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双边贸易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_中俄论文

中俄双边贸易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_中俄论文

中俄双边贸易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论文,对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12(2008)03-0032-03

一、概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发达国家将贸易和投资的重点投向了具有巨大潜力的俄罗斯市场,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中国也同样强化了与俄罗斯的合作。1996年,中俄双方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此后,两国关系逐步升温。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将双方未来20年的重点从政治安全转移到经贸领域,体现了两国人民希望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愿望。双方的合作将不再停留在政治层面,这为实现中俄区域经贸合作、建立沿边自由贸易带进而建立较大范围的自由贸易区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证。虽然两国经贸合作逐步加强,但是这与两国的政治关系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双边贸易额有较大的增长。以2006年为例,中俄双边贸易额为333.9亿美元,较之2005年增长了14.7%,然而双方合作领域以及彼此在对方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都差强人意。双方仅限于劳务合作、项目承包,而在能源开发、科技合作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中俄双方贸易额仅占俄对外贸易总额的8.56%、中方对外贸易总额的2%。可见,双方合作还是存在着合作模式单一、合作规模小的制约。从总体上来说,中俄双方的经贸关系还是处于不健全的状态。面对“中国威胁论”的压力、俄方激进式改革的局势,双方更应从经贸关系角度巩固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遇到了许多障碍,使得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迟迟不能落实。

二、阻碍中俄双边贸易建立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体制改革未到位,制约双方经贸关系发展

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俄两国原有的经贸体制、运行机制被打破,而新的经贸体制、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这便导致了两国经济往来出现了无序混乱的状况。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体制的问题,双方都进行了制度改革。中国实行了以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从生产到流通,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改革较为缓和,因而对市场的冲击较小。与之相反,俄罗斯为了快速建立自由市场经济,采取了以私有企业为主体的激进改革方式,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国民经济衰退。中俄双方改革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双方经济行为的不协调,成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另外,在国际制度接轨方面,两国也存在着区别。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渴盼与世界接轨,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往来,学习国际市场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本着这种原则,中国势必与国际经济制度接轨。近年来,中国为了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织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先后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贸易组织,其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迅猛的发展,从世界贸易国排位的第11名跻身前三。而俄罗斯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程度却显然落后于中国。正是由于两国国际接轨程度不同,造成了对自由贸易区认知的差异,实施了不同的贸易制度,进而影响双边贸易的发展。例如:俄罗斯对中国进口商品实行较高的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对于进口比重较大的商品,如鞋帽、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大宗商品征收15%~20%的高额进口关税,严重制约了中对俄贸易规模的扩大。

(二)贸易结构存在差异,制约贸易规模的扩大

中国产业基本以制造业为主,尤其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闻名世界,因而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占出口比例的14%。俄罗斯的产品结构则属于资源型经济,其优势产业为油气资源,因而其出口商品占比重较大的为燃料能源产品、机器制造及运输工具、贵重金属及其制成品。2003年,俄罗斯对非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中能源产品占59.5%。据俄罗斯官方统计资料显示,俄罗斯对华出口商品主要为石油、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而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主要为服装、鞋类、家用电器等。轻工业产品高达双方贸易额的60%,商品附加值较低。2004年,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仅占双边贸易额的17.16%,其中中方对俄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25.71亿美元,占俄出口总额的2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进口俄国同类商品为10.72亿美元,占俄进口总额的8.9%,双方呈现单一贸易结构。鉴于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转变,中俄以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模式短期内很难发生突破性变化,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现象近期很难实现,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双边贸易额的提升,严重影响了贸易规模的扩大。

(三)双方贸易投资处于较低水平,投资结构不平衡

近年来,中俄投资领域有了新的拓展,投资项目也逐年增多,但是与两个大国的经济水平相比较而言,还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中国在俄罗斯投资项目共计65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为9.77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8%,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林业贸易、建筑、轻纺、服务、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俄罗斯在中国投资项目共1 849个,合同投资金额累计达14.0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累计约5.41亿美元,仅相当于俄罗斯对外投资总额的6.3%,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0.0089%,项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另外,两国在吸引外资的能力上也出现差异。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持久和平的和谐社会原则,与邻为善,为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经贸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在吸引外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政府方面,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力图完善投资市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更有效地发挥投资效果奠定基础。地方上,设立了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等,以低偿或无偿提供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吸引外资建厂,并在执行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土政策”,赋予外资超国民待遇。相比之下,俄罗斯在吸引外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俄罗斯对外资的吸引力受到了诸如气候条件恶劣、劳动力资源匮乏、贸易通道远离国际市场以及社会安全、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官僚腐败现象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与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双方投资结构的失衡导致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时产生了不同的立场和看法。俄方态度较为保守,中方则是采取顺应中国利益取向的积极态度。

(四)促进中俄经贸往来的人才匮乏,限制了双方经济交流

中俄两国无论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在商界,极其稀缺了解两国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基本国情、投资政策、精通法律、语言、管理实践经验、善于沟通方面的人才。在中国,企业及地方政府领导缺乏对中俄经贸合作特殊性的认知,在与俄方进行具体合作前,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以及做出相应的准备,结果事倍功半,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管理层的调控职能。而在俄罗斯方面,缺乏对人才的专业技术培训,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教育和管理。双方人才在专业知识、管理经验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了中俄双方经贸往来中的误解和冲突,阻碍了合作进程,给双方经济交流造成了障碍。

(五)双方缺乏必要的信任,羁绊了双边贸易发展的进程

中俄自由贸易区至今没能建立,很大程度上源于双方未形成经济互信。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市场迅速开放,而过货口岸的管理却一度滞后,从而给许多“倒爷”制造了投机的机会,他们将国内的假冒伪劣产品投入俄罗斯市场,与俄国上好的狐皮、高倍军用望远镜交换,这不仅大大损害了俄罗斯消费者的利益,更毁坏了中国商品的信誉、中国企业的形象。使得“中国制造”很难再取得俄罗斯人民的信任。同样,俄罗斯商品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出口机动车辆存在以旧换新、缺少零件等现象;再加之在“转轨时期”俄方许多企业违背合同,造成大量中国公司承受经济损失,更为双方受阻的经贸往来雪上加霜。至今,两国在经济交流中仍心有余悸,不能放手去干,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贸易区建立的进程。

三、政策建议

(一)将发展中俄经贸关系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长期战略规划和方针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双方高层多次会晤,将合作重点逐步从政治安全转移到经贸合作。双方正努力把贸易和投资总额提高几倍,并制定了至2010年贸易额达600~8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当然,这样的机会要付诸于实践还有一定的困难,这便需要两国高层制定长期战略规划,通过制度安排,拟定基本框架,进而有效实现目标。两国在自由贸易区进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双方沿边互市贸易区的顺利发展,俄罗斯“入世”谈判与融入亚太经济合作,中方融入欧亚区域合作及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2006-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中俄双方对未来的经贸关系长期发展制定了战略方针和规划,正确评估两国经贸关系在各自市场多元化战略中的地位,认清两国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并针对目前具体情况将双边贸易关系放到巩固发展国家关系乃至影响两国安全利益的高度。

(二)协调两国间的贸易制度是实现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基础

中俄贸易制度差异以及对待双边贸易采取的不同态度,给中俄贸易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严重制约了贸易规模的扩大,因而两国贸易制度的协定谈判势在必行。中国应抓住俄“入世”契机,借助2006年和2007年两国互办“中俄国家年”的平台,采用国际贸易组织相关规划解决中俄发展中的争端,不再制造新贸易壁垒,力求促进中俄经贸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已对俄方产品划定了范围的类别,确定了具体关税并逐年降税。俄罗斯也应在入世后调整相关贸易政策,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限制。

(三)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改革

对于两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应该给予优惠待遇,而对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则可以通过结构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结构改革。除了在各自具有优势的领域外,还应加强双方分工合作,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例如:中国可以向俄方输出劳动力,进行工程承包、林业采伐等项目开发,同时加强发展轻工业、纺织等相对俄国具有优势的行业;俄方可以在机械、航空航天、军用设备等高科技领域方面到中方投资合作。

(四)大力推进两国间的相互投资,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

相互投资是改变中俄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单一的有效途径。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有利于改善双方投资环境,提升贸易水平,进而扩大贸易规模。双方在国内建立独资、合资、合营企业,旨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俄罗斯也即将加入,这都是吸引外资的主要一环。中俄双方也应加强相互间的投资,俄罗斯在轻工业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因而中国应加强对俄罗斯轻工业的投资,扩大投资规模。

(五)严把质量观,建立诚信经营机制

受20世纪90年代诚信危机的影响,中俄贸易一度受阻。随着经济的发展,2007年以来,俄罗斯的商品消费结构已经转变为高中低档结合。针对这一形势,中国应依据俄罗斯的需求进行调整,加强商品质量监督,重塑“中国制造”形象,获得俄罗斯消费者的信任。两国都应健全诚信机制,对遵纪守法的企业给予鼓励让其得到切实好处,严惩违法企业。

(六)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两国人才交流

两国应培养既通晓对方语言、熟悉对方风土人情,又懂经贸法律、相关法规以及其他相关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在国内熟悉的相关领域,挑选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跨国培训,这样才有利于培训内容的有的放矢,选择次重点,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有利于两国的人才交流。

[收稿日期]2007-10-08

标签:;  ;  ;  ;  

中俄双边贸易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_中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