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征;诊治
临床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周围性前庭疾病之一,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眩晕者发生本病的概率在30%左右的范围之内,因本病的危害性比较大,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为此,临床有必要加强对本病患者进行早期正确诊治的力度。本文旨在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诊治措施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9月-2018年8月本院门诊接诊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患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双盲法分成甲、乙两组(n=49)。甲组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在35-64岁之间,平均(54.22±3.17)岁。乙组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在35-65岁之间,平均(54.93±3.58)岁。患者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签署此研究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的性别构成比和门诊就诊时间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突发性耳聋者。(2)梅尼埃病者。(3)中枢性位置性眩晕者。(4)依从性较差者。(5)失访者。
1.3 诊断标准[3]
门诊就诊时,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指导完成Roll-Test和Dix-Hallpike体位诱发实验,分析眼震情况,然后再结合病史对患者施以BPPV半规管诊断。对于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者,其在发病前并无任何的内耳相关性病史。
1.4 方法
两组都接受常规Epley复位治疗,详细如下:指导取坐位,将头部朝患侧转动约45°,然后迅速平躺,同时悬头约30°,通过中度头伸位,将头部朝健侧转动达到45°,此过程中,需对体位进行旋转,使之保持侧卧位。此后,再逐渐调整为坐位,保持头前倾约30°的状态。更换1种体位时,需待眼震亦或者是眩晕消失后保持≥30s。若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不理想,需每隔2d再次对其进行1次手法复位治疗。甲组加用药物疗法,详细如下: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用药量为12mg/次,经口服用,每日3次。银杏叶提取物,用药量为10-20ml/次,静脉滴注给药,每日1次。
1.5 疗效判断[4]
根据如下标准评估两组的疗效。(1)治愈,体位性眩晕症状彻底消失;Roll-Test和Dix-Hallpike实验结果提示“-”。(2)有效,体位性眩晕症状基本消失;有头晕和不平衡感症状。(3)无效,体位性眩晕症状无变化;Roll-Test和Dix-Hallpike实验结果提示“+”。对总有效率进行计算按照如下公式进行:[(治愈+有效)/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 ),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92%,比乙组的83.67%高,P<0.05。如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疗效的对比分析表 [n,(%)]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甲组 49 28(57.14) 17(34.69) 2(4.08) 95.92 乙组 49 22(44.9) 19(38.78) 8(16.33) 83.67 X2 4.0091 P 0.0453 3 讨论
现阶段,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为内耳前庭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具有短暂性、疲劳性、变位性和互换性等特点,临床医师可采取手法复位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施治,虽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旧存在有不足之处,且复位前半规管和壶腹嵴的判断也并不非常准确,在诊断混合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时也是十分困难。针对继发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患,大部分都合并有基础性疾病。眩晕反复发作者通常有一定的恐惧和焦虑感,若仅对其施以常规手法复位治疗,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故,临床医师还应积极采取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患进行施治。此研究中,甲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比乙组高,P<0.05。提示在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药物疗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患进行佐治,能够显著缓解其体位性眩晕症状,促进病情恢复,提高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患进行诊断时,需充分了解其既往病史,并仔细观察其临床特征,然后再经综合评估后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于本病的治疗,单一手法复位疗效不佳,需采取手法复位和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如此,方可显著提高患者病情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艳成,庄建华,徐瑾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26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6):414-417.
[2]蒋子栋.规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6):1201-1203.
[3]张天琪,马大勇,刘岑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15(5):580-585.
[4]杨佩珍,陈彦林,马焱燚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15(6):653-656.
论文作者:彭宝荣
论文发表刊物:《大众医学》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阵发性论文; 位置论文; 体位论文; 病患论文; 手法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大众医学》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