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2007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2007年全国人大影印报刊“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回顾与展望:2007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基于对2007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教育论文,统计分析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报刊论文,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栏目设置与转载论文的概况

(一)栏目的设置

2007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了83篇文章,比2006年增加了7篇,除了《回顾与展望:2006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基于对200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周济部长在贯彻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座谈会上的讲话《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两篇专文外,其它81篇文章分别包括在设置的7个栏目之中(相对于2006年8个栏目少了职教史专栏),其中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农村职教、特别关注、比较与借鉴为常设栏目,而高等职教、中等职教、特别关注、比较与借鉴为每期必设栏目。如表一所示:

(二)源杂志转载量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的83篇论文来源于全国的39种学术刊物,如图所示,排名前几位的是《职业技术教育》(长春)、《教育与职业》(京)、《职教通讯》(常州)、《职教论坛》(南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共35篇,占论文总数的42.2%。如表二所示:

(三)源杂志所在地

从源杂志所在地来看,北京(27篇),长春(9篇),南昌(8篇),常州(7篇),分别占总数的32.5%,10.8%,9.6%,8.4%。其他转载量较高的源杂志所在地分别是上海(5篇),武汉(4篇),新乡(4篇),沈阳(3篇),天津(3篇),长沙(3篇),哈尔滨(2篇),宁波(2篇)。

(参见图一)。

图一 2007源杂志所在地转载文章数目比较

(四)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

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所转载的83篇论文中,有17篇是两个作者或多个作者,考虑到第一作者的贡献比较大,因此只统计了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来自高校的文章为60篇,其中普通高校为33篇,占论文总数的39.8%,来自师范类高校的为14篇,占论文总数的16.9%,高职院校的论文为13篇,占论文总数的15.7%,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章为19篇,占论文总数的22.9%,及其他单位。作者出自同一所普通高校的比例不大,最多来自天津大学,有4名作者出自这所学校;从师范类高校看,则分布比较明显,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作者论文有4篇。教育研究机构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与教育部2007年分别有5篇和4篇文章被转载(如表三所示)。

(五)源杂志所在栏目分布

如表四所示,《职业技术教育》(长春)、《教育与职业》(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与《职教论坛》(包括综合版和教研版)(南昌)所涵盖文章的内容比较广泛,几乎各个栏目都有所涉及,而其他所转载的文章主要分布在“特别关注、中等职教、高等职教”等栏目,体现了各个杂志关注点的不同

(其中一篇《中国教育报》没有包括在栏目之中)

二、转载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一)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有39论文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47%;采用比较法与统计法的分别有16篇、5篇,占被转载论文总数的19.3%和6%;采用文献法有7篇,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8.4%;采用调查法与图示法的分别有4篇与7篇,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4.8%和8.4%;采用个案法的有5篇,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6%。

图二:各研究方法的数量

(二)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1.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1)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当前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就研究对象而言,有“现象论”、“关系论”、“问题论”、“规律论”;就学科体系而言,有“逻辑起点论”、“问题系统论”、“范畴水平论”;就研究范式而言,有“问题研究范式”、“基本研究范式”、“工作过程研究范式”和“技术学研究范式”。这些理论各有优长,也存在各自的局限。基于对上述观念的理性批判,可以认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职业教育存在”,应建立基于“范畴”的学科体系,构建“要素研究范式”(周明星,第3期)。其中工作知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独特的性质需要与之相应的独特制度和体系相配合;工作知识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基于工作知识可以推演出实践取向两个框架体系,最终构建出独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震,第3期)。

(2)“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研究

研究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问题,对于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在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立足国情,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竞争优势,并解决好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职业教育预期功能向实际功能转化、职业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刘春生、马振华,第1期)。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种发展战略。显然不同的价值主体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但就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将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对待,似乎更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李名梁,第1期),就地方高职院校来说,它们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从四个方面来努力,即调整专业结构,搞活运行机制;改革课程设置,提高专业水平;突出“职教性”,注重“学术性”;积极充实内涵,应牢牢把住质量关(李大健,第1期)。

2.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有学者分析了中职教育“三段式”的课程体系,认为这是一种“学科本位”思想的体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构建“岗位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有效解决中职教育长久以来存在的矛盾,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优化教师队伍,改变中职办学的低水平状况(林宇,第5期);也有学者通过对高职教育人才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的“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高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以及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潘菊素,第5期)。黄尧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认真总结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绩和经验,提出应正确把握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并认为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抓好几项工作,即研究指定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黄尧,第2期),事实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文化课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根据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是提高文化课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理想选择。因此,应该在深刻把握中等职业教育和文化课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中职文化课分层教学的基本内涵、影响分层的因素、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对象分层4个方面进行研究(付雪凌,第5期)。

3.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理论思考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自从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于2006年12月3日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度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建设、评估实践便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增加,经过层层筛选和专家的严格评审,第一批有28所高职院校进入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行列。马树超纵观28所高职院校,认为它们普遍具有四方面的特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院长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领导能力、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认真编制“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将建设重点落在人才培养上(马树超,第4期);在办学过程中,有学者着重阐述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必要性和现阶段发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措施等三个问题(庄西真,第4期)。

4.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研究

(1)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管理

有学者根据个案,对生均教育成本测算和经费来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政府财政政策在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优化选择,即政府财政政策应体现教育公平、效率、质量的政策导向,财政政策应体现和高职院校自主融资的激励相结合,财政政策要有利于完善社会对教育资源集聚力度等(韦进,第2期)。虽然在新时期,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的地区差异很大,研究表明是地方财政收支水平差异、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不均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差异造成了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的地区差异(朱静颖、夏金星,第2期)。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努力缩小地区差异(李芙蓉,第3期)。中等职业教育是具有较大私人产品性质的准公共产品,也是地方性公共产品。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财政上存在投入规模不足、投资总体配置结构不合理和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要进一步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同时要优化经费配置结构以提高投资效益(黄君洁,第3期)。

(2)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管理研究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学者分析了影响高职学生教育服务质量感知的多种因素(王齐女奉,第六期),有学者从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民主的科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教学与课程改革和社区参与几方面来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它将通过持续改进、凸显特色、内部评价等措施来运行(韩传信,第4期)。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来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而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这就要树立“以农为本”、“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建立富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活职业教育投资体制,建立职业教育保障制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马建富,第3期)。

(3)职业技术教育的评估

评估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学者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评估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平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机制、价值观、预测、开放性办学、多元化发展、学生能力、面向社会服务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董华,第3期)。有学者总结出高职高专在评估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七大矛盾,指出我国高职高专评估工作亟待改进,并据此提出了改进高职高专评估工作的对策建议:组织编写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手册、简化评估程序、突出重点活动、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强化专家培训、放宽优秀比例限制、增设综合专家组、将评估纪律落到实处等(杨晓江、吴立平,第3期)。有学者通过对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高等教育评估的运行机制、评估机构分析,从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标准的指标体系、评估专家的组成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高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要由过程评估转化为重结果评估,并突出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要建立高职教育评估的中介机构;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专家库;建立以效果评估为主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任君庆,第3期)。

5.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

“比较与借鉴”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每期必设栏目,显示了研究者们对国外职业教育对我国发挥重要借鉴意义的重视,其借鉴的层次、关注点也呈现了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有学者通过中西职业教育的文化比较,指出了职教发展的深层障碍,即传统文化导致中国职业教育步履维艰,因此通过与德国在国民素质、思维方法、商业伦理、法治文化及行政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总结出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还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包国庆,第1期)。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高中阶段即开始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流,通过对泰国高中职业教育的波比(Probit)研究发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中等职业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教育考虑到经济发展对于生产力的需求而进行适当就业指导将会赢得更多的利益回报(王颜力,第3期)。有学者通过对世界范围内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的扫描,分析了各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免费的时机、内容、对象、途径等方面的异同,总结了各国在实施免费中职教育方面的一些基本原则,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臧志军,第5期),根据德国“职工:教育合同”的启示,有学者提出要实现学校与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相对性统一,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并对我国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周耕夫、李栋学,第3期)。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外职教教师教育呈现出教师教育机构专门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师资学位证书体系完善、教师培训与进修制度化、强调教学素养形成与实践经验获得等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的启示在于:应建立健全职教教师教育体系,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规范职教师资生源标准,完善教师教育制度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职业能力(贺文瑾,第2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表现在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稳定、广泛,选聘标准高,培养、培训体系完善,对人才使用要求严格,因应我国职业教育来讲,应该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制度的改革(刘太刚,第1期)。

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

1.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随着我国对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加大,各种职业技术院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学者对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向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分析,试图澄清问题,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扫清道路。在这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并发展理论研究,二者互相促进。

2.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反思中前进

就2006年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广泛的研究与深入的实践之后,2007年对此指导思想不断进行了反思。针对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出现偏离的现状,就业导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给职业教育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如何在反思与批判过程中探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成为今后职业教育理论所关注的重点。

3.更为深入的考量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2007年理论研究的成果来看,很多学者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如农村职业教育之路如何走? (李水山,第6期),基于教育谱、研究谱、职业谱的三维辨析的角度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及分类统计(刘伟民、王沛民,第6期)等,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会更加异彩纷呈。

4.借鉴与学习国外的相关理论与经验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情况来看,2007年在“比较与借鉴”栏目中的内容与关注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无论在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体系构建、经济管理以及理念引进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表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渐趋于成熟与全面,在今后的研究进展过程中,这种特点可能会更为明显。

标签:;  ;  ;  

回顾与展望:2007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2007年全国人大影印报刊“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