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销售中国制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谁来论文,中国制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的“世界工厂”
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初期的德国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以及70年代的韩国,都曾经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如今,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1980年为1.4%,1997年劲升为5.9%,2001年继续上升达到7%。目前我国已经有100多种制造产品(囊括了家电制造业、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在国际上逐渐崛起。近几年,我国生产的机电产品中的移动电话、激光唱机、显示器、空调机、集装箱、光学元件、电动工具、小家电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
世界制造中心一般具有经济总体实力强、占有世界市场份额大、技术领先、企业竞争力强、拥有高度社会化、专业化的国内经济分工合作体系等特征,其中,制造业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一般在10%以上。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制造业规模、进出口规模占世界的比重还较小,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小而散、国际竞争力不足,总体上还处于OEM(委托加工)的低水平阶段,制造业占世界比重也不足10%,因此,目前中国还不是世界制造中心。但以目前中国的发展速度看,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预计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比重将达到20%以上,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东北之重
东北作为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基地,其结构调整是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略,中央政府8月初在长春市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列为国策,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措施。东北经济区具有综合工业体系、科教优势及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对俄开放的区位优势,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仪器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具有很大产量和生产能力,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机械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辽宁省的机床占全国的11%,吉林省的汽车占全国的11.5%,黑龙江省的大型火电和水电装备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3%和50%,东北三省的输变电设备占全国的40%,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条件以及较好的产业基础,选择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之后,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
振兴东北是一场新的“辽沈战役”,“新东北时代”已经到来。
销售,是个问题
产品制造出来,销售就成了问题。“中国制造”从内涵到外延有下列五种模式:
核心技术由中国创造——在中国制造——在中国本土销售
核心技术由中国创造——在中国制造——在国外销售
核心技术由国外创造——在中国制造——在中国本土销售
核心技术由国外创造——在中国制造——在国外销售
核心技术由国内外合作创造——在中国和国外制造——在国内外销售
不同的模式需要跟进不同的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打造一支销售“中国制造”的专业营销劲旅,可以是本土军团,也可以是海外军团,或者海内外组成的混成旅,组成张力巨大、辐射力强的营销网络,完成“中国制造”的销售使命。
目前,“中国制造”的销售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存在着严重的营销缺位现象。万事谋为先,“世界工厂”也好,“制造业基地”也罢,对“中国制造”的销售进行行之有效的营销策划非常关键。是否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中国制造”营销策划顾问机构,对MADE IN CHINA进行整合营销。
此外,应该建立多元的销售渠道。根据中国制造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状态构建销售体系,颠覆传统的销售模式。传统销售渠道是厂家——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店——消费者,呈金字塔式的体制,这样的销售网络使许多经销商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然而众多的厂家却有“养虎贻患”之感。多层次的销售网络不仅进一步瓜分了渠道利润,而且经销商不规范的操作手段如竞相杀价、跨区销售等常常造成了严重的网络冲突;更重要的是,经销商掌握的巨大市场资源,几乎成了厂家的心头之患——销售网络漂移,可控性差。结果导致: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且臃肿的渠道不利于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单项式、多层次的流通使得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这样不但会错失商机,而且还会造成人员和时间上的资源浪费;四是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落实。因而,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销售渠道短,增加了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销售网点多,则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如一些企业由多层次的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即厂家——经销商——零售商,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置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
我们已经加入WTO一段时间了,“中国制造”在牢牢稳住本土市场后,应该大张旗鼓而又符合贸易规则地进军海外,去占有市场份额而不是去倾销。一直以来,在海外销售产品,关键是选好海外中间商。中国大部分出口是通过外商或中间商的加工贸易,市场、品牌和主要附加值都在人家手中。因此,正如专家所说:“应该有更多的中国生产企业到美国设立销售型或以销售为主的分公司或代表处,撇开中间商,直接进入销售渠道。”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应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及一定的销售渠道,开设分公司的中国企业必须严格进行当地化经营。纽约威廉美、威特等公司都积极筹办中国产品贸易中心。麻省港务局正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合作,搞中国名牌产品“团队出海”,在波士顿建立中国名牌产品成交和物流中心。中资企业应利用这些贸易中心或物流中心,积极推介自己的名牌产品,力争大幅提高中国企业的出口直销权和产品附加值。
可以说,当务之急是加入国际供应链,把“中国制造”直接卖出国。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要在全球范围进行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这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国际供应链。这些跨国公司每年的采购额十分可观,而且一旦选定供应商就轻易不会变动。如果能够进入国际供应链,就相当于获得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就可以摆脱中间商的控制。
促使中国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网络,是影响“中国制造”体系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企业通过同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关系,进入其全球采购网络;同时积极拓展联合国和外国政府的商品货物采购网络,是促使“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企业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电子商务。另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将300多种高技术零部件降低到“零关税”,这就使得在机电产业中,跨国企业全球采购成为可能,对于我国还没有达到全球化程度的中小企业来说,应该通过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网络,通过“配套”这一捷径与跨国企业连接起来,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较好的道路。
人才告急
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销售渠道建好了,销售人才是关键。出色的“中国制造”需要杰出的销售人才和卓越的营销团队。
业界有一句格言:“即使我的企业一夜之间全都没有了,但我把人留住了,那么几年之后,我还将是这个行业内的翘楚!”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也不仅是价格,最根本的竞争在于人才资源的竞争与管理。那么,最为直接的竞争可能来自于销售人才,体现于销售人才。销售人才真正掌握了市场人脉,也就是渠道中最为关键的人的因素。
数据显示,全国各地人才市场中企业招聘量最大的是营销人才,需求量一路攀升,他们长久以来都是市场上的宠儿。最近,“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两大人才网站先后颁布了7月网上招聘晴雨表。“智联招聘”网的数据显示,进入7月销售职业的招聘比例虽有所下降,从6月份的12.43%下降到7月的10.37%,但同时求职者申请销售职位的比例从6月的18.68%上升到7月的19.25%。“无忧”指数显示,在其余各大职能职场需求走势均显平稳之时,惟有销售类职位需求节节上升,且7月的最后两周增长幅度大得惊人。“智联”的报告分析,销售职位的供需两旺现象一直是职场的一道风景线,市场营销类职业一直是招聘的热门职业,从2003年的统计情况看,总是列在招聘的前三位之内,占招聘职业类别的百分比在10%至15%之间变化浮动。
销售人才炙手可热,而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对销售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谁能担当销售“中国制造”这一具有国家标志产品的使命?国外的经销商暂且不论,我们的销售才俊们除了掌握基本的营销技能外,还应该是在浓郁的商业氛围里有着强烈爱国心与民族情结,对国家实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应该具有开放的世界胸怀和广阔的市场眼光,具有过硬的母语和外语交际能力,谙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不断学习,自如的运用现代人营销理念融会到国际贸易营销的链条中,不断创造“中国制造”的销售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