程,对正确理解教育思想的功能和转变教育思想的意义,推动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思想的变革,根据教育主导思想和重点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与此相适应,在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全国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教育思想的解放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二年,邓小平同志恢复中央领导工作并亲自抓科学和教育。他首先着手教育上解放思想与拨乱反正问题,要教育工作者甩掉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两个估计”的精神包袱。在邓小平同志的鼓舞下,1977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和第12期《红旗》杂志发表《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一文,率先在教育战线上拉开了纠正“两个凡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帷幕。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文章,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解放思想开辟了道路,并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打下了思想基础。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大会确立的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教育战线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向更深入的方向展开。《教育研究》1979年第4期发表评论文章《补好真理标准讨论这一课,教育问题要来一次大讨论》,并开辟专家笔谈专栏,强调解放教育思想,排除“左”的思想的干扰。《教育研究》1980年第4期发表周扬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章,郑重提出要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决不能以“语录”代替科学的观点,在教育界产生很大反响。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教育界还围绕教育事业发展恢复和发展中的现实和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些报刊相继开辟《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教育科学研究》的座谈,推动了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中的思想解放。之后,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在不同层面上热烈展开;引进、介绍和重新审视评价了国外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广泛探讨了新技术革命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这一课题;重新认识了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进行了学术探讨和争鸣。
这一阶段关于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对于教育界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使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具有深远的影响,其突出的成果表明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破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某些“禁区”,确立了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教育思想与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准标的思想路线。
第二,增强了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性和开放性,探讨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等问题。
第三,通过对教育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入探讨。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问题,确立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初步形成了“教育先行”的观念,为以后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通过对新科学技术革命与教育的关系的讨论,扩展了教育概念的内涵,初步树立起科学技术革命要求终身受教育和把培养能力放在首位的思想。使人们对教育与科技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突破,引进了实验、测量、统计等方法,逐步树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门科学的思想。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以前,是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和教育思想逐步转变与端正的阶段。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后,教育界围绕教育改革这一中心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全国举行过多次全国性、地方性和校际间的教育思想讨论会,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讨论教育思想的文章,涉及了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道德观等内容。《教育研究》杂志自1986年第4期开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讨论,针对社会盛行的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从观念入手,研讨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问题。其间,教育理论界就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关系问题开展研究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划界问题、关于传统教育的评价问题和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剖析了传统教育思想在现实中的种种表现、危机及其根源。一些报刊杂志纷纷开辟专栏,研讨社会主义教育与商品生产的关系,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教育能否商品化上,虽然学术界对此问题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但研究者们大都赞同,教育应力求适应经济的发展,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提高办学效益,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讨论,也促使人们开展对教育投资及其效益的研究和引起人们对教育经费问题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中的功能等问题,对教育思想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教育研究》1985年第4期刊登了陆钦仪同志的文章《教育改革中要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提出把教育改革放在正确指导思想下进行。其后发表了张继良的文章《教育观念的哲学思索》,叶上雄《略论教育思想与教育思想改革》的文章,郭恒泰《浅析教育思想的特性与功能》的文章,这些理论探讨对人们正确全面认识教育思想的功能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许多报刊还特约了教育科学界著名专家学者撰写回顾和展望的专稿,回顾和反思了十年来教育观念的变革历程。普遍认为,教育思想一系列讨论活动意义重大,推动了教育科学研究空前繁荣,深化了教育改革。
这一阶段,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第一,更加广泛深入地研究探讨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论问题,充实扩展了教育科学研究领域。通过教育思想讨论和学术争鸣,不仅推动原有教育学科的恢复和重建,还扶植开拓了一大批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促进了教育学科建设。
第二,通过各种观念的交锋,不仅从理论上深化了认识,同时促使人们针对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对策探索,促进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三,通过对社会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关系的研讨,使人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以及教师劳动的价值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也为以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发展问题的广泛探讨打了基础。
第四,这一阶段的教育思想讨论由于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实际,使人们对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也丰富和发展了一般教育基本理论,扩大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开拓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视野,活跃思想,启发人们深入思考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教育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第三阶段:1992年至1996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与四所交通大学校长进行座谈以前,是我国教育界进一步解放思想,繁荣科研和加快教育改革开放步伐的阶段。以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80年代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和教育领域的广泛改革,都发轫于思想的解放。90年代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同样也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在社会王义现代化的又一个关键时刻,大力倡导全党全民族解放思想,冲破禁锢,敢闯敢冒,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也为教育界的思想再解放吹响了号角。这一阶段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思想讨论围绕加快教育改革的中心,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开展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教育改革开放大讨论。为了反映教育理论界响应中央号召、学习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情况。各主要报刊开展了学习讨论活动,《教育研究》1992年连续数期开展以解放思想、繁荣科研、深化教改为主题的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习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笔谈,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以敏锐的思想,开阔的眼界,对教育界如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提出许多建议,这些建议和看法涉及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试办教育特区,中外合作办、学等一系列敏感问题。又一次活跃了学术气氛,开扩了思路,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化。
第二,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关系的研究和讨论。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模式的转换,必然会带来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包括教育观念的巨大变化。不解放思想,不进行观念上的改变,教育体制改革难以深化,就不可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学习、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一场全国性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关系的大讨论全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影响较大的关于此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有上百次之多,发表有关论著数以千篇(册)。这些论著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影响问题,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新观念的问题,关于教育市场的问题等。尽管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尚存在分歧,但人们在许多方面形成共识,如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教育提出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总态势下,教育必须审视自己的社会方位,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行教育改革,既要重视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重视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讲究效益原则等等。尽管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相关的理论问题尚在成熟过程中,但这些争鸣探讨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促使人们教育改革本质、地位、作用进一步再认识,更加关注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树立起新的人才观念、市场的观念、竞争观念、质量与效益的观念、教育社会一体化观念等新型的教育观。
第三,在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的影响、引导下,一大批体现人的主体精神的实验研究,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主动教育、激励教育等实验在各地更普遍展开,从而把改革的主题由教育内容更新(反映科技发展成果)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转向研究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上。其间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旨在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第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思想成为研究和探讨的新热点。在这一阶段,《教育研究》杂志社较集中地发表多篇关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多次进行专题讨论。邓小平同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极其丰富,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思想研究和讨论,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回顾以上三个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每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育思想变革就会向前迈进一步。尽管在教育思想讨论中尚存在一些不足,如程度不同地存在生气不足、缺乏组织性等问题,但其基本思想和原则都是应继续坚持和发扬的。
第一,基本坚持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了学术讨论的民主性。
第二,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并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与各阶段的大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坚持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思想。
二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育发展实现相应的转变。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目标的确立,呼唤也预示着新一轮教育思想的再解放。
1996年3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与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时强调指出,我们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大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
“两个重要转变”高度概括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两大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实现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转变”,是立足我国实际提出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经济依靠教育,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行动纲领,也是克服教育事业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三个发展阶段,取得显著成效,教育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时代和社会在变化、在进步,从总体上看,教育体制还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统得过死,平均主义大锅饭和缺乏办学活力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的运作方式还远没有摆脱高耗低效的状态,教育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教育与经济脱节,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和步伐,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转变”。
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要实现“两个重要转变”的指示为标志,我国教育事业将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为切实实现教育的“两个重要转变”,目前首要的是解决好深层的思想观念问题,通过教育思想讨论活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转变,树立起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第一,变外延式发展教育为内涵式发展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都是需要的。在未形成适度规模时,更多地采取外延发展方式是必要的。但当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须及时地转变以内涵发展为主。内涵发展不是不要增长,而是在增长的基础上注重增长方式的改善,增长质量的提高和高速增长下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育工作转到提高办学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第二,变凭主观经验办教育办学校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所谓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即是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用科研成果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思想既符合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又体现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符合教育科研本身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是教育走好内涵发展道路的基本战略与策略。
第三,进一步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教育尺度的改变,更触及到现代教育的本质,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积蓄,有利于把人口的沉重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教育更贴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
第四,改变传统的高等专门人才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多类型、多层次人才的思想。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结构、人力分布作相应调整和重组,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教育必须统筹考虑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注意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性、培养规格的层次性。特别是基础教育要确立“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
第五,转变传统质量观,进一步树立现代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思想。人才培养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质量指标应更具有坚定性意义。目前,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还未跳出升学率、考试分数或竞赛成绩的窠臼。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生存发展能力”的“四有”新人,是教育发展永恒主题,更是实现教育“两个重要转变”的应有之意。
总之,从教育现实看,还有不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的“两个重要转变”不相适应的传统思想指导和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思想是当务之急,教育工作者要有使命感、迫切感,应当对改革教育思想这一重大课题高度重视。我们也呼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新一轮教育思想转变大讨论,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