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生命价值建构_人生观论文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生命价值建构_人生观论文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人生价值观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自我意识论文,大学生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利益的并存,决定了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开放和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建构中,有了较为能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这样,作为建构价值观的主体,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真实的自我,对价值观的性质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的弱点等原因,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并不健全,社会责任感缺乏,导致了价值观选择的盲从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实用化、肤浅化,价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实现价值途径的投机化等。而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单纯的价值观传递:“我给予,你接受”,使教育缺乏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加强研究,不断探讨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子。

价值是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特定范畴,客体的有用性必须通过主体的需要才能以价值的形态表现出来而具有意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首先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并把意识到的需要变成自己的利益,由此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判断其有无价值。而且,价值的大小以及性质如何,依赖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可见,在价值的社会性、客观性的条件下,价值具有相对的主观性特征。同样,人们在人生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各种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及其社会行为等进行评价、比较、选择而形成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必然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特征。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这种“自我”倾向会更趋明显。这就使我们看到:虽然在同样的改革和开放的环境里,在同样的宣传与教育的作用下,大学生们会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大学生能否强化自我意识,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以及自我意识是否真实,个体意识到的与社会整体统一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人生价值观的科学程度。

个体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们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首先对客观必然性进行认识,对业已存在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感受,并通过人生实践活动、把外在事物、现象对象化为客体,一方面承受客体的制约和支配,另一方面又能够主动地认知、评价、改造客体,从而在主客体的相互运动过程中,使主体自身的存在及价值得到确证。这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着的能动力。当自我的存在得到确认后,主体就会积极地思考如何去生存,自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自觉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重新对外在的信息再分析和加工,然后,在各种心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将自身对象化,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一种认识,能够一步步深化对“自我是什么”、“自我应当是什么”、“自我能够成为什么”等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并由此而获得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等的能力。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意味着青年人对个人行为责任感的增强,行为趋于自觉化,是人格成熟的标志;正确的自我意识还能够使人们在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而把社会上的“他我”转化成“自我”,进行角色认同,即把自己当作他人,认同于他人的角色,肯定他人有与自己相同的意愿、要求、需要和利益,并同样力求满足、实现,表现了行为主体的自律;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个体就会遵循自我需求,在人生实践活动中,去选择和建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形成的人生价值观接着又会指导个体在实践中继续进行对外在客体认识、评价、取舍……在这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运作过程中,个体的人生价值观会得到不断地调整,逐步得到巩固。可见,自我意识作为信息加工的过滤器,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如果把自我虚无化,或者自我意识淡漠不清,就会人云亦云,在诸多的价值观面前无所适从;如果把自我神圣化,自我意识缺乏真实性,则会个人主义泛滥,把“自我”作为价值尺度,这都根本不可能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个体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从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实际上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自我意识是主体通过对外在客观事物、社会现象和理论观点的认识,并进行评价和认识自我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形成人生价值观。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理性认识的科学与否,依赖于感性认识的正确程度;从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来看,个体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又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我意识”作为内因,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根据,作为外因的信息必须通过“自我意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既要主张增强主体的自主意识,又要强调自我意识的真实性,把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划清个人的正当要求与自我为中心的界限,让自我找到应有的位置。

自我意识作为一个年轻的名词,有些人对它缺乏全面的正确理解,认为自我意识的增强,会助长价值观中的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的偏移,担心大学生在价值观上过分崇尚自我,夸大个人的价值,社会责任感缺乏,甚至损人利己。不容否认,在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下,有些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奉行庸俗的价值观,但我认为,这并非是自我意识增强的本身所致,而恰恰是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真实的自我。这也正是教育者所要研究和帮助解决的问题。自我意识与个人主义是有着原则区别的。“自我”作为价值的主体,具有积极的能动性,但主体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具体的人,现实的人,在自己同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在这些关系的制约下,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产生着自己的需要并满足着自己的需要,人们不能超越自己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无限地扩大自己的需要。我们强调塑造真实的自我,就是在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前提下,把自己溶入到社会实践之中,深化对人的社会本质的理解,并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仅不可能产生个人主义,而且在角色认同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对生活和历史的反思,使自己懂得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生存的道理,进而不断强化改造生活环境的责任心。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会化时期。大学生们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世界,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是非。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已走出了“象牙塔”式的封闭生活,有着强烈的角色意识和参与意识。因而,作为社会的敏感群,大学生们的人生价值观也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先后波及校园的打工热、经商热、出国热、奔三资企业热;择业上先后出现的学者热、从政热、搞实业热等,反映了不同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变化,说明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并逐步增强。但一些人的自我意识并不健全,建构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功效性、盲从性和表层化的特点,有“跟着感觉走”的倾向。同时,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和社会信息量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们有可能从老师、父母、朋友、报刊杂志、电影等媒体那里获得不同的人生价值观,这样就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和便利条件。因而,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进行的一元化价值观教育面临着被选择、甚至被淘汰的尴尬局面,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他们本来希望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以避免他们走弯路和选择非科学的价值观。事实上,价值观的直接传递教诲只有在构成该价值观的各种条件都完全一致时才有可能生效。所以,教育者应注重研究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过程,把握时代脉搏,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真实的自我,来帮助大学生建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是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真实自我的前提。自我意识的形成,并不是抽象的主观好恶情感所致,而是依赖于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和开放正在逐步深化和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清晰。对此,我们应通过形势政策课、专题讲座、电视录象等有效途径,让大学生了解这些中国国情,既要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又要看到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失误,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大学生看到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于是就牢骚满腹,大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感叹,甚至对改革丧失信心,这实际上是缺乏对国情全面认识的表现。只要我们及时地全面地为大学生传递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信息,就会防止出现以偏盖全的错误或成为不良思潮的追随者;同样,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者决不能回避或者简单地批判一通,而应该在认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介绍,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选择,因为只有比较才能有正确选择。比如前几年在大学校园兴起的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等现象,可谓规模遍及全国,但在热的背后却是大部分学生对他们整个理论体系的知之甚少。只要教师能帮助学生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学生是能够正确对待的。

其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要靠自己的奋斗去赢得一切,因而他们要做一个社会的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完整个性,其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对学生采取平等、信任的态度,各种思想和理论的传播采取商讨的方式,创造一种自由、平等地交流与沟通的社会氛围,改变过去那种站在青年人之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调动教育客体的内在积极因素,使教育产生内化效应。一方面,我们在引导学生建构价值观时,不要把学生简单地看作被动的接受对象,吸收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设立场景,引导他们去体验,从而进行选择。譬如,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和忧虑,也同样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深深思考。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这种情况,通过《旁观者冷漠现象》、《道德在呻吟》、《社会在呼唤》等报刊文章和新闻报道去感染学生,设立场景启发他们,于是在团中央的提议下,以“为社会献爱心”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得到了迅速响应,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呼唤产生了共鸣,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从这一事实我们也认识到了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方法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重视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教育过程,从而促使在实践中不断矫正对自我的认识。

再次,通过大量开设各种相关的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比如哲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并逐步趋于科学化。因此,我们应把各门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有机地统一起来,运用到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方面来。

最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武装自己,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前面我们强调了在教育中要注重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真实自我的塑造,但并不是否定我们要进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只是强调了教育的方法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我们把科学的价值导向溶入到整个教育过程,才能最后达到形成科学人生价值观的目的。

标签:;  ;  ;  ;  ;  ;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生命价值建构_人生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