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835000)
【摘要】目的:分析28例药物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的诊治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我院28 例药物引导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诊治,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药源性及医学技术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逐年上升,临床表现多样性,尽早停药,制定个体化的处理方案,才能保证肾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急性肾功能衰竭;药源性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142-01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数小时至数日内发生的肾脏功能异常,包括血、尿、组织学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的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 个月,是多因素所致的临床急、危重症。随着医学的进步,感染、缺血等因素所致的ARF逐年下降,药物与医学技术在治疗过程中药源性损伤日益突出,医院获得性的ARF 发生率逐年上升,回顾几年经治的药源性急性肾衰竭病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男14 例,女12 例,年龄16-75 岁,平均55 岁,主要药物有:利福平7例,庆大霉素1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2例,感冒药2 例,中药(马兜铃酸药物)4 例,阿昔洛为3 例,解热镇痛药2 例,渗透性药物(其中甘露醇3 例,碘比醇2 例),化疗药物2 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样,无尿2 例,少尿14 例,肉眼血尿2 例,酱油色尿1例,黄疸2例,恶心、呕吐16例,腰痛5例,皮疹4 例,颜面及双下肢浮肿14 例,尿频、尿急、尿痛2 例,腹痛、腹胀1 例,发热6例,心衰8 例。
泌尿系B 超:双肾肿大15例,双肾缩小2 例,双肾大小正常6例,双肾一大一小4例,双肾轻度积水1 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6例。中性粒升高5 例,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5例,贫血2例,血小板减少2例。
尿常规检查:镜下血尿:14 例,白细胞升高8 例,尿蛋白(-)1 例,尿蛋白(+)9例,尿蛋白(++)7例,尿蛋白(+++)7 例,尿蛋白(++++)1例,肾性糖尿3例。
肝功能:损害6例,听力障碍1 例。
高K+血症10例,代谢性酸中毒11例。
血肌酐:在165-1240vmo/L之间,尿素氮在9.8-42mmol/L之间。治疗方法: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后:1、立即停药,2对表现为典型急性药物间质肾炎如(1)发病前有药物使用时(2)药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3)尿检:无菌白细胞尿,轻度至重度蛋白尿,肾性糖尿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达到透析指征的行血液透析治疗,3、对症支持治疗,4、加用还原型谷光苷肽,促进肾小管再生,清除自由基。转归:28例病人中,20例治愈,肾功能完全恢复。3例转成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透析),2例未完全恢复,血肌酐在200-300vmmlo/L之间,3例死亡(一例死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重症肺部感染),1 例心源性猝死,1例死于肿瘤本身。
讨论
由于肾脏血流丰富,肾小管浓缩及排泌功能及肾髓质肾单位,肾小管间质区域血液供应相对不足,故肾脏是药物损伤的最易受累的靶器官。
一、药物性肾脏损害机制主要有:1、药物直接损害肾脏。2、药物变态反应性肾损害。3、药物沉积致肾小管梗阻,如磺胺。4、药物性血管内溶血引起肾损害,如利福平。5、药物引导起缺血性肾损害,如ACEI或非甾体抗炎药等,总之,由于损害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也是多样性,诊断无金标准,易误诊,漏诊。
二、易感人群有:1、原有肾脏疾病。2、老年人。3、多种药物联合应用。4、患者存在发热、呕吐、腹泻等有效血容量不足。
三、常用药物有:
1、抗菌素:a:氨基糖苷类:庆大、卡那、链霉素
b:β-内酰胺类:第一代头孢
c:磺胺类
d:利福平
2、止痛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如朴热息痛、非那西汀、布洛芬、扶他林。
3、马兜铃酸肾病:常用关木通、广防已、朱砂莲等,代表药:冠心苏合丸,木香顺气丸。
4、渗透性肾病:甘露醇,右旋糖酐。
5、造影剂剂病:泛影普安,碘比醇等。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不同的药物引起的急性肾衰竭,临床表现有各自的特点,通常,肾毒性药物造成的急性肾衰竭,一旦发现,急早停药,大多数能恢复,但在临床工作中有许多情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肾脏本身灌注不足,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及患者合并有高龄,严重的基础疾病,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因素,仍有较高的死亡率,临床工作中重视药物性肾脏损害,掌握引起这些药物引起肾脏损害的特点及处理方法,防止治疗过度、错误用药、熟记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到防微杜渐
参考文献
[1 ] 王海燕,药物相关间质肾炎《肾脏病临床概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 李晓枚,苏涛,重视药物性肾肾损害《医药健康》
论文作者:郭雯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9
标签:药物论文; 肾脏论文; 肾小管论文; 肾功能论文; 甘露醇论文; 利福平论文; 临床表现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